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猫咪>

灭绝或没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排榜:从94只到686只,这种拯救无望

时间:2024-02-27 19:39:57/人气:217 ℃

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人类想让一种动物灭绝,是一种十分“容易”的事情:北美旅鸽的数量曾经达到50亿只,它们在天空飞翔的情景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但是在欧洲人踏上了北美大陆之后,它们最终在人类的杀戮下从地球上消失;著名的斯特拉海牛(大海牛)从1741年在白令海峡被人发现,到1768年因被人捕杀而走向灭绝,仅仅用了27年的时间;老虎是地球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但在人类面前却脆弱不堪,仅在19世纪,老虎的9个亚种中巴里虎、里海虎、爪哇虎这3个亚种就走向灭绝。

但是,把一种动物从灭绝的边缘拉回来,却是十分不易,尤其是对濒临灭绝的野生猫科动物而言。生活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远东豹,已经多年未超过100只;被誉为“中国虎”的华南虎,在野外已经难觅踪影,在人工圈养的环境下仅有100多只存活;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东北虎,虽然近些年来对其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野生东北虎数量增长缓慢,我国的野生东北虎多年未超过50只……

然而,在拯救濒临灭绝的猫科动物方面,西班牙却给全世界做了一个榜样。在100年前,有大约10万只伊比利亚猞猁生活在世界上;在1990年,世界保育联盟对伊比利亚猞猁进行了调查后认为,这种猫科动物很可能会在2011年灭绝;在2002年,伊比利亚猞猁仅剩下94只野生个体,属于极度濒危物种,被人们普遍认为“拯救无望”;而根据西班牙动物保护机构最新(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伊比利亚猞猁的数量已经增长到了686只,从“极度濒危物种”变成了“濒危物种”,离灭绝又远了一步。那么,伊比利亚猞猁为何会濒危?它们又是如何被人拯救的?

走向极度濒危的伊比利亚猞猁

伊比利亚猞猁也叫西班牙猞猁,是猫科猞猁属的一个物种(猞猁属的另外3个物种是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曾经广泛分布在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山区和灌木丛林中。它们腿长、尾巴短,毛色比较暗淡,耳朵高高竖起,耳尖还长有一撮黑色的毛发,对听力很有帮助。伊比利亚猞猁是优秀的猎人,在野外主要捕杀野兔、松鼠、鼠类、鸟类等,可谓是自然界中的美丽精灵。然而,这种美丽的猫科动物在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下却渐渐走向濒危。

1.第一阶段:被人类当成“魔鬼”的象征

古往今来,猫科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在古埃及,猎豹被人看成王权和高贵的象征,可以保护王座,也可以让死去的法老灵魂转世;在古代的南美洲,美洲豹(也叫美洲虎)被人们奉为“天神”,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拜,至今还有很多美洲豹文化留存;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崇拜老虎,流传下来了丰富的虎文化,“白虎”更是神话中的一种神兽。然而伊比利亚猞猁就没有这么好的“命”了,中世纪的欧洲人不仅不崇拜它,甚至还把它当成“魔鬼”的象征。

图:伊比利亚猞猁幼崽。

欧洲人把伊比利亚猞猁当成“魔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伊比利亚猞猁除了捕杀野生动物外,有时也会捕杀家禽家畜,给人们带来损失,人们对其怀恨在心。

(2)伊比利亚猞猁看上去“十分丑陋”,尤其是耳朵上的那两撮黑色的毛发更让它们显得十分“凶恶”。

因此,在人们心中,这种“凶恶”而又喜欢偷食家禽家畜的猫科动物就成了“魔鬼”的象征,遭到了人类数百年的捕杀。不过,由于古代人口数量较少,动物的生存空间较大,再加上猎人的捕猎方式较简单,伊比利亚猞猁的数量还算可观。

2.第二阶段:栖息地丧失、偷猎和流行病爆发

这个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在20世纪,全球的人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阶段,为了满足人类对物质和空间的需要,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各种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伊比利亚猞猁的栖息地面积锐减。再加上难以禁止的偷猎行为,伊比利亚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从1960年到2000年,伊比利亚猞猁大约失去了80%的栖息地。

而在20世纪后半期,野兔中爆发的粘液瘤病和出血性疾病等流行病,导致大量野兔死亡,很多伊比利亚猞猁因猎物不足而饿死。

在多重打击之下,20世纪成了伊比利亚猞猁最“惨”的一个世纪。

伊比利亚猞猁是如何脱离极度濒危状态的?

21世纪初,当伊比利亚猞猁成为极度濒危物种后,它的主要分布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感到压力十分巨大。西班牙生态学家、保罗·菲拉若斯遗憾地表示:如果伊比利亚猞猁灭绝了,那么它将会成为继剑齿虎灭绝之后近1万年来第一种灭绝的猫科动物。可想而知,如果这样的坏结果发生了,这将会给两国的历史留下永久的污点。为此,为了挽救这种猫科动物,两国政府展开了各种努力。

1.圈养繁殖计划

2002年,在伊比利亚猞猁只剩下96只,很可能在不久后就会灭绝的情况下,西班牙政府发起了一整拯救伊比利亚猞猁的运动,并建立了一个圈养繁殖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对伊比利亚猞猁进行圈养繁殖,然后进行野化训练,最终释放到野外。

目前,总共有5个伊比利亚猞猁繁殖中心,其中4个在西班牙,1个在葡萄牙。第一例伊比利亚猞猁繁殖实验于2005年成功,一只名叫莎莉加的雌性伊比利亚猞猁出生于2002年,在2005年的时候成功生下了3个幼崽。从那以后,在繁殖中心出生的猞猁渐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伊比利亚猞猁的幼崽存活率还不如老虎,因为伊比利亚猞猁幼崽在1个月左右时会变得十分暴力,然后会互相残杀。

图: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繁殖中心,一只雌性伊比利亚猞猁和它的幼崽。

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有185只伊比利亚猞猁经过野化训练后被放归野外。这些被放归的猞猁一方面直接补充了野外种群的数量,另一方面也为原本在野外生存伊比利亚猞猁提供了更多交配繁殖的可能。

2.对栖息地的保护和补充伊比利亚猞猁的猎物

食物和空间是任何一个物种赖以生存的根本,被放归野外的伊比利亚猞猁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和空间,也会难以生存下去。为此,当地政府设立了一些保护区,对伊比利亚猞猁的栖息地进行保护。与此同时,每年还要向伊比利亚猞猁的栖息地投放大量猎物,尤其是野兔。

猞猁属的4种猫科动物对野兔十分依赖,野兔可以占据它们食谱的80%以上。在2015年,一个繁殖中心圈养了19只准备放归野外的伊比利亚猞猁,每个月要向它们投喂600只左右的野兔,也就是说,一只伊比利亚猞猁每天至少要吃掉1只野兔才能满足对食物的需要。而由于人为的捕杀以及流行病的爆发等因素,伊比利亚猞猁的栖息地中野兔的数量大大减少,因此每年要投放大量的野兔,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图:野兔是伊比利亚猞猁的主要猎物。

3.对野外的伊比利亚猞猁进行监视

把伊比利亚猞猁放归野外后,怎样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呢?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它们佩戴GPS项圈,对其生活状态进行监控。据统计,现在大约有20%的伊比利亚猞猁都佩戴有GPS项圈。根据GPS项圈传送的数据,动物保护人员已经了解到伊比利亚猞猁已经在向远处的一些地方扩散了。这是一件令人值得庆幸的事情,也有利于人们对其开展更多的保护工作。

图:一只伊比利亚猞猁被放归野外。

在过去数年的时间里,为了保护伊比利亚猞猁已经花费了1亿欧元。其中大约一半由欧盟提供,其他则来自当地政府和机构以及动物保护者的捐款。

仍未完全脱离危险

虽然在17年的时间伊比利亚猞猁的数量增长近600只,算得上是巨大的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野外依然面临着不少难题。

1.遗传多样性降低

几年前,研究人员对伊比利亚猞猁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对400多个伊比利亚猞猁的标本的基因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伊比利亚猞猁的遗传多样性大约降低了40%。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遗传多样性的损失程度甚至高于狮子、猎豹和欧亚猞猁。

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较长时间的地理隔离以及较低的种群规模导致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伊比利亚猞猁的近亲繁殖现象十分严重。近亲繁殖会导致物种退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变差,不能繁殖的个体会增多,后代出现畸形的概率会增加。

2.死于“路杀”的数量较多

在法律的管控下,近些年来针对伊比利亚猞猁的偷猎行为几乎消失不见了,但它们却面临着其他的威胁,其中最主要的威胁就是“路杀”——在路上被车辆撞死。

据统计,仅仅在过去的5年里,大约有100只伊比利亚猞猁被各种车辆撞死(仅在2017年就有33只死于车辆撞击)——这个数字甚至要高于2002年伊比利亚猞猁的总数。

图:一只被撞死的伊比利亚猞猁。

为了减少车辆撞击的威胁,当地政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包括修建多条野生动物通道。然而,若想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伊比利亚猞猁的活动范围很大,它们总会跑到路上来。

目前,伊比利亚猞猁依然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猫科动物物种,虽然它的数量要高于野生东北虎和亚洲狮,但伊比利亚猞猁是单独的一个物种(无亚种),东北虎和亚洲狮则分别是老虎和狮子的亚种。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