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妈爱叨叨原创,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今天,对于7岁的小江江来说,又是灰色的一天。
看完动画片《哆啦A梦》后,小江江恋恋不舍地离开客厅,回到自己卧室的书桌旁,开始写作业。
“赶快做,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会要赶去外婆家呢。”
听到妈妈冷淡的话语,小江江没有回应,虽然他的内心里依旧对“蓝胖子”的神秘口袋充满兴趣,但是他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拖沓一周的补习班作业,这种难度相当大。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记忆面包就好了……】
不知不觉中,一小时就过去了,妈妈穿好便服推门问道:
“写完作业了吗?”
听到这话,小江江十分惊讶,他不解地问道:
“这么快就过去一小时了吗?我才写完一半呢。”
妈妈闻言,突然变了脸色,质问道:
“给你一个小时还做不完作业?是不是又贪玩了?你这熊孩子,告诉你我们要去外婆家,还故意磨蹭,看我怎么收拾你!”
“啊……”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孩子,无论是写作业、还是玩游戏,都总会磨蹭、超时!
小林家的儿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每次玩游戏都跟爸爸约好只玩半小时,但是一玩,孩子就不顾东南西北了,小林不喊停,孩子就绝对不会停下来。
小林曾经问过孩子:“你为什么不遵守约定呢?”
孩子只会委屈地回答:“你告诉我只玩半小时,可是半小时是多长啊?”
孩子写作业、玩游戏不遵守约定?家长别总用贪玩背锅孩子写作业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完成、玩游戏不遵守约定超时,大部分家长只会用“贪玩”污蔑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原因可能是这些:
1.孩子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在心理学中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种行为时表现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与充实感。
一般而言,钢琴家在弹奏过程中、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在构思情节中,都会进入到“心流”状态,他们不喜欢被外人打扰。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忘记吃早饭,他的助手提醒道:
“先生,您还没吃早饭呢,这里有几个鸡蛋,您把它煮了吃吧。”
牛顿点头示意,过了一会,他觉得肚子饿了,就顺手拿了一个小锅把鸡蛋煮了,然后又做起实验来,没过一会助手再次来到实验室,他却发现鸡蛋原封不动地躺在桌上,反而是锅里煮着一枚怀表!
牛顿沉迷于做实验,而忽略了自己煮的是鸡蛋还是怀表,这说明他就进入“心流”状态。
无论是玩游戏、还是写作业,孩子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从而忽略了时间。玩游戏,我们很好理解,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
写作业,孩子也可能在一道题上纠结很久,从而忽略了约定的时间。
这时候,孩子被家长打断、批评,心情就会特别糟糕,一场亲子大战在所难免。
2.孩子写作业专注力不集中
荷兰教育家艾琳•斯奈儿的著作《正念教育》中写过: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在十年、二十年后,或即便是五年后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因为到那时,他们身处的世界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将与现在大不相同。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需要掌握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倾听、如何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与他人相处。”
根据美国某机构研究得出结论,大部分孩子智商相差无几,之所以成绩会有区别,就在于专注力。
譬如小江江,他刚刚看完《哆啦A梦》,这时候写作业效率就不会高,他没有静下心来去消化刚才的动画片,这也导致他在写作业时,脑海里会回想着动画片段。
所以,孩子在写作业前,家长要给予孩子10~2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让孩子放松大脑、养精蓄锐,这样他们才会更容易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作业。
3.孩子没有时间观念
幼儿园老师石艳,她就跟兜妈说过一件事:
班级里一共有30个孩子,其中至少有10个孩子没有时间顾念,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下课不去上厕所时,他们都只会回答:
“下课玩去了,没来得及。”
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没有时间观念,起床晚、没时间吃早饭、上学迟到……
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如果他们依旧没有受到关于时间观念的教育,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美国女歌手、流行天后麦当娜就有一个外号,叫“迟到天后”。
在英国曼彻斯特演唱会上,麦当娜迟到了50分钟才登场,刚一上台就被观众狂嘘;
台北小巨蛋演唱会上,麦当娜迟到了两个多小时,导致演唱会到晚上10点以后才正式开始,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她不尊重粉丝和观众,没有职业精神。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只是表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时间知觉太差!
灵魂拷问——什么是时间知觉?心理学中,时间知觉就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时间知觉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外部和内部。
外部的代表就是计时工具(时钟、手表)、太阳升落等等;内部的代表就是人体内部中有节奏的心理活动,生物钟就是典型例子。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与自身的时间知觉密切相关,然而时间知觉并非天生存在,而是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发展。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3岁左右才开始萌发时间知觉的萌芽。
为什么孩子时间知觉发展会落后其他知觉?
心理学上,知觉分三大类(暂排除错觉),分别是:
①空间知觉: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反应,譬如电视的形状、大小、方位;
②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譬如一个人位移产生的距离;
③时间知觉:指人体对某种现象的变化感知。
孩子时间知觉会落后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摸不着、看不到,孩子无法用眼睛去感受时间,它没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那样清晰。
心理学家曾把6~14岁的儿童分组进行时长估计实验,结果表明:
①6~7岁的孩子对短时间的估计不够准确,多变且不稳定;
②8~14岁的孩子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明确,时间观念渐趋稳定。
这说明8岁以前的孩子,对时间的认识和成年人有明显不同,他们无法用心灵去感受时间的长短变化。
所以,大部分家长会觉得孩子玩游戏不守约定、做作业不守时,这并不是他们贪玩造成的,而是他们缺乏时间知觉,不能更好的感受时间变化。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知觉?按这“三步走”,搞定磨蹭娃前文我们提过了,时间知觉的信息分为内、外部。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外部工具和内部建立神经感觉经验,两方面同时训练,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时间观念!
1.第一步:通过外部工具,引导孩子认识时间、管理时间
时间是什么?流速有多快?大部分孩子都想过这个问题,可惜时间不是水,不能具体地显现出来!
这时候,家长就可以这样回答:
“钟表的秒针走动一下,时间就过去一秒钟,秒钟转一圈,时间就过去一分钟,时针从一个数字指向另一个数字,就是过了一小时。”
由此可见,时针是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的好方法。
那么,如何做到管理时间呢?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习音乐、舞蹈!
每一首歌的时长约3~5分钟,舞蹈亦是如此,孩子在接触这些有节奏性的活动中,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更强。
2.第二步:记录生活,建立内部认知
孩子时间知觉差,对时间概念不清,可以通过记录生活琐事来强化时间观念。
譬如,我们可以给孩子列一张清单,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学等等,让孩子自己记录和观察,他们就会发现时间的次序感,同时也会在机体内部形成生物钟。
通过清单方式记录时间,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便于自己进行时间管理。
所以,家长这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就是给孩子合理安排生活作息,也是培养时间知觉的“核心”。
3.第三步:家长通过“时间管理”方法帮助孩子掌握时间知觉
①结果导向
阿尔伯特•班杜拉博士说过,“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不能教给孩子正确行为。”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给过代替惩罚方法:让孩子体验行为的后果。
当孩子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做完作业后,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
“娃,你作业没写完,所以你要挤掉一些玩游戏的时间,补作业。”
当孩子玩游戏超过5分钟时,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
“娃,你今天多玩了5分钟,相对应的,你明天就要少玩5分钟。”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故意吼吓孩子,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观念,让孩子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间接地提升自己对时间知觉的感悟。
②具体明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必须给孩子提出具体明确的指令。”
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家长可能会说:“只能玩半小时哦。”
半小时是多久?孩子时间观念淡薄,他们无法理解,这时家长换一种说法:
“现在是7点,你只能玩到7点30分,半小时哦。”
同一种涵义,换一种表达方法,孩子就会得到不同的讯息,大概这也是语言的魅力?
③提问引导
10分钟有多久?半小时又有多长?如果孩子弄不清楚,就可能经常出现下课玩耍忽略了时间,上课尿尿的尴尬情景!
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向孩子提问:
“10分钟,你可以做哪些事情?”
“半小时,你又可以做哪些事情?”
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通过行动来感受时间的变化。
譬如,孩子吃饭需要15分钟、写作业需要1小时、画画需要40分钟,当孩子知道自己做某件事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时,这就表示他们有了清晰的“时间知觉”。
兜妈寄语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孩子缺乏时间知觉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只会主观的看待孩子,总让贪玩背锅!
各位家长,你们一定要教会孩子管理时间哦,时间就是生命,不能浪费时间,否则就是浪费生命!
我是兜妈,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记录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儿经验与趣谈,关注我,随时获取科学靠谱的育儿干货!欢迎留言或评论区告诉我你的想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