>综合>资讯>

一招让孩子持续努力,感兴趣的事也三分钟热度

时间:2024-02-16 13:19:14/人气:160 ℃

闺蜜最近跟我诉苦,她儿子八岁了,上过无数兴趣班,没一样坚持下来。

刚开始觉得街舞有意思,学几天嫌练舞太枯燥,不去了。后来又说要学跆拳道,学了几个月也不感兴趣了。唯一坚持得久一点的钢琴,也是闺蜜每天耳提面命,“逼”着他才肯不情愿地练。

闺蜜头大,不是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所有兴趣班都是他自己选择的,最后放弃的也是他自己。难道他要一直重复这样的方式吗?别人家孩子都是怎样坚持的呢?怎样让孩子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在《少年行动派》节目中找到了答案。

热爱是坚持的原动力

我最近看到一个青少年社会实践类节目《少年行动派》。

目前共更新六集,每集以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为主角,讲述他们除学习之外,坚持了最久、做得最好的事。

节目里的孩子们,用自己的实践经历,演绎了从热爱到坚持的过程,很好地解答了“如何避免热爱变成三分钟热度”的问题。

这些十来岁的孩子,对热爱的理解和执着,令人动容。

10岁的方瑾鹏,作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员,从没有一个游客听他讲,到成为熟练优秀的讲解员,两年间他坚持了300个小时,服务游客2000余人。

10岁的刘六月,作为老北京叫卖艺术最小传承人,从五岁起,牺牲周末懒觉时间,凌晨五点起床学习叫卖,和懒虫搏斗的日子,她坚持了5年。

12岁的高一格,从3岁开始救助流浪猫,共救助100余只流浪猫。即使后来对猫过敏,和猫接触就会打喷嚏,他也从没想过放弃。为了减少这些小生命的流亡,他坚持了9年。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热切地爱着自己做的事,从中找到了坚持的意义,从而充满力量,无惧任何困难。

热爱没有门槛,但坚持门槛很高。

让孩子找到热爱的事,可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这份热爱坚持下去,变成特长。

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坚持的助力器

当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坚持呢?

01.注重过程,弱化结果

有些孩子,很容易对一件事产生兴趣,但真正做起来之后,发现无法很快看到结果,兴趣一下子就没了。

我同事的女儿就是这样。在电视上看到女孩子跳芭蕾舞,优美的舞姿吸引了她,吵着去学。去了才发现,练基础功就要花好长时间,不知道多久才能上台跳舞。兴致一点点消失。

眼睛只盯着结果,无法享受过程的美好,坚持就会很难。

《少年行动派》中的方瑾鹏喜欢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当讲解员,从结果来看,这件事没有报酬、没有奖励,也无法为考试加分,顶多也就锻炼锻炼口才。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性价比很低。

但是,对方瑾鹏来说,他在过程中感受到的美好,绝非功利型的结果能衡量。

最初他去博物馆,才8岁,看着怯生生的,讲解也不熟练。游客一看,哪里来的小学生,不肯听他讲。

这种情况下,很多小朋友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但方瑾鹏没有。他选择想办法解决这一困境。他和妈妈商量,请妈妈当“托”,假装游客去听他讲解,其他游客见状,也被吸引过来,他的局面就慢慢打开了。

遇到困难不要紧,想办法去解决就好了。方瑾鹏觉得,自己有“能耐”了。他很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后来,讲解慢慢上了轨道,方瑾鹏又开始琢磨,怎么让自己的讲解更有吸引力。他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偏好于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讲解深度。

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制定讲解策略。面对孩子,他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外加搞怪表情模仿,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面对成年人,他把握好讲解深度,既不至于太深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也不会因为太浅显让游客没有收获。

讲解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方瑾鹏也慢慢游刃有余,收获了很多游客的认可。有一次,一位游客叔叔送了他一瓶水,他记了好久。

用心去做一件事,从完成到完美,方瑾鹏又一次蜕变了。这种蜕变让他得到了认可,他很享受这种认可。

此外,每一次讲解,方瑾鹏都会面对不同游客,游客们会提出各种问题,其中难免有不少涉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一旦遇到这类问题,方瑾鹏就会默默记下来,回家再上网查资料。每天都要面对新挑战,于是,他每天都要增加知识储备。

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他很享受这种探索感。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不会对结果斤斤计较,更不会计算利弊,只要能享受过程,就已经足够。

有一句话说,过程大于结果,结果源于过程。

沉浸在过程中,只顾着攀爬的人,往往爬得最高。而从一开始就盯着顶峰,想尽办法抄近道的人,走的弯路可能最多。

要想让孩子走得远,家长就要鼓励孩子享受过程,认真感受过程中的美好,减少孩子对结果的焦虑感,从而持续地热爱自己所做的事。

02.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长的鼓励与支持

由于现在很多人倡导“快乐教育”,有的家长就走进了误区,以为孩子想放弃,就是不快乐了,为了让他快乐,就要同意他放弃。如果郎朗的爸爸、周杰伦的妈妈都这样想,就没有现在的郎朗和周杰伦了。

正是因为这些“狠心”的父母,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才让他们有力量走得更远。

刘六月5岁的时候喜欢上老北京叫卖,拜了师傅,学习叫卖。

可是,她家离师傅们练习的公园很远,每一个需要练习的日子,她凌晨五点就要起床。由于周一到周五六月要上学,所以很想在周末睡个懒觉,但是这个小小的心愿,也没办法达成。

孩子小的时候,起太早,眼睛都没睁开,路都走不动,怎么能坚持那么久啊?

这背后,离不开姥姥的支持。

每次六月走不动了,姥姥就会背着她,背一会,再走一会,一点点的坚持。在地铁上,六月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实在是支撑不住了,就靠着姥姥,站着睡。

有一次,六月被观众拒绝得灰心,再加上自己从小也并没有听过老北京叫卖,对这种艺术的理解浮于想象,就开始自我怀疑,甚至想要放弃。

这时候,姥姥又站出来了。

姥姥根据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给六月细细地描述吆喝叫卖的场景,让六月懂得吆喝叫卖的背景和里面蕴含的感情,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在我看来,这是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

孩子用热爱点燃了自己,家长的任务就是不要让这份热爱轻易熄灭。

每一件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背后,肯定都掺杂着无数的困难和挫折,要想坚持做一件事,总是苦乐参半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学习更是如此

孩子的热情也会有黯淡的时候,这时候家长的态度就尤为重要,支撑孩子一把,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熬过一段倦怠期,孩子可能又充满信心,就能继续自己往前走。长此以往,就慢慢坚持下来了。

03.让孩子找到意义感,坚持只是顺其自然

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只是一时兴起,没有从中找到支撑自己坚持的“意义感”,放弃的确非常容易。

相反,如果他做的事情对自己意义重大,他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

高一格就是这样的例子。

对12岁的高一格来说,救助流浪猫,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坚持就是9年。因为“拯救生命”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年前,高一格开始对猫过敏,几乎不能和猫共处一室,时间稍久就会打喷嚏,还会影响肺功能,吃药才能勉强维持肺功能正常。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过放弃救助流浪猫。

后来医生建议他做脱敏治疗,这种治疗需要持续打针3-5年,这个少年,目光坚定地点头。他愿意为流浪猫付出,哪怕是不停地打针。

而且,救助流浪猫费用高昂。

由于高一格无法将猫养在家里,只能寄养在宠物医院,一只猫寄养一天就要40元,四五只猫一天就要接近200元。很多救助来的流浪猫,还会有各种毛病需要治疗,一个月的费用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对于尚未成年的高一格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目前,这笔费用只能由父母承担。虽然家庭条件尚可,但他内心的负担并不小。

即便面临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高一格也选择了坚持,因为这件事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那些流浪猫都是珍贵的生命,高一格无法对它们视而不见,他觉得,只有让它们找到家,他才能安心。

有些事,不值得去做,做了意义也不大,所以孩子们的决心会动摇。

如果他们找到了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坚持就变得极其自然。

想让孩子坚持,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找到“意义感”,让这种“意义感”来驱动孩子。

比如说,对学习老北京叫卖的刘六月来说,传承老北京文化,表演时得到认可,就是坚持做这件事的意义。因为有意义,即使很累,她也能够逼自己坚持。

对于在博物馆讲解的方瑾鹏来说,给游客讲解博物馆的知识,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到游客认可,就是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因此,即使需要耽误学习和玩耍的时间,他也能够坚持。

让孩子找到“意义感”,感兴趣的事承载的就不止是兴趣,可能还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那时,坚持就只是顺其自然。

写在最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念现在应该没有家长怀疑。最大的问题在于,帮助孩子找到兴趣之后,如何让他们坚持下去。

一方面,要让孩子享受过程,找到“意义感”,另一方面,家长要起到恰当的支持和鼓励作用,关键时刻推孩子一把,和孩子一起,把兴趣变成特长。

我相信,每一个长期主义者,都将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