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动物界也存在同性恋为何会产生这种行为 动物界也存在同性恋为何会产生这种行为

时间:2024-10-05 18:37:59/人气:154 ℃

亿万年来,生物的繁衍生息造就了蓬勃生机的大自然。大自然为高等动物设计了一个精密的繁殖程序,雌性个体贡献出卵子,雄性个体提供精子,当精子和卵子相遇,一个新的生命就开始生根发芽。雌雄结合,是高等动物延续自身基因最根本的策略。

然而,在大自然的奇妙世界里,有些动物似乎并不愿意遵从天赋的使命,并没有规规矩矩的与异性结合并孕育后代。

这些动物不仅忽视异性的存在,还选择同性伙伴作为交往对象,与之发生亲密的行为,更有甚者还期望与同性伙伴一起哺育“后代”。

非洲两雄狮“交配”

在动物界,这种同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动物学家将其称为动物的同性性偏好行为。

相对于异性之间的性偏好行为而言,动物的同性性偏好行为是指动物选择同性个体为性伴侣,它们不仅漠视异性的交往,还与同性发生类似繁殖行为的种种亲密行为。例如发出求偶信号、相互爬胯等。

有报道称,具有同性偏好的动物近500种,其中哺乳动物近170种,鸟类130多种,另外的170多种多发生在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中。这种行为不仅仅发生在雄性动物身上,在雌性动物中也有发生。例如母猕猴、雌性倭黑猩猩之间。

产生同性偏好的原因

一、生理变异

到目前为止,同性性偏好行为在许多动物身上都有发现。约8%的雄性绵羊有同性偏好,它们会向同性发出求偶信号,甚至出现爬胯行为。研究人员比较了羊的脑部视前区——下丘脑部位的一组神经细胞团的大小,发现同性性偏好的公羊该细胞团的大小与母羊相近,而小于其他公羊。

二、激素水平差异

2003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具有同性性偏好的雌鼠体内的雌激素和孕酮水平都比较低。如果给同性性偏好的雌鼠注射一定量的二醇,它就能表现出选择异性的行为,不再排斥雄鼠的求偶行为,也不再拒绝与雄鼠交配。

三、缺少异性伴侣

科学家发现,在缺少异性伴侣的情况下,灰雁很有可能与同性组成性伴侣;另外,行为学家还发现,在斑鸠处于发情期时,如果缺少异性伴侣,雄性斑鸠可能向雄性同类做出求偶行为,在连同性伴侣都没有的情况下,它们向关在一起的母鸡求偶,甚至向笼舍内的一块抹布做出一整套不折不扣的求偶动作。

四、特殊的社会结构

有些动物比如麋鹿,进入发情期时,种群中通过竞争产生一个雄性王者,它在发情期内占有绝大多数雌性动物,享有绝大部分的交配权。

与此同时,其它战败的雄鹿可能组成单身汉群,这些“单身汉”在交配季节来临时,由于缺少与异性交配的机会,与同样处于发情期的同性伙伴朝夕相处时,“单身汉”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同性性行为此时成为释放能量的权宜之计,这样的动物不能算是严格的同性性偏好者。

除此之外,幼年动物的爬胯同性的频次远远高于成年同性,有的甚至试图爬胯成年同性个体。但是幼年动物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它们并不具备发生同性性行为的条件,模仿成年动物的爬胯也只是对其动作进行模仿。这样的同性性偏好行为,更准确的说是幼年动物的一种学习行为,是为其未来成功交配进行的一种预备训练。

那么,动物间的同性性偏好行为又有何利弊呢?

作为动物都有将自身基因保存并传递给后代的强烈欲望,对于具有同性性偏好的个体来说,选择同性伴侣,最大的弊端就是丧失了繁衍后代的机会,这样对于整个物种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但是,这种行为并不是一无是处,动物的同性性偏好行为,可以为动物适应自身身体变异,调节行为以适应激素水平等生理状态的变化提供途径。释放发情期时不得不释放的能量,能更好适应环境。或许正是这些可能的功能,使得同性性偏好行为在动物界占有一席之地。

总结

我们还无法确定,在动物世界中是否存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或许动物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或许动物有着和人类一样甚或更复杂的感情。

有的时候,人类总是站在主宰者的位置对自然界品头论足,所有的思考都贴上了人类的标签。同性偏好也好,异性偏好也好,我们都不能以人类的标准去揣测动物性偏好的原因和意义。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