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历史中谁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古华夏在美洲大陆的龙迹

时间:2024-02-08 02:46:45/人气:282 ℃

美洲大陆曾是一个未被文明旧世界知晓的大陆。16世纪以来,它又似乎是位于遥远天际的一个落后之地,它似乎与华夏文明的延伸毫不相关。然而,旧世界的研究者发现,美洲印地安人是华夏人种,来自远古的亚洲大陆,他们大约分四批前来美洲:

第一批是长头型人,这是最早从亚洲移来美洲的远古居民。他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北美和南美的拉古纳桑达地区。

第二批是托尔卡特短头型人,分布在美洲各地。

第三批是阿塔帕斯科短头型人,分布在墨西哥北部。

第四批是爱斯基摩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印地安文明与华夏文明有着久远的血缘关系。而且,新大陆被发现后,中国的商船和移民也曾远抵美洲,带去了发达的华夏文明的物产与文化,推动了当地文明的发展。因而,我们把华夏文明在美洲的延伸分成远古时代和新大陆时代,以远古时代的延伸影响最为深远。

远古时代的延伸轨迹

中国一位考古学家率团到墨西哥东南部进行考察。他的结论是:在秘鲁和墨西哥考察后没有发现中国古代文化和拉美古代文化联系的任何直接证明。他的一位随行同行则大不以为然,他说:“在考察中我们的确看到古代印第安建筑上的羽毛蛇石刻很像我国古代建筑上的汉白玉龙头。神庙的石碑上刻着象形文字‘≈~’,与汉语的“川”字相仿。我用西班牙语让一位印地安女孩用自己的语言说:你、我、他、花。她发出的也是单音节的“宁、内、依、林”。我再问她:里奥(西班牙语为“河流”)呢?她脱口而出:‘河’”。另外一些专家也认为,美洲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甚至印地安人和中国人的气质,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今天墨西哥印地安人的陶瓷器、漆器、刺绣和编织等工艺品也如出中国艺人之手。当然,有些是明代末年起有名的“中国楼船”通商带来的影响,并非古已有之。不过,一位墨西哥人类学家说,他发现印地安人特别容易接受和模仿中国手工艺术。看来,印地安人真有些中华血统哩!

那么,中华祖先是如何迁徙美洲大陆的呢?有没有可信的证据呢?郭沫若先生指出:山西朔县峙峪人的石器已具有原始细石器的面貌,为亚洲和美洲细石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安志敏先生经过多年考古研究,得出结论:内蒙古海拉尔和黑龙江顾乡屯出土的以船底形为代表的扁体石核,除我国外,在漠北、南西伯利亚、日本、白令海峡、堪察加半岛到美洲的阿拉斯加,甚至包括加拿大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制作工艺和形制基本一致。就目前出土的同类石器而言,无论从石器代表的时代以及数量和分布集中的情况来看,都说明它是以我国华北为中心,逐步向亚洲东北部及美洲西北部扩散的。

更可喜的是,华夏文明在美洲的延伸轨迹已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人种学、古人类学、古地理学、文化艺术学、航海学、考古学、天文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纷纷提出有力证据。

究竟是华夏哪些先人前往那陌生而荒凉的远方大陆呢?民俗学家王大有先生认为,华夏早期部落轩辕族、夸父族、少昊族及殷商后裔是华人东渡美洲的四大群落,从而使远古的传说变成了历史信息的载体。

(一)最先东迁美洲的轩辕族

轩辕黄帝,华夏之宗,吾民之祖,是传说中华夏大地最早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华夏子孙始终崇敬、尊重的创世祖先。孙中山题祭黄帝,浩然言道: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毛泽东祭黄帝文,崇敬之心昂然: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无论是从正史、野史的记载看,轩辕黄帝族群的存在应是无可疑异的,其族徽便是“天鼋”,图形为一只巨龟,轩辕族在未统一中原时,只称天鼋氏,征服了所有部落后才“黄帝”。该族群主要生活在华夏大地的西部和北部,统一中原曾以新郑为都,衰落之后便还据北方逐鹿,并继续向北扩展,这有于蒙古高原和东北高原,一些专家认为,该部族后来延伸到东北亚和北美洲,成为今日美洲易洛魁人的祖先。其年代大约为距今5500-5000年间。

真的如此吗?

且看北美易洛魁人奥次顿哥村流传已久的一份古华夏《天鼋黄帝酋长礼天祈年图》:

画面正中是一位状如华夏北方大汉的男子,双臂上举,两手向天,昂头注视前方,虔诚地祈祷。头上有一轮红日,彩虹横空,其下有彗星流逝、星斗满天,太阳之上,两手之间,是一只天鼋龟,龟首对天山指西北,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环绕龟身的是28颗黄色星体,即28宿。在龟、28宿下方,甘霖普降,洒向大地。

王大有先生认为,这幅礼天图不仅准确反映了华夏古代历法的内涵,而且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易经八卦的精华。因为该图中的龟首指的西北。

为什么天鼋龟会“头对天山、尾向东南,四足定于四方”?这里面有一段流传千载的故事:当初,黄帝与蚩尤交战时,在太行山轩辕山被围困,此时,弥天大雾,三天三夜都未曾散去,黄帝之师迷失了方向,节节败退。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又懂天时,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征风召雨,吹云喷雾,令黄帝大有不可招架之势。正当黄帝一筹莫展时,风伯献上一策,说:“大雾之后,天必晴。将天鼋头对正天山,尾指向东南,四足定四方,方向自明。四更过后,五更之时,或观北斗斗柄指向,或察28宿南方之宿,自可调整方向”。黄帝依计而行,立军旗,调方位,果然方向明确,终于转败为胜,在冀州之野擒杀蚩尤,统一了中原。

从此,天鼋的这种特殊指向便一代代传下来。轩辕黄帝族徽在涿鹿阪泉之战后6000余年的美洲发现,其意义重大:

①轩辕黄帝族确实是中华民族一个强大的民族群体。

②历史上确有轩辕蚩尤炎帝三大民族集团的战争与融合。

③轩辕文化遗存与文物典籍、传说非后人伪妄假托,“三皇五帝”是一个辉煌的文明时代。

④轩辕族有杰出的天文学贡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历法改革。

⑤辕辕族是一个农牧渔猎兼备的多民族群体。

⑥轩辕蚩尤炎帝后裔移民美洲,约在距今6000-5000年之间。

⑦轩辕后裔不但打通了中国去北亚、北美的道路,而且拓殖北美广大土地,他们保持了离开古中华故乡时的母体文化。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对纽约州的易洛魁人进行的研究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他写道:“他们原来可能是从达科他族分出的一支移民,从密西西比河彼岸过来,最初向圣劳伦斯河谷挺进而定居于蒙特利尔附近。后因遭到周围部落的敌视,被道离开这个地区而迁居于纽约州的中部。他们····••南下定居于沃斯威果(王大有先生认为,该地即奥次顿哥,Orstungo)河口一带•••···那时候,他们至少已经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落,那摩霍克部、鄂农达加部、塞内卡部。其后,一个部落迁居于德瓜湖的湖头地方,是为塞内卡部。另一个部落占据鄂农达加河谷,是为鄂农达加部,第三个部落向东迁移·•••••其主要部分迁往摩霍克(莫哈克)河谷,是为摩霍克(莫哈克)部。··••••鄂农达加部或塞内卡部的一部分人,分属于卡龙加湖东岸沿湖之地,是为卡尤加部。纽约州在易洛魁人占据以前,似乎曾经是阿耳贡金人诸部落的领域的一部分。据易洛魁人的传说,当他们向东往哈得孙河、向西往杰内锡河逐渐扩张其居地范围时,把当地原先的居民赶走了。”“他们于公元1608年始为人们所发现。1675年左右,他们的势力臻于鼎盛时期,当时的领土范围很大,包括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大略湖北岸一部分加拿大地方。”

可见,在今天加拿大南部、美国的北部曾经都是易洛魁人的生活地域。从他们的部落图腾:熊、狼、龟,以及他们曾经用过的丘墩、石斧、燧石簇来看,他们极有可能是中华轩辕族的海外延伸。

(二)远征美洲的夸父族

根据相关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留住在北亚的内陆地区和海滨地域以及北美洲的最北部,主要分布在东北亚、阿拉斯加、加拿大及格陵兰岛,最北部达到北纬82度,最南延伸至北纬55度,自称“因纽特”,其意为人,今天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海达人、因纽特人、夸邱人都属于该族群落。他们具有华北人的显著特征:鼻梁平直、扁长而窄或呈鹰钩状。

另有不少的夸父族人南迁到了拉丁美洲,在那里创造了辉煌的查文文化,该文化以猴图腾为核心。从其留下的遗物看,其首领作猴头饰三羽毛、人身、手执斧与箭复合的权杖物、头戴梯形帽;或猴首、人胸、人手、蛇身、披发。而查文文物中的龙、饕餮、金缕玉衣等一如华夏。透过查文人酋长的“蹾”权杖王斧、梯形品字冠和翟羽,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夏炎帝族文化的痕迹。随着查文文化的拓展,今秘鲁各地逐步都成为查文人的势力范围,以猿猴、鸮鸷、太阳为崇拜基础的夸父文化遍及秘鲁全境。汉唐之际,古秘鲁国的夸父人后裔曾向汉武帝、唐太宗贡献蜂鸟和扶桑碧玉、蚕丝等,这大概是回乡探亲,认宗寻根吧!

夸父自诩为太阳之子。“夸父逐日”族是太阳神的图腾信仰追求族,主图腾是“阳鸟扶桑”,由北美洲逐日到南美洲,仍然以太阳为宗神崇拜。所以,在南美洲,无论是查文时代,还是印加时代,太阳始终是最高的图腾信仰,印加王还自称“太阳之子”。专家们认为,由于夸父人的传播,太阳、阳鸟、鱼、鹳成为南美印地安人的核心崇拜;珥蛇、操蛇、舞蛇、践蛇等炎帝习俗也成为南美印地安人的习俗。中华仰韶文化时代的陶器、纹饰也因此而传入美洲,成为早期印地安文化的一部分。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了举父(夸父)逐日崖图,据考证是公元1400年左右的作品。许多专家认为这确是今天印地安人的祖先。图像的中心是一只猴形人,他(她)手中拿着一根管状物,眼望前方,他身后是两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在太阳和猴形人的下面是一个人首猴身人,人的头上有绺长发。

一位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幅各副其实的美洲夸父(狙父),那人首猴身人即为夸父,在他背上站着的是举父身后当是禺谷落日。举父前面是汤谷朝阳。举父手中的义身是某种观测太阳的工具。举父的腿一前一后,说明是在奔走,面向东,逐日而行。

以上说明,夸父人可能确曾远征美洲,播殖了华夏文明的种子。

(三)在美洲建国立业的少昊族作为远古华夏部族的一分子,少昊羲和族居住于我国的东部沿海一带,是谓东夷人,因其图腾为扶桑,少昊羲和族又称扶桑国族。

扶桑是什么树?桑树吗?

王大有先生认为,最初扶桑,只是高大的树,而后才以高大的桑树为扶桑。该族之所以以扶桑为图腾,大概是以桑蚕为业的缘故。

令人惊异的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有着极其强烈而持久的汤谷扶桑观念。扶桑图大量出现于美洲印地安人的玛雅、阿斯特克、密斯特克、印加、秘鲁等文明中,其构成要素均同于华夏。

例一:玛雅人帕伦克神庙石棺图。

这幅道地的汤谷扶桑图,曾被误认为是外星人开动宇航器之图,距今约1300年。图的上方是大地女神被海神兼土地神的饕餮形青龙头托起,位于凹形线中,表示位于大海的怀抱中。大地女神上方是一颗硕大的扶桑树,印地安人称之为“生命树”。值得注意的是,该图中的扶桑树变化成了由五条龙构成的“十”字形,扶桑树的连理枝变化成了两条并逢龙,树干顶端为龙头形,龙唇上站着一支叫作凯察尔鸟的太阳鸟。专家们由此推断,以“十”字象征太阳,在中国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已成定式,中国殷商时代早已把扶桑树变化成了“十”字形状。太昊青龙为相,属木,故青龙和木可以互代。印地安人的扶桑树以龙身所代,不正表明了华夏文明的影踪吗?凯察尔鸟,也就是阳鸟,与中国的凤为一体,不也正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底蕴吗?

例二:密斯特克人的扶桑图。

该图中央为红日,四周为扶桑树,每棵树有一只凤鸟。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方各一支凤鸟(阳鸟),四方恰好构成“十”字形,从而组成了东南西北中五日。不仅四方扶桑树的布局与我国的楚缯书雷同,而且图中的八芒太阳纹也是典型的中国远古文化样式,即原始的八卦太阳历图,可见之于华夏的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甚至今天湖北、湖南、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仍在沿用。

要考察少昊族东迁美洲的史实,我们还得详细研究一下凯察尔柯特尔其人。

凯察尔柯特尔是美洲印地安人公认的始祖神,是一位“可尊敬的外来人”,自西方渡海而来,他被视为启明星神、羽蛇神、风神、风吹湖面波纹之神,被称为太阳神、太阳之子。他是一位仁慈的神,是无所不能的全能之神,据印地安人传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白发披肩,长髯飘洒,白须白袍(有时也穿黑袍)。

这位白袍老人初到美洲时,那里是一片黑暗,混沌不分。于是,他以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创造了世界,并用石头雕刻了一群巨人,可是这些巨人不服管辖,触犯了老人。他一怒之下把巨人们前院入了深水中,然后让大阳和月発从的的略中升起,地球上从此有了光明。同时,他在蒂蒂亚瓦纳科用泥了人和动物并赋予它们生命,教以语言、习俗、、文,然后把他们分散到各个大陆,定居下来。接着,他带着自己的儿子曼科·卡尔帕克和女儿玛玛·沃利奥来到民间,儿子教男人以农业技术,女儿教女人纺织技术。当凯察尔柯特尔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他向人们说了声再见,便驾舟驶向金星。还有一种传说,称凯察尔柯特尔离开人们后,找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架起木柴,燃起大火,自焚而逝,完成了火中涅巉的转折,返祖为人身鸟喙戴圆椎形帽的启明星神兼风神了。

从这个广为印地安人熟知的传说中,专家们断定,凯氏应确有其人,他的事迹经过千古流传而演绎成了神话。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事迹极为雷同于华夏的太昊、少昊、女娲、盘古、羲和、常羲的故事。他的形象具有典型的中国道教、佛教贤哲的个性,以至于不少研究者认为他很可能是慧深等与中国佛教有关的东方之神。王大有先生认为:“据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凯察尔柯特尔的初始形象就是东迁美洲的少昊族领袖,所以他才具有如此强烈的中国东夷集团领袖的气质。”

在华夏传说中,少昊为太白金星(启明星)与皇娥感应而生,所以他亦称“白帝”,父既为启明星神,子当然也是启明星神,其母皇娥“或乘桴木而昼游”,子也就常常操舟远渡。故运行美洲也是可能的。凤凰既生丹穴,是为“火精”,即太阳之精。所以,少昊死必入火为火精,返祖为凤(风),化为鸟形,且戴尖顶帽(典型的仰留文化炎帝帽)。少昊族以太阳为宗神崇拜,其首领自然是太阳神、太阳之子。他们从华夏远渡美洲,世世代代面西而拜,以西为上,正乃怀念故乡之故。所以凯氏为风吹湖面之神、水神、雨神,因着黑衣,生为羽蛇神死为风神。金星神而着白衣,就是必然的。少昊宗主期,少昊集太昊少昊东夷诸族龙凤图腾于一身。凯氏东渡为“羽蛇”,已是中国应龙(鹰龙)在美洲的变异。

如此看来,凯察尔柯特尔不正是少昊吗?

根据王大有先生的考证,历史真相是这样的:大约在公元前3113年左右,长者少昊带领一大批部落子民远渡美洲,寻到了心目中的汤谷,这一地区很可能是奥尔梅克一带。在新的环境中,他以超凡的睿智、旺盛的精力,帮助本族适应自然、开拓新疆;但是,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原居住者——巨人族的不满,并发生了冲突,结果,巨人族战败南迁,少昊在此建立了以五日为格局的少昊羲和国,将华夏本土文明向四方扩散开去,形成了当地印地安人的三大文化中心。

这一历史事实的确使人们揭开了又一历史之谜: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这种塔为截顶式阶坛金字塔,呈覆斗形,四角有梭线,四面有阶梯,可以从下走到最上层。最上层是一个四方形的平台,上面建有太阳神庙或月亮神庙等,这种类型的建筑源于华夏的丘墩坛台文化,供祭祀神灵、祖先,观测日月星辰之用。它还是等级观念的标志,阶坛越大越高、台阶越多,就证明越接近天父,越易获得天父太阳神昊天的神示。

(四)逃亡美洲的殷人商民殷人东渡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它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约在公元前1045年左右,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商纣王鹿台自焚。以统帅攸侯喜为首的十万股军及林方、人方、虎方的十万人突然全部失踪,去向不明。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呢?

此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大疑案。

巧合的是,20万殷军失踪不久,中美洲地区突然兴起了一种新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这一文明具有浓烈的股有文明特征。当然,这是在几千年后的研究中才得以发现的。

1910年,清政府驻墨西哥特使欧阳庚先生突然接到百余家族殷地安人(Indian)的请愿。他们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殷地安人750名,这些殷地安人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Infubu)族,是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请求天国政府保护索赔。”欧阳庚先生惊讶之余,兴奋不已。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并未就此追寻下去。

无独有偶,考古学家通过破译中美洲印(殷)地安文明遗址中的古文字发现,它们上面赫然刻着殷人的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名号谱系。作为美洲土著的印(殷)地安人为何祭祀殷人的祖先呢?

答案只有一个:

他们可能是殷商后裔!

那么,他们从哪里东渡美洲的呢?天之浮桥在哪里?经过艰辛而长期的研究,专家们认定,面临亡国之悲的殷军统帅攸候喜和摩搧侯决心远逃,将子民分成25部族,分五路行动,每一路由一个王族统率,这五个王族即飞鹰族、飞虎族、飞龙族、飞蛇族、飞兔族。东渡大军带足黄金、玉器、珠宝、粮食、工具、武器等乘船自山东、安徽两地出航,一直东行,准备去遥远的海上寻求太昊少昊祖先。一部分可能由山东半岛,登朝鲜半岛,抵达东北亚,穿白令海峡,继续南下,到达中美128洲;一部分经朝鲜海峡、日本海峡、干岛群岛、鞑靼海峡、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到北美洲,然后南下,抵达中美洲。约在公元前1040年左右,殷人在攸侯喜的统领下于中美重建殷文明,直到前100年毁于地震,再建又毁于地震。之后,殷民分散而去,一部分殷人迁到智利的安第斯山中重建殷家(Inca)帝国,也就是世界历史中有名的印加帝国。

四大部族东渡美洲的历史轨迹大体如此。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斯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乃华夏文明之延伸已为众多研究者所赞同。他们为此提供了诸多证据。

证据一:语言学材料既然印地安人来自华夏,那么,他们的语言应当与华夏语言有血缘关系。研究者们发现,两者的语言比较工作困难重重,一是印地安语言极其庞杂。据说,哥伦布抵达美洲时,印地安语多达2200多种,其中北美就有550种;二是华人东渡已是几千年,甚至近万年的事情,语言分离日久,各自独立发展,要找到原始的共同成分谈何容易。

然而,一些不畏艰辛的研究者还是挖掘了不少颇具说服力的语言学证据。美国学者萨道夫斯基找到了加州印地安语同西伯利亚马戈尔语之间的一些对应词,建立了一些语音对应规则,如k~x~h等。

我国的学者经过辛勤劳动,发现了不少直接与汉语有关的证据。

印地安语的“Totem”一词,音译为“图腾”,是汉语的传译,他们的图腾像、始祖传说等一如华夏。至于这一说法的证据,王大有先生列举了8条。

此外,殷人出自东夷,东夷称人为“因”,故商又称殷。股人东渡美洲后,称“殷地安”,即称“因地安”家乡好,“印加”一词即为“因家”,转意为“太阳之子”“因民”,就是炎帝、太昊的子民。

证据二:文字学材料。寻找文字证据是破解华人东渡美洲之谜的金钥匙。功夫不负有心人,专家们终于在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中疏理出不少令人振奋的文字材料。其中一座红色雕像后面的六块圭形玉版上刻的铭文透露了历史真迹。通观六圭版形制与文字,考古学家断定:此六圭与中国龙山文化中的平首镇圭形制相同,玉圭文字阴文契刻的刻写方法与殷商甲骨文如出一辙,且六圭呈白色,玉雕呈黑色和红色,这种崇白、尚黑、贵红的习俗恰是殷人习俗。

其它殷地安文物中亦有类似新发现:

公元162年左右的玛雅佛像雕塑,造型尤具中国特色,上有清晰的“日”、“盾”等字。

美国密苏里州出土的一件骨雕刻物上刻有汉字“长”。

公元前200-公元600年间的中美洲纳斯卡文化遗址的文物上出现了与汉字“天”复合的凤鸟太阳神。

一件早期的美洲殷地安陶器上刻着连现在中国儿童都能认识的“弓”字。

1865年,秘鲁北部发掘出一尊银铸裸体女神像,双手各持一面银盾,上铭“武当山”。专家们认为,这是东渡美洲的武当山道家子弟或深诸武当派道教宗旨的人带来的。

证据三:天文学材料。

就宇宙观念而言,阿兹特克人把宇宙分为平面与空间两部分。平面有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空间分上中下三界,上方界为9层(或13层),下方界为地狱。这一观念与中国古代宇宙观十分相似。

玛雅人认为东南西北各有一棵宇宙树。在中国萨满神话中,宇宙树的存在是一个基本内容。至今在中国的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以及俄罗斯境内的雅库特人中仍然流行着宇宙树的传说。

如果说上述现象还属类似的话,那么,玛雅历法之秘密就更令人惊叹不已了。

玛雅历法将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岁余日5天,全年为20x18 5=365天,每过104年25天,该年岁余日为25 5=30天。1年18月和每月的20日有不同名称,均用象形文字代表,其日期还代表一定的空间、方向和颜色,即东红、南蓝、西白、北墨、中绿,且与中国的“五行”说相配。

然而,在众多天文学材料中,我们以为最具说服力的当属阿斯特克太阳石历石中央刻有托纳蒂乌太阳神像:椭圆眼、大鼻方口、珥环、吐舌。它的头部上方有“人”形符号,象征太阳之光。这是中国太阳纹的一种典型符号。“A”形符号指向“13——芦苇”的方框,向人们显示该石历建于公元1479年。太阳神头像两侧为鹰爪形双手攫心,表示吸食人心。阿斯特克人认为,以心血祭祀太阳神,太阳才会永不陨落,血祭恰恰是远古中国的祭祀仪式。手捧心祭神灵的象形文字与我国巴蜀象形文字完全一致,阿斯特克人用四个象形文字“燧石”、“房屋”、“兔”、“芦苇”作名称,区别一年,并将四个象形文字与1至13的数配合,组成太阳历52年的周期。他们以天为9重和13重,视13为最神圣的数字。

在拉美地区,殷地安人以蟾蜍和玉兔代表月亮和女性。月亮竟被画为一女子抱玉兔于弯月中,与中国的娥奔月一说有着惊人的相似。

传说,太昊之妻女娲烧芦苇为灰,湮塞洪水,拯救了她创造出来的人类,从此,“芦苇”便成为治水的圣物。“燧石”,乃敲击而生火花之石,为引燃之物,所以,房屋和燧石也是崇拜太阳民族的圣物。中国很古之时就已经把9和13看作阳数之极,流传着9重天、13重天的观念。

由此可以断定,阿斯特克太阳石的四个象形文字与1-13相配合均可能源于华夏文明。

托那蒂乌太阳周围的方框中那四个象形文字,是四个祖先图腾神像,代表在洪水时期陨落的太阳,即风日、虎日、洪水日、水日或风日、火日、水日、土日,此中央日托那蒂乌为“天脐”。而“天脐”观念流传于远古中国。中国的五方神,实亦为五日神,即东木青龙日、西金白虎日、南火朱雀日、北水龟蛇日、中土黄龙日。阿斯特克文明中的五日传说及配置方式应是源于华夏无疑。

而从羽蛇的象征、历石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计,太阳更像出自古华人之手。

证据四:民俗学材料。

从生活习俗来看,印地安人十分节制,一般只作午饭,并把午饭当作一天中的要务对待。这非常符合华夏“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并与华北农村的习俗相同。而且,他们的房屋建筑也类似于古代华夏人的建筑。

从神话传说来看,在美洲发现的古代殷地安人祖先图极相似于我国山东发现的东汉武梁祠画像砖上的伏羲女娲图,无论从构成要素,还是结构方式都如出一辙,充分显现了美洲殷地安人起源中的华夏影迹。

从图腾崇拜看,印地安人中的羽蛇崇拜与凤鸟崇拜与华夏的龙凤图腾血缘相通。蛇,华夏称“小龙”,古称螭龙,是龙图腾的变种。美洲凤鸟则是太阳与鸟的复合,直接来源于华夏东夷及苗蛮人的图腾崇拜,因为图腾崇拜是严格的族艺术,只有同族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部族才有可能使用相同的图腾,具有气质上一致的图腾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也发现了诸多证据并承认华夏文明与印地安文明的血亲关系。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人声称发现了7000年前的中国古代易经。美国易经考古学会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出土了一件印地安人彩钵,上刻7个表意符号,显现出典型的中国易经卦象,与“复卦”内容相符。据此,他们断言这就是7000年前的中国古易经。它记载了万物剥复相循、否极泰来的宇宙运势以及至极则反的四季轮回现象和阴阳历法折中合一而使节气不偏不失继续进行的道理。研究者还发。现,这些符号与中国仰韶文化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上的符号完全一致。所以,他们得出结论:中国半坡氏族的后人曾远涉重洋,移居美洲。

种种信息表明,我们的祖先很可能在那洪荒无际的年代,勇敢地迈向碧海那边的陌生土地,开拓出文明的新世纪。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演进、地质的变迁,华夏文明与彼岸的子裔失去了全面的联系。

参考资料:《墨西哥史》、《中华祖先拓荒美洲》、《龙凤文化源流》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