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的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考古文博专家们汇聚一堂,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青藏高原文化交流等前沿课题,旨在提升我国文物科技创新力量,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贝叶斯统计、核密度估计法:确定三星堆祭祀坑年代
截至2022年11月,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17000余件,完整器物4800余件,其中包括顶尊曲身鸟足铜神像、兽托顶尊跪坐铜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铜神坛等重要器物。那么这些文物“芳龄几何”?
“6座祭祀坑大概提取碳十四测年样品近200个,采用贝叶斯统计和核密度估计法进行年代分析,再综合分析考古遗存年代,明确祭祀坑的埋藏年代大概落在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1000年范围内,大致是商末周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告诉记者,贝叶斯统计法是由英国学者托马斯·贝叶斯提出的一种系统推断法,主要计算条件限制下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
古DNA研究、古蛋白组学技术:还原青藏高原远古人类食谱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海拔、低温低氧、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使这里成为全球最恶劣、最不宜居的区域之一。如此情形,高原上的远古人类靠什么填饱肚子?
据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介绍,奶制品是史前高原腹地的“全民食物”。“我们采用古蛋白组学技术,提取分析了青藏高原15个考古遗址中出土的40具人骨骸牙结石样品中的蛋白质信息,发现青藏高原腹地先民至少在3500年前就开始食用奶制品,他们曾尝试过山羊奶、绵羊奶,可能还有黄牛和牦牛奶,但西藏西部早期牧民最爱山羊奶。”
脱水加固试验:有效保护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
近年来,四川在科技考古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例如老官山汉墓出土天回医简的编排整理以及三星堆遗址出土饱水象牙的保护加固。
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遗址1、2号坑出土一些象牙,但因科技条件有限,难以保存下来。“这次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出土了近800根象牙,国家非常重视它们怎么保护加固,于是‘出土饱水象牙脱水加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就纳入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也是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申报成功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专项,未来三年我们将全力攻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肖嶙说。
论坛最后,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主要负责人展望了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方向,“接下来,我国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让先进科学技术为文物保护利用注入源头活水,支撑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