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生活是一杯清水放糖就甜放盐就咸:人生都是第一次,何来吃盐多过吃米

时间:2024-01-03 03:15:30/人气:395 ℃

导言

一位老前辈在跟一位后辈讨论,最后往往以“我吃盐多过你吃米”作为教训后辈的结束语。老前辈辩论得胜,保住了面子,而后辈听了不开心,很想要反驳,又办法表现得太过无礼。于是陪着假笑,心里默默地自嘲今天又向“社会人”进了一步。


在过去,一个科技不发达,生活方式没有太多变化的年代,吃过的盐多、走过的桥多的人,往往是很有经验、知识丰富、有好技能的人。后辈永远听前辈的,这没什么悬念。但现在已经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样的交流互动方式已经是行不通的。

“我吃盐多过你吃米”贬义语言居高临下,更加得不到尊重

随着两代之间聚焦的话题日渐不一样,彼此之间仿佛处于平行世界。

许多老一辈的知识见解来自亲朋好友同事小范围的生活圈。平时偶尔阅读少数传统纸媒或者收听一下本地电视台,接触的信息源并不算太多。经常喜欢看夸张离奇的乡土剧。

而年轻一代的信息已经来自世界各地,欣赏着世界各国的影剧,得到了大量对世界对社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阅读各种新媒体报导中的意见精华,慢慢地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精神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

年轻一代和老一辈在思考方式和美感直觉方面已经没有太多的交集,代沟也越来越严重的。

而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如果常常居高临下,用“我吃盐多过你吃米”这样贬义的言语,作为保住自己权威的方法。我想这是很不明智的,也会让关系变得更加僵硬,自然也不会得到后辈的尊重。

人生都是第一次,何来吃盐多过吃米?

人生都是第一次,不管是出生得早,还是出社会早,你是人生前辈,并不代表你就是我的方向盘。每个人走的路都是独一无二,即便平淡也是多种多样。

有没有发现,正当我们年轻迷茫的时候,大家总爱各说纷纭,评头论足,道理一框框。不管是有意无意,都很喜欢做人生前辈。

明明人生大家都是第一次,却全以前辈自称。以至于后辈听着听着发现自己连路都不会走了。每每想找回初心,连身在何处都不知道,何来方向呢?

难道大家不都是从跌跌撞撞过来的吗?事实上并不会因为你提前预防,就不会出错,不会措手不及。该面对的东西一样都不会少,遇到的挫折,遭遇的失败绝对不会因为几句经验就可以万事大吉。

老一辈可以做的只能是从旁耐心地指导,要么就干脆放手让后辈去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后辈们的各种新的尝试。

一味地强调只能照做学习,不能批判是非常糟糕的交流方式

老一辈自尊心防备,后辈能够主动地表示一起来沟通和分享想法就变得很不容易。在倡导理解老一辈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请不要忽视后辈们的生活背景。

其实如果遇到有学习意图的老一辈,后辈是很乐意以尊重、并愉快的方式去分享自己的见闻和看法的。

良性的互动方式才能真正地让后辈更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现今社会,多元思想碰撞,该以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不再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生活方式。新老一辈都需要与时俱进,保持好的,摒弃不好的。老一辈能够以更积极的方式去指导后辈,这是值得被提倡的,被尊重的。这样的交流方式才是和善的,代沟才会减少。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当然,毕竟老一辈生活经验都是有局限的,他们也许一生中只围绕着“家庭”和“生计”而努力。从来没有探讨过人生需要有自我这个主题。

而往往这才是物质相对充足的现代社会最值得思考的精神话题。

以后,当后辈的意见和老一辈所想的不一样时,请不要再用“我吃盐多过你吃米“的话把场面弄得很尴尬,既抹杀交流,又形成更深的代沟,还得不到尊重。何必呢?

为什么不调整心态,试着去了解并理解后辈们的想法?不必认同一切想法,但是要知道 “他们这样想,可能是有道理的” 这一点很重要。

“原来有人这样生活着,是这样看待人,这样看待生活的”。

是的,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觉的人。

我始终觉得,无论哪一代,热爱生活永远不过时。良性的交流互动促进良好的前后辈关系,我们才会有更多新的尝试,新的领域,新的美好生活。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