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古代是怎么形成的?在古代是怎样的存在呢

时间:2023-09-17 16:08:56/人气:291 ℃

最近一段时间

旅美大熊猫丫丫的状态

在社交平台上备受关注

持续霸屏热搜

大熊猫丫丫来自北京动物园

2003年,她和上海动物园的雄性大熊猫乐乐一起

开启了为期二十年的旅美生活之旅

但这个熊猫外交的美好故事

似乎没有等来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今年2月1日

租期已到、即将回家的熊猫乐乐突然离世

熊猫丫丫的近况更让人担心

画面显示,它瘦骨嶙峋

乞食和刻板现象十分严重

网友爆料居住场馆环境恶劣,没有新鲜竹子吃

目前,已经确定丫丫将于今年4月返回中国

“如何保护大熊猫”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毕竟大熊猫在我国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国宝地位

那么在成为国宝之前

大熊猫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呢?

若是在古籍中搜索“大熊猫”三个字

几乎很难找到相关记载

难不成古代没有大熊猫?

还是古人压根就没见过大熊猫?

考古专家曾在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

发现了始熊猫的化石

后又在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

发现了大熊猫的上颌骨和牙齿

原来早在800万年前

大熊猫就已经存在了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

和大熊猫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灭绝淘汰

唯独它经历种种磨砺生存下来

人送名号“远古活化石”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没有相关记载

这是因为大熊猫在古代的名字实在太多了

属于大熊猫的那些名字们

现代人真的是难以想象

大熊猫这种胖乎乎、圆嘟嘟的萌物

在古代居然被叫成

猛氏兽、猛豹、貘、貊、白熊、花熊、白豹

白罴、文罴、银狗、华熊、花头熊、竹熊、杜洞尕

峨曲、角端、执夷、食铁兽、驺虞、貔貅……

这些听起来无比英武神勇的名字

在史料文献中居然多达30多个

(不过其中有些还尚存争议)

在众多名字中,古人最爱用

“貘”以及“玄貘”“貊”来称呼大熊猫

这是因为古人习惯于用谐音进行取名

郭璞注疏《尔雅》提到:

“猖与貊,貃与貘,并字异,而音同,声转为猛。”

由此可以看出猖、貊、狛、貃等

要么是“貘”的谐音

要么就是“貘”的异体字

顺着“貘”的线索找下去

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大熊猫在历史上的踪迹了

古人对于大熊猫的记载

侧重于它的形态、食性以及产地

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道:

“貘似熊,黄白色,出蜀中。”

说出了大熊猫的颜色以及产地

晋代郭璞在《尔雅疏》中又强调:

“似熊,头小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

体色黑白,并且爱吃竹子

这可不就是大熊猫的特点嘛!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叫“熊猫”的呢?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

在四川得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奇兽标本

他暂时取名为“黑白熊”

后就寄回了欧洲研究

1900年,大英博物馆检验了

这个标本的头骨和四肢骨骸

认为这个动物与其他的熊类不同

属于新的物种

于是改名为“Giant Panda”

翻译过来就是猫熊

后来怎么又变成了熊猫

有一说法称是中外书写方向的差异

外国人从左往右读“猫熊”

咱们就从右往左念“熊猫”

(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确切的考证)

从古代称呼和描述中可以看出

古代大熊猫形象有三种:

{食用铜铁的猛兽或珍兽}

{与熊、豹相似的自然动物}

{英勇和仁义的象征}

食用铜铁的猛兽或珍兽

在古书《北川县志》中记载

称熊猫为“食铁兽”

据传说

在远古时期,黄帝的兽兵中

熊猫就是其中的一员猛将

传闻萌萌哒的熊猫是蚩尤的坐骑

涿鹿大战中锐不可挡

那为何称它为食铁兽呢?

关于大熊猫吃铁有个传闻

传闻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

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

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

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

从此便得名食铁兽

与熊、豹相似的自然动物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献中

常会看到

大熊猫被认为是与熊、豹相似动物

的相关记载

有关先秦时期的文献中

就已记载过大熊猫为豹类动物

直到宋代,也有人将大熊猫视为豹类动物

明清时期还不少人认为大熊猫似熊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认为大熊猫是熊

可以看到,历史文献中对大熊猫的记载一直不准确

这主要是因为著书者大多没有见过大熊猫这种动物

只是依靠他人转述、传闻记载

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不仅赋予了大熊猫各种各样的名称

而且还建构起了不同的大熊猫形象

英勇和仁义的象征

西晋时期

称大熊猫为“驺虞”

因为它不伤害其他动物,只吃竹子

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

所以人们把大熊猫当作睦邻友爱的象征

有个典故叫“驺虞示和”

说的是如果两军交兵的半途中

只要一方举起写着“驺虞”字样的大旗

就表示想认输投降

这和后来的举白旗类似

可见大熊猫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由于大熊猫的和平属性

加之毛皮光泽珍贵

王孙贵族之间互赠熊猫皮

成了表达友好的一种途径

因为颜值而招来杀身之祸

这是大熊猫没有想到的

唐代

大熊猫开始作为两国友好交流的象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

武后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将

一对活体“白熊”和70张熊猫皮作为大唐国礼

赠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

据史料描述

当时大熊猫有两个专属驯兽师

同时还给它们配了一个宫廷卫队

两只大熊猫坐在宽敞而又漂亮的兽笼里

从长安出发,到了扬州后

改坐海船,随日本遣唐使漂洋过海到日本

这是目前历史有详细记载的

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和平友爱的使者走出国门

到了20世纪50年代

我国推行了“熊猫外交”

作为人人都爱的国宝,大熊猫“再次出山”

它们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

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之一

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有64只熊猫

分别被分配到18个国家和地区

“熊猫外交”一路走来

见证中国

由逐渐拥抱世界到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历程

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望所有人能够善待我们的和平使者

期待“丫丫”早日回国!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