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富硒随州香菇:随州香菇大学教授培育的山珍

时间:2024-01-12 18:30:42/人气:460 ℃

图为随县三里岗镇十公里香菇走廊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咏

名片

产品:随州香菇

产地:湖北随州市

特点:菇肉厚实、花纹明显、香味浓郁、食之爽口

神奇的北纬30°线范围内,大洪山深处,南北气候分界线穿境而过,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秋冬气候干燥、温差大。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在随州市随县形成了一个个天然的养菇场,孕育出香味浓郁的随州香菇。

如今,一朵香菇,端起了30多万香菇大军的饭碗,年创汇6亿多美元,产业链总产值达230亿元。香菇产业成为随州最富民的产业、外向度最高的产业、最稳定持续的产业。

随州香菇产业的开山鼻祖

要说随州香菇,绕不开被誉为“香菇第一镇”的随县三里岗镇。

公路在茂密的林间蜿蜒,一直延伸到大洪山主峰前,一路风景如画,空气清新。记者到达三里岗镇时,已近中午时分。这个大洪山怀抱中的偏远乡镇里,人来车往,热闹得很。

212省道穿镇而过,省道两边的香菇走廊里,尽是种植香菇的架子,绵延十公里。位于三里岗镇东南部的吉祥寺村,坐落在深山之中一处较低的平地,一排排三层洋楼整齐划一,路面宽敞干净。

吉祥寺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勇说,这里二十几年前还是一个穷山沟,谁会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呢。这一切变化都缘于香菇。

张国勇介绍,上世纪80年代,华中农大一位教授发现,这一带气候和水土条件适合菌菇繁殖,且种植香菇的资源很丰富,便研究出一套用椴木、柞木废料和棉籽壳种香菇的技术。村干部带头种,看到效益后,村民纷纷走上了“香菇路”。“现在,村里90%的人从事香菇产业,村里90%的收入来自香菇。”张国勇说。

张国勇所说的华中农大的教授,名叫杨新美。1978年,杨新美教授看中了三里岗良好的种植条件,带领弟子到美满大队(即现在的杨家棚村)木瓜园,将其作为全国第一个香菇良种选育及人工栽培椴木香菇生产基地,选育出适合随州生长的优良菌。

如今,在吉祥寺村,杨新美教授的铜像巍然而立,褚红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农业教育家、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随州香菇产业“开山鼻祖”杨新美的“随州故事”。

香味浓郁的致富“小伞”

在三里岗吃午饭,怎么能少了一盘香菇呢?

香菇刚端进房间,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白色的瓷盘中,一朵朵如同雨中绽开的伞花。忍不住夹起一朵,吃到嘴里,一股软糯醉人的感觉渗开来,酥到头发梢。

10月中旬正是香菇种植户的忙碌季节。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小院里,忙着点种,收获。50多岁的邓卓虎今年种了8000多袋,他的香菇生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十几岁的他,跟随杨新美教授的脚步,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香菇技术员。从几十年前的几百袋到现在的上万袋,邓卓虎夫妻二人,种香菇、贩香菇,一年收入十几万元。“香菇种植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张国勇算了一笔账,香菇每袋投入4元多,刨去成本每袋可赚10元左右。一户菇农两个劳力利用闲暇时间种菇3000袋,7个月就可获利3万多元。而那些活跃在全国各食用菌主产区的香菇经纪人们,一年收入少则上十万、多则上百万。

据不完全统计,随州有10多万户农民直接从事香菇种植,创造的香菇及相关产业在内的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

目前,随州30多家香菇生产企业具备自营出口资质。全市出口过千万元企业38家,香菇生产企业占17席。随州香菇在中国香港、东南亚占领 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年种菇盖新房,两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再种香菇奔小康。”这首打油诗,成为香菇富民产业的真实写照。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