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胜波
图 | 斐 然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无忧无虑,充满欢乐,是最值得品味的人生乐章。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童年趣事便充满了乡村生活气息和趣味。童年趣事如满天繁星,一点一滴一桩一件地织成一幅美好的人生画卷,收藏于我记忆深处。
小时候的捉知了,便是我童年趣事之一,每到炎夏听到知了的鸣叫,就会勾起捉知了往事的回忆。
知了学名蝉,家乡人们称知了为“这留”(音),我一直认为“这留”是家乡独有的方言土话;而从我认字起,知了的“这留”的发音称谓到底用哪两个字表述?则一直困惑着我。
我十二岁时有次到收购站卖蝉蜕,一位中年女营业员费尽心思在发票品名栏写下“这留狗皮”四字,少不更事的我指着墙上挂的宣传画中标的“蝉蜕”字样为她纠正,惹得她勃然大怒,斥责我一通,从此“这留”二字根深蒂固印在我心中,每当看到知了,“这留”二字就会浮上脑海。
直到前年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一则资料,得知知了又名“截柳”,资料称“山东不少地方将蝉称为‘截柳’,因为蝉在柳枝上产卵时,尾针会把柳枝的局部外皮截断,而让带卵的柳枝枯死落地,以便于其卵入土发育成幼虫,故名‘截柳’。”这则资料刷新了我的认识,知道了知了的别名不是“这留”二字而是“截柳”的来历;同时明白了“截柳”的叫法并非家乡独特的方言,而是在省内的普遍叫法。不过我对资料的说法也有质疑,知了产卵未必都在柳树上,比如我家乡的梨树的枝条,就常常被知了产卵其中而枯萎变黑折断。
家乡的蝉共有四个种类,其中最常见的学名蚱蝉,它是蝉家族中个头最大的,又黑又壮,叫声“啊——啊——”高亢响亮,直来直去。它数量多,通常所说的“知了”(截柳)就是指它而言,人们捉来吃的也是它。其它三种蝉体型小,人们对它们摹声而命名:一种学名“蟪蛄”的蝉,体型只有指头肚大小,鸣时发出“吱——吱——”的叫声,鸣声清婉,根据其叫声,人们称它为“吱吱儿”。一种学名叫“鸣蝉”的蝉,形体比截柳小,身体宽短,体色灰绿,叫起来发出“哇呦——哇呦——”的声音,颇含凄哀味道,根据叫声,人们称它“哇呦儿”。一种学名“螗蜩”的蝉,身形瘦小细长,呈青绿色,鸣叫时发出“得喽——得喽——”的声音,叫声清圆,婉转有致,是蝉家族中叫声最好听的,人们根据叫声称它“得喽儿”,或“伏得喽儿”(伏指伏天)。吱吱儿、哇呦儿、得喽儿三种小个头蝉数量少,虽闻其叫声却难得一见,想捕捉它更为不易。
家乡盛产水果,村外是茂密的果园,有梨树、杏村、桃树、海棠树等;村庄内外也树木繁多,有梧桐树、杨树、柳树、刺槐树等,每到春天一片郁郁葱葱,浓荫蔽日。树多知了就多,到了仲夏,知了就会飞落栖息于各种果树和其它树木上,村民沿自家院墙栽种的腊瓜、丝瓜、扁豆的蔓叶上,也都趴藏着知了,甚至有时知了会飞进室内,落在窗户、灶台、蚊帐上。我感觉那些年知了比现在要多的多。
夏至蝉始鸣,到了七月炎炎仲夏,那些落在树上的知了扇动轻薄的羽翼拼命地鼓噪,如吃了兴奋剂一般亢奋,那清脆悠长而极具穿透力的鸣叫响彻果园、树林、村庄,遍及家乡每个角落。只要有一只知了带头鸣叫,村庄内外就会骤然响起一片此起彼伏的知了叫声,犹如一组无休无止的田园交响曲。各种知了叫声,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高亢嘹亮,或悠扬冗余;时而热情奔放纵喉高歌,时而凄哀委婉浅吟低唱。无数的知了汇聚的有力声响,遒劲而狂放,恣肆而汪洋,让夏天沉浸在喧嚣的海洋中。知了的鸣叫使许多人烦躁不安,但在我听来却不失为一种天籁之音,夏日午睡时,那悠扬绵长的蝉鸣就如催眠曲,听着它让我安然入睡。
并不是所有的知了都会鸣叫,只有雄性知了会叫。雄蝉的腹基部有两个小圆盖,叫音盖,是知了的发音器。音盖内侧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声音其实是从薄膜中发出的,当它受到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而音盖板和薄膜之间是空的,鸣叫时知了的尾部会翘起,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叫声特别响亮。会叫的雄知了家乡俗称其“响包”,沉默不语不会叫的雌知了则称“哑包”。俗话说“叫唤的雀没有肉”,此语也适用于知了,“响包”的体型就略小于“哑包”,“响包”的肉也没有“哑包”的多,因而捉知了时我们喜欢捉“哑包”即雌性知了。
在人们眼中知了是害虫,它喜欢栖居树上吸食树汁,因而对果树及其它树木有害。特别是知了在繁殖过程中,对家乡的梨树危害明显。雄雌知了交配后,雌知了就用坚硬如针的产卵管在梨树嫩枝条上刺出一排小孔,把卵产在小孔里,然后把这个树枝的汁液吸干,这样这根树枝就会枯萎,不久后就会掉到地面上,卵中孵出的小蝉就会钻到地下,找到树根吸食汁液在地下待上三年后长成蝉蛹,爬出地面变成知了。果农们经常看到枯萎的梨树枝条,折断后看到枝条里有一粒粒状如虱子卵的白色知了卵粒。人们对知了危害梨树又厌又恨,对孩子们捕捉知了持赞成鼓励态度。
学校放暑假了,我和同学们得到放飞自由,洗澡玩水和捕捉知了,成了我和小伙伴最喜欢做的两件事。我们在清澈的小河里玩水戏耍够了,上岸穿好衣服又一头扎进不远处的果园里,玩起了捉知了;或者在村中池塘边的柳树上粘知了、套知了,然后又扎进被太阳晒得温乎的池塘中游泳、打水仗。
我们捉知了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捂、粘、套、网、戳、射、照等方式。我感觉那些年的知了除了多,还有远不及现在的知了精明,比较容易捉到。
捂知了就是用手掌按捉知了,这是最简便常用的方式。通常是在梨园里捂知了,因为梨树较矮,知了落在梨树枝干上,伸手可及,便于手捉,夏日的梨园成了儿童们捉知了挥洒童趣的乐园。梨园是聚集知了最多的地方,当我们发现趴在树干低处的知了,我们便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靠近再靠近,慢慢抬起一只胳膊,五指并拢稍弯曲,手心呈半空状,对着知了慢慢靠近,当剩下很小距离时,手掌闪电般地捂向知了,捕捉成功了,雄知了会发出一声凄厉尖叫,接着是一阵急促持续的鸣叫。
粘知了。趁家里大人不备,偷拿一捧面粉,和水团成一团面团,再加水反复揉搓冲洗面团,制成很黏的面筋,或者把麦粒放于口中不断咀嚼成为黏稠的面筋。找一片较大的梧桐树叶包上面筋,带上根细长的竹竿去粘知了。听到树上知了鸣叫,抬头仔细搜寻,发现了位置较低、角度合适的知了,把竹竿细的那一头放上一点面筋,轻轻地向上伸出竿,当快到知了跟前时,对准知了的羽翼猛地一送,知了就在劫难逃了,被粘住了。
套知了。在一根长竹竿顶端绑上一个马尾毛系成的套扣,发现在树干高处趴着的知了,便把竹竿慢慢伸向知了,凭眼力好,把马尾套扣小心而准确地套在知了头部,猛然向下拉动竹竿,知了便被活套扣套牢了。
网知了。把一张小网的口端用铁丝撑起圆口,绑在竹竿顶端固定牢,对准趴在树干上的知了,小心地把网口放到知了上方,轻轻一撮,知了受惊一飞就会钻进网中飞不出来了。
戳知了。用一根麦秸般粗的钢丝,在一端磨出锋利的锥尖,固定在长杆的一头。发现知了,手持长杆慢慢把锥尖推向知了,离得仅剩一指间距离,突然发力把锥尖刺向知了。
粘知了、套知了、网知了、戳知了,一般都是捉拿栖在高处的知了,捕捉效果不是太好,由于长竿目标太明显,往往在粘面筋或者马尾扣、纱网及钢丝锥尖还未靠近知了时,就被它察觉而飞逃了。
射知了。制造一张射知了的弓箭射落知了。弓箭的制法是:把一根约一尺半长的竹片(一般用家中废弃的拾草用的竹筢的竹片),在两端各钻一小孔,把竹片弯成半月形弓状,用一根细线绳做弓弦,穿入竹片两端小孔系牢,弓就做成了;把一根细钢丝的一端磨出锋利的尖刺,找一根比筷子略粗的尺半长的高粱细梃秆(农村可用这样梃秆串成箅子),把钢丝尖刺固定在梃秆一端,***箭就做成了。再找一根比镰柄细些的木棍去皮使之光滑,在棍前端锯出一条细缝,把弓片正中嵌入缝中,使弓固定于木棍上;在木棍中间适当位置钉入一截去头的铁钉,露出少许铁钉,把做弓弦的线绳拉到那铁钉处耽住,弓就算张开了;在木棍嵌竹片的细缝前系牢一根铁丝,铁丝在木棍中圈出一个圆环做固定箭杆用,把箭杆前端套在圆环上,尾端卡在张开的弓弦线绳上,箭就处于待发状态;在圆环下的铁丝上系一根细线绳,顺着木棍布在弓弦的线绳之下起启动弓箭作用,只要掀动线绳就会掀起弓弦,把上弦的箭射出去。我用知了箭射那些栖息在树干不高不矮处的知了,但命中率并不高,因为知了弓箭的目标更大,往往在我瞄向知了正要掀动启动线绳时,却被知了发现飞逃了;有时箭射出去却脱靶落空了;有时对准知了刚把安弓箭的木棍竖起,梃秆箭却从弓弦上脱落坠地。尽管弓箭的效果不好,但我依然喜欢用它射知了,因为一旦射中知了有了收获,我就会为自己的杰作而欣喜,心里洋溢出成就感
照知了,又称摇知了。夏夜在人们乘凉之时,我们一帮小伙伴集中一起,每人在人家的草垛上偷拿一抱柴草,趁着夜色来到村外河套,河套的树上栖息着宿夜的知了。我们在树下空地上点燃柴草,由几个人使劲摇动火堆周围的树木,受惊的知了便哇哇叫着,纷纷飞向火堆周围,在地上扑楞着翅膀转动;有的则直接飞进火中。其余伙伴就着火光照亮,忙着捉拿地上的知了,然后用火堆的余烬把知了烧熟,小伙伴们津津有味地分享收获的战果。
那些年不知何故,对孩子们捉到的知了(包括知了猴),大人很少把它下锅做熟吃。在我的印象中,我无数次带知了回家,即使有时一次达百只以上,但母亲从没烹饪一次知了给家人吃。我问过其他小伙伴回答情况与我家相同。每次都是在母亲做完饭后,我把知了埋在锅灶内的余烬中烧熟,与妹妹分享,吃的时候,一般是把熟知了掐头去尾,只吃胸背那肉多的部位。大人会告诫孩子们知了一次不可多吃,食用时一定要剥去皮壳,以免不易消化吃到肚子里难受。如果逮的知了多了,会拿出一部分喂鸡,鸡吃了知了爱下蛋。
童年时捉知了不单纯为了食用,很大成份上是为了玩,捕知了的过程是少年们的一种娱乐和游戏,是彼时少年最大的乐趣。
(煎知了)
现在知了在市面上身价不菲,知了与知了猴按只销售,我曾问过价钱,一只知了五六角钱,一只知了猴一元二角钱。据资料介绍知了营养丰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极具养生价值;知了或知了猴当下又是佐餐下酒的佳肴,成为餐桌上款待客人的上等食品。知了和知了猴备受推崇,据报道有很多地方养殖知了猴形成了产业。
尽管当下知了价值不菲,但却鲜见儿童捉知了。我想其中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现在的知了数量较往年大减,知了好像也变得精明狡猾了,它们一般栖在人们难以捕及的高处,捕捉难度大。二是现在处于高科技时代,儿童们玩游戏的方式变了,童趣也与现代化接轨,儿童们更热衷于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而不屑于再玩捉知了之类的事情。三是现在的儿童有着吃不完的美食,谁也不会再惦记这些小小的“飞禽”之肉,而且家长们还担心食品的安全问题(如喷洒农药),阻止孩子们去捕捉呢。
壹点号海岛寻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