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林州红旗渠简介概况:林州,原林县红旗渠

时间:2024-05-21 05:12:03/人气:213 ℃

文/刘勇军

刚刚收完小麦,石匠河源头上一块不大的地里集中了好多的人。这是河南省林县东姚公社洪河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党组长、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记工员、会计和社员们在评估着这块地的产量。党组长黝黑而布满皱纹的脸上略显一丝喜悦,他细听着七嘴八舌的议论,长满老茧的右手从肩膀上拿下早已被汗水浸透且带着浓烈汗味的黑黑的粗布手巾,在色如非洲人的脸上一抹,大声的说:“同志们,社员们,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今年小麦丰收了,估计这块地的亩产能达到160市斤”。大家随着党组长的话音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石匠河的峡谷之中似乎也明白这一群勤劳能干的人们,也随之传唱回荡着他们的喜悦。正在大家为今年的丰收兴高采烈的时候,大队的高音喇叭响起了大队支部书记传达到县里开会的事情。大家不约而同的停下来,静静的站着、听着。“同志们,社员们,红旗渠能浇灌的地方,今年小麦亩产达到600多斤……”。听到这样的报到,一时间大家再也没有了丰收喜悦的心情,心中五味杂陈布满在流淌着汗水的脸上。这是1970年林县东南方向,最边远的,红旗渠还没有延伸到的一个地方的夏收场景。

我们无法想象,人们会因为亩产160市斤的小麦而高兴,过去是什么样呢?

一、十年久旱的历史

林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到处是险眉恶崭的大石山和悬崖陡峭的峡谷深沟,有大小山头7658座,大型冲沟7845条。这里不仅山高沟深,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更主要的是严重缺水。靠打井,大部分地区水位深,条件有限,无能为力。靠河流,虽然有贯穿东西的淇河、淅河、洹河、漳河四条河流,但多是季节河,平时干枯断流,汛期山洪暴发,冲地毁房,人畜遭殃。民谣曰:“天旱把雨盼,下雨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解放前的林县,全县只有水浇地1.24万亩,大部分村庄以打旱井积存一些雨水、雪水,遇到干旱年景,也是无济于事,人们为水而苦不堪言。

据记载,自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514年间,林县曾发生大旱绝收30次,其中因饥饿而发生人吃人者5次,穷苦人家受尽缺水之苦,饱尝灾荒之难。由于十年久旱,水贵如油,粮食产量低得可怜,平常年景小麦亩产也不过六七十斤,秋粮也不上百十来斤。人们过着“早上清汤,中午糟糠,晚上稀饭照月亮”的凄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变林县的干旱缺水面貌,组织人民大兴水利。至1959年,修建小型水库17座,建设中的大型水库3座,修复中小型渠道18条,打旱井27120眼,挖旱池2397个,总蓄水量1969.6立方米,新发展水田12万亩。但由于水源贫乏,遇上大旱年景,也是井塘干枯,水库见底,水渠成为干渠。

1963年统计,林县共有人口59.4万人,531个大队,4809个生产队,其中375个大队,2348个生产队,30.52万人口,3万多头牲畜仍需远道吃水。每年用于远道运水误工就达480万个,占农业总投工的30%。林县这一严重缺水的现象,使得大山里的人们翘盼水源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县委决定

在林县北部边界,与山西、河北接壤的三角地带,横贯东西的浊漳河常年水量充沛,引漳河水入林县的设想,也早已在建国前就有人提过。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的中共林县人民代表会议上,代表们多次提案,要求引漳入林。县委县政府也向中央和省政府提出请示,皆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

1959年5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引漳入林”问题,并由第一书记杨贵提请地委、省委批准。

1960年1月16日,林县县委再次召开县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引漳入林”施工计划,并向新乡专暑写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的请示报告》,得到地委和省委的支持批准。

1960年1月27日,河南省委向山西省委写信,同时向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及书记处书记王谦写信,协商从山西平顺县境内引漳入林问题。

1960年2月3日,山西省委回信,同意林县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漳入林”。

1960年2月6日,河南省委给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来信,指示按山西省委的意见进行“引漳入林”设计。

自此,拉开了修建“红旗渠”的大幕。

三、堪测设计

红旗渠为什么要在山西平顺县设立引水口,这是因为受到地理的限制。流经林县段的浊漳河虽然有近30公里长,但河床海拔最高点只有450米,而林县坟头岭(后改名为分水岭)海拔为465米,高差15米,现状在林县境内无法达到引水的目的。经过堪测,而山西平顺县侯壁断下700米处是引水的的最佳点,设计渠底海拔464.75米,至分水岭渠底设计海拔454.44米,落差10.31米。自侯壁断渠首至林县分水岭,总干渠全长70.635公里,设计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1/8000,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实际正常流量不足15立方米/秒。年引水量3—3.5亿立方米。

红旗渠分水岭以下分一、二、三条干渠,六条分干渠,五十一条支渠,渠道总长827.465公里。

四、施工

1960年2月10日,在经过各方面的筹备工作后,“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在傍晚时分向全县人民召开,“引漳入林动员令”正式下达。“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

1960年2月11日黎明,3.7万名修渠大军,从全县15个公社的各个村庄同时出发,社员们扛着锨、镢、钢钎,背着行李,推着粮食、炊具,大小车辆,人欢马叫,冒着早春寒风,踏着霜冻,迎着朝阳,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各自的修渠岗位。

红旗渠渠首拦河坝,1960年2月11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

青年洞,施工期17个月,于1961年7月16日凿通。

渠首至分水岭总干渠,自1960年2月11日开工至1965年4月5日通水典礼,共建设重点建筑物384座,共挪动土石320.4万立方米,石方417.2万立方米,垒砌117.8万立方米。

一干渠,自分水岭向南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1964年12月动工,1966年4月20日竣工。

二干渠,自分水岭向东经东皇墓村等至横水镇马店村流入安阳县。1964年12月动工,1966年4月20日竣工。

三干渠,自分水岭井头村北至东岗镇区域。1964年11月17日动工,1966年4月20日竣工。

三条干渠完成后,全县各公社都展开渠系配套,支、斗、农渠,库、池、井、站等工程全面开花,人们把这些工程建设叫做“长藤结瓜”,让红旗渠水旱时灌溉,涝时入库,一渠水顶两渠用。

1969年7月6日,红旗渠主要水利工程全面竣工。

1970年后,按行政区划布置继续完善支、斗、农渠配套建设。

截止1980年底,红旗渠水利工程建设总体结束。总工程量共完成土石方6730614立方米,石方7350560立方米,垒砌石方4096574立方米,筑混凝土18826立方米,投工4126.6万个,投资776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77.17万元。

五、红旗渠十大重点建筑

(一)、红旗渠源与渠首拦河坝;

(二)、青年洞;

(三)、任村白家庄空心坝;

(四)、林州大峡谷中南谷洞渡槽;

(五)、总干渠分水岭分水闸;

(六)、黄华镇桃园村桃园渡桥;

(七)、合涧镇红英汇流;

(八)、河顺镇东皇墓村夺丰渡槽;

(九)、东岗镇卢寨岭曙光洞;

(十)、东岗镇丁冶岭曙光渡槽。

六、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带来的福祉

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形成以红旗渠为主体,连接南谷洞、弓上两大水库补充水源,小型库塘进行调蓄,形成能引、能蓄、能提、能灌、能排相互调节且完整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达到灌溉面积54万亩,受益乡镇13个,村庄410个,生产队3683个,人口66.8万人,3.5万头牲畜。

红旗渠,象一条银链缠绕在太行山腰,人们赞誉她为“人工天河”。她如天女散花的飘带,条条支渠伸向四方,她如织女的银线,经纬分明,座座水库、塘堰,嵌在峡谷深处,挂在山巅之峰,象一幅美丽的图景把林县装点得分外妖娆。

红旗渠的建成,一时间名声远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国际友人把她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国有近万个团体到林县参观学习。新华社专题跟踪拍摄大型纪录片《红旗渠》,向世界表明中国人的勇敢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红旗渠更发挥出了她深远的价值。特别是林县在1994年撤县改市,更名为“林州市”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先后建成以分水岭为基础的“红旗渠纪念馆”、以青年洞为代表的“红旗渠游览区”、以南谷洞水库、石板岩乡为天然景观的“林州市太行山大峡谷”等。

红旗渠,这一条条、一章章的变化,向世人呈现着林州市美丽动人的画卷,也将永远伴随着林州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根据《红旗渠》资料整理,如有不当,请读者批评指正。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