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狗狗>

狗十三从童年到成年的故事:狗十三属于90后的青春故事

时间:2024-09-01 15:23:52/人气:450 ℃

《狗十三》海报

《狗十三》的海报有很多张,思来想去还是放了这张,因为我总感觉那画面里被雕刻,被侵蚀的不止是李玩,还是你我。

无奈的青春

大多数90后的青春,其实都是在于父母的争执中度过的——与家庭的相处、冲突、叛逆并最终被驯服或者彻底决裂,其实才是我国青年最普遍也是最标准的成长过程。

影片中的主人公李玩,她从小父母离异,身上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热爱物理,喜欢听摇滚乐,爱看《铿锵三人行》和《时间简史》,相信平行宇宙。

父亲重组家庭后把她寄养在爷爷奶奶家,老一辈人为了疼爱孙女,每天都要给她准备一杯牛奶。而奶奶并不知道的是,李玩其实每次喝奶都要吐——这是家族遗传的乳糖不耐受,在后面电影结尾时,李玩的弟弟也吐奶的情况可以看出。

影片中的倒奶场景

电影亦是一篇精妙的文章,文章讲究的是凤头猪肚豹尾,开头要华丽,抓住细节;牛奶就在开头成为了这一个细节所在。它在隐喻亦是在提醒观众我国的大多数家庭的家长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是通过一种别扭的方式传达,并且带带传承。

成长的“糖衣炮弹”

而随着电影的展开,父亲要生个小儿子,不敢告诉女主,为表愧疚送女主一条小狗“爱因斯坦”。而这条“爱因斯坦”也成为片中比较重要的线索;一方面,它是父母对孩子经常塞到嘴里的“糖”;另一方面,它是李玩的精神寄托,也是后来李玩成长的标识。

爱因斯坦

影片的核心冲突爆发于爷爷将爱因斯坦弄丢之后,爸爸听从后妈的建议买了一条新的“爱因斯坦”,全家人逼迫李玩认定这一条新的狗,就是“爱因斯坦”。

因为一家人此前已经为了帮她找狗,闹得鸡飞狗跳了。用她爸的话说:“全家人都替你找狗了,你还想怎样?”然而李玩极度倔强,并没有屈从,糖衣炮弹的糖衣消失了,“炮弹”露出了獠牙。

李玩被打后哭泣

权威释放过后,大人们选择与孩子和解的方式也是如出一辙,毕竟他们的“糖果”源源不断:在李玩一脸沉默地从浴室出来后,爸爸一把揽过女儿,抚摸着她的伤口说“爸爸比你更疼”,并承诺女儿,会带她去看她念想许久的“天文展览”。但这些承诺最终会被兑现的几率微乎可微。

这里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暗示,一直以来的我们不正是被这种“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的教育进而被塑造成了这种模样吗?在塑造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爱因斯坦”丢了。

中国式的青春成长就是被塑造,那么每个人其实都弄丢过一个真正的自我。

成长付出的代价

在李玩认下第二条“爱因斯坦”的同时,心中的“爱因斯坦”也被替换掉了,她开始刻意的扮演家人眼中一个女孩该有的样子——她会提醒爷爷吃南瓜对糖尿病不好,她会在英语考高分时给父亲报喜,讨父亲高兴。这时所有人都夸女主长大了。就在一切“风平浪静”“美好无比”的时候,第二条“爱因斯坦”也要被送进狗肉店。

第二条“爱因斯坦”被抱走

这标志着李玩的“自我”的完全的消失,从此变成了家庭所期望的成为的人,一个“他我”。

在电影的结尾,李玩完全变成了一个被家人塑造的人,她会在酒桌上识趣的陪酒、吃狗肉。当在街头偶遇当年走失的“爱因斯坦”时,李玩竟然选择了放弃,还说“我真怕它会认出我,扑上来。”

成长所付出的代价竟是将一整个青春期的“自己”搭上作为祭品。

《狗十三》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一个人怎么会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逐渐迷失自我,变成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悲剧是电影中没有负面形象。主角在电影中的家庭并不穷,甚至可以说有一个好的家庭。爷爷奶奶非常爱她。父亲总是想补偿女儿,即使她继母也堪堪说得过去。然而,正是“没有坏人”的悲剧,才是中国人成长中最大的悲剧。

影片结尾

影片的结尾,父女二人驾车行驶在直行道上,车里响起了《再回首》的那句“只有漫漫的长路伴着我”,两个人泪流满面——这的确是一部真实反映中国年轻人痛苦的电影,但却是如此的痛苦。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在回忆他们的青春时不会重复这样的惨剧。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