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渔民上岸有了营生:上岸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时间:2023-09-26 00:32:54/人气:330 ℃

新华社长沙2月12日电(记者史卫燕、刘良恒)煮鱼、上菜、招呼客人……石仲芳笑容满面,在自家开办的鱼馆里忙前忙后。农历新年将至,店里客人爆满,7张餐桌,没一张是空的。

春节前,石仲芳和家人开了个家庭会议,算了笔账——2020年下半年,小店净利润10多万元。“足以养活我们3家人了。”他笑着,眼睛弯起来,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

↑石仲芳和家人在自家生态鱼馆门口张贴春联。新华社记者 刘良恒 摄

石仲芳说的“3家人”指的是他和妻子、妻子的妹妹和丈夫、妻子的表妹和丈夫3家人,原来,他们都住在浩渺洞庭湖的湖心岛上。

地处湖南省沅江市境内的莲花岛、管竹山、澎湖,是洞庭湖最后3个洲岛渔村,居住在这里的渔民世代靠打鱼为生。

“我是家里第7代渔民。”今年55岁的石仲芳说,他14岁就学会了打鱼,大半辈子打鱼、贩鱼,从没想过有一天要举家搬离洞庭湖。

渔民的生活光景如何取决于洞庭湖。1996年长江大洪水,石仲芳家4间祖宅被洪水冲垮。他花光所有积蓄,亲手建了岛上最好的房子,并架空了两米,还填了1.5米高的土,防止洪水再次侵袭。

石仲芳的妻子李莉华是从外面嫁到岛上来的,她也很喜欢这个芦苇散布、苔草青绿的地方,在房前屋后种下了上百盆花草,还介绍自己的亲妹妹、表妹妹和岛上的小伙子结缘。

人多鱼少,光靠打鱼逐渐难以为生,李莉华的妹妹等人开始在家中开设农家乐,渔民早起外出打鱼,中午回家为游客们做饭。石仲芳也做起了贩鱼生意,往来于长沙、沅江市区和渔岛之间。

洞庭湖里的鱼类日益减少。在石仲芳的印象中,有10多种鱼再也没见到过了。

让渔民更为忧心的是,随着捕鱼难度加大,许多人开始使用“电打鱼”“迷魂阵”等“断子绝孙”式的方法捕鱼,鱼越打越少,渔民越来越穷。

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渔业禁捕,渔民纷纷上交渔船、渔网。没有了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岛上耕地稀少,也没有学校、医院,渔民们的生活成了问题。

2020年2月至3月,政府在洲岛上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90%以上的人愿意搬迁。沅江市下定决心,组织洲岛渔民上岸,由政府在市区统一建设“渔民新村”,供离岛渔民居住,预计在2022年年底建成。同时,从就业创业、发展产业、教育助学等方面,为上岸渔民生产生活提供支撑。

石仲芳一家是最先从莲花岛上搬离的。

“早就知道要搬走,但真搬的时候,舍不得。”石仲芳说。离开前,他一个人站在岛岸上看夕阳,洞庭湖波光粼粼,他知道,渔舟唱晚的日子再也不复返了。

2020年5月20日,作为“带头人”,石仲芳在沅江城区开了一家鱼馆。知道上岸渔民做起了餐饮生意,当地政府干部当起了免费“宣传员”,介绍了不少生意,鱼馆渐渐地红火起来。

↑石仲芳正在准备挂灯笼。新华社记者 刘良恒 摄

“一开始心里没底,但我知道总要踏出转型这一步。”石仲芳说,“好在我们生意基本稳定了。”

上岸后,政府优先安排渔民子弟就近在当地最好的小学读书。这样一来,石仲芳7岁的孙子再也不用像他爸爸一样,必须和父母分离,独自上岸读书了。

孙儿成绩不错,这让石仲芳夫妇十分欣慰。

从南洞庭腹地搬迁上岸后,渔民需要再就业,村民们商量着把村里年龄偏大的劳力集中起来,成立村级集体劳务公司。闲不住的李莉华也通过这家公司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一天能挣100多元。她寻思着,参加技能培训后做月嫂,以后收入会更高。

石仲芳一家日子越来越好,但也有一些不习惯的地方:原来岛上四五百人一起过年,今年只有3家人一起过年,感觉略微冷清。

春节期间,沅江市“渔民新村”工地歇人不歇工,正在抓紧建设。按规划,在满足上岸渔民居住使用外,这个安置小区还要建设幼儿园、菜市场等,还会建渔民博物馆。

说起“渔民新村”,石仲芳充满期待。他盼望搬进新家后,原来岛上的乡里乡亲能够住在一个小区,还能像以前在村里一样串门。

↑石仲芳一家在吃团圆饭时干杯。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根据当地习俗,腊月二十四,石仲芳和家人回到岛上祭奠亲人。他在祖坟前上了一炷香,眼泪流了下来,喃喃说道:“上岸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有保障,请放心。”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