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徒步深山老林遇到野生动物,徒步原始森林遭遇毒蛇猛兽

时间:2024-06-11 03:27:33/人气:446 ℃

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景观闻名遐迩,这里不仅是游客热门的打卡地点,也是生物学家的向往之处。

苍山由十九座山峰组成,海拔在2000米到4000多米之间,如此大的海拔落差,导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高出一般山地和平原。

2020年7月,“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启动。这个项目由大理州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立项资助,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负责执行,是继1981年中英和1984年中美苍山联合科考以来,针对该区域的首次综合科考。

本次综合科考,将为摸清苍山洱海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为苍山洱海的保护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经过一年的初步调查,科考队提交了第一份答卷:苍山目前记录有植物241科4052种(含栽培植物373种),动物29目145科873种,大型真菌57科439种。

大理大学的90后讲师王吉申博士是科考队的成员之一,他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一年来的工作。

在他的故事中,既有在海拔4000米俯瞰大理的浪漫,也有遭遇毒蛇猛兽的险境,一天跋涉数十公里的艰辛。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发现新物种时的喜悦和振奋。

从苍山俯瞰大理。受访者供图

每年进山百余次,最多一天步行50公里

此次针对苍山洱海的科考项目分为两期,约历时三年。科考的主要内容为对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保护区威胁因素、保护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价。

王吉申个人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2020年初,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开始组建团队,7月国内新冠疫情开始好转后,科考队正式投入工作。王吉申介绍,这个团队目前包括二十多名教师,八九十名学生,共百余人,大家根据专业分工,其中有的老师已经研究当地动植物将近二十年。

一年多来,科考队的成员全身心投入科考工作。据王吉申统计,每年队员们要进山超过一百次。

王吉申告诉南都记者,作为从事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在室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室分析测试,还要开展野外调查研究,良好的体力和坚强的意志是必需的素质。

野外科考无疑是一份耗时耗力的工作。不少野生动植物生活在人迹罕至、道路不通的深山里,科考队员有时需要带着GPS和对讲机徒步前往。

科考团成员在摸清苍山生物多样性“家底”。

王吉申记得,去年冬天,大雪封山,他第一次爬三阳峰,经过五个小时,到达海拔3500米的高度时,双腿开始抽筋,无法继续前进,他独自停在原地抱着腿哭。

随着科考次数的增加,队员们的身体素质也逐渐变强。今年六月的一天,王吉申凌晨4点出发开始爬山,上午10点多到达目的地,又冒雨搜寻了五六个小时,终于采集到了几年前就一直想得到的标本,他下山到家时,已经晚上8点。那天他徒步了50公里。

有的时候,科考队员无法当天往返,需要寄宿在山间的农户家中,或在野外露营。常年的研究工作,使得科考队员具备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在湿润的树林里,要穿打上特别高的绑腿,防止蚂蟥吸血;帐篷要远离悬崖,搭在避风、有水源的地方。

“在野外,我看到一条蛇,大致可以分辨它有没有毒,一般胖胖的、头呈钝三角形的蛇,都有毒。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最好对不熟悉的蛇类敬而远之。”王吉申对南都记者说。

科考中发现三个新物种

科考项目执行一年多来,苍山区域已经发现了三个新物种,这对科考队来说是莫大的惊喜。

发现的三个新物种均属昆虫,分别为苍山蚱、大理蝎蛉、南诏蝎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对原生环境依赖程度高,因此可以从侧面证实,苍山部分区域保留了较好的原生环境。

比如,蚱类是昆虫家族中一个较原始的类群,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湿润环境中,是鲜为人知的小昆虫,体色暗淡,难以引起注意,主要以菌类、地衣、苔藓或水藻类植物为食。由于食性狭窄,分布狭隘,极度依赖原生环境,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

发现苍山蚱的毛本勇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作为一种环境指标生物,有蚱的地方环境必然是好的。”

同样,蝎蛉通常生活于高海拔的森林地带,对原生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其原生环境一旦被破坏,极易局部消失。

王吉申发现两个蝎蛉的新种,截至目前只在苍山出现过,因此他用“大理”和“南诏”来命名它们,以此体现大理的地域特点。

南诏蝎蛉-以南诏古国命名的物种 (2021新物种)。 受访者供图

除了现场考察的新发现,王吉申还在学校的标本库中,发现了珍贵的标本——大卫两栖甲。两栖甲起源于三叠纪,演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孑遗类群,堪称甲虫的“活化石”,全世界只有5种。王吉申告诉南都记者,大卫两栖甲是中国的“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通常被认为只分布于四川西部。本次发现将其分布范围向南扩展了近500公里,验证了大理苍山与横断山脉在动物区系上的联系,对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冰川活动,以及地球冰期动物的迁移等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此外,科考团队还在苍山记录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小熊猫、白腹锦鸡,“三有动物”赤麂、野猪、云南臭蛙、红颊长吻松鼠等,以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白花独蒜兰、黄花独蒜兰、金荞麦、漾濞槭等。

王吉申谈到,物种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灭绝就无法重生。对苍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家还应该加大力度。

在苍山拍摄到的红颊长吻松鼠。 受访者供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一刀切”

大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人类的活动,包括采药捕猎、开荒放牧、开采矿产、兴修水利、上坟烧纸、铺路建房等,已给苍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据公开资料显示,近一百年间,苍山的森林遭遇了严重砍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组织植树造林,并在东坡飞播撒种,树种以华山松为主。

“原始森林的多样性是非常高的,不可能一片林子全是一种树。我们从索道上来沿途看到的松树并不是原始森林本来有的。”王吉申说。

南都记者采访了解到,人为播种的单一松树林不同于自然生长的原始森林,容易造成生物多样性难以恢复,松树林下的草和灌木较少,动物在其中缺少食物,生存和繁衍受到了限制。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松树中富含松脂,加之大理旱季干燥,时有大风,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易失控。

随着近些年大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在苍山峡谷底部,王吉申和团队考察也发现,有些地方的生物多样性还是较高的。例如,苍山圣应峰和马龙峰之间的清碧溪有很多草本植物,它们生长在原始森林的草丛和灌木丛里,有时也能发现很多蝴蝶。“这里有阳光洒进来,也是动物喜欢栖息的地方,有时游客在这里也能偶遇小熊猫。”

苍洱这一带及周边的滇西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王吉申认为,今后苍山的保护工作,要在保障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修复之间作出平衡。

在这次科考任务中,团队也把民俗文化这一项放入考察内容,考虑到苍山范围非常大,覆盖了大理州的三个县市,有白族、傈僳族、彝族。有些彝族、傈僳族世代居住在高山上,靠山吃山,这对苍山生物多样性存在着一些影响。

在王吉申看来,如果直接封山,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生物多样性几年内能得到较好恢复,但也不能一刀切。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适逢生物多样性大会今年在云南召开,希望团队能通过这次科考,摸清苍山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吸引更多人关注并投身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来。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宋凌燕 记者潘珊菊发自大理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