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乙文
我们的孩子如何应对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可能很少家长会去仔细想这个问题。
学习如何解决正常的焦虑与恐惧,是家庭教育内容的空白。
然而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感受到恐惧和焦虑,几乎天天都会发生。大家若对此一无所知的话,就只能顺应本能发作一下,或者咬牙死忍。
我还看到过,有些孩子遇到了让他怕得要死,紧张到要爆炸的事,几经纠结之后,想到找到爸妈求助。但结果他的父母对此也无话可说。
爸妈只会秉持劝解(说教)大法,反复说说:“没事,没事,这没什么好怕的……”
我们对恐惧的理解,对应对焦虑的技巧,真的有点苍白。
为此,瑞丁老爸读书会的2020年1月“好书讲读”,就带领大家一起“认识焦虑”。
首先打算讲读这本好书——《让孩子远离焦虑:帮助孩子摆脱不安、害怕与焦虑的心理课》。
这是我为大家讲读的第7本书。
本书的作者塔玛·琼斯基,是著名焦虑问题治疗专家。作者在书中整理了从业30年的临床治疗经验,直击儿童焦虑障碍,也就是儿童焦虑症的真实面目。
也许很多书友家长会有疑问:这本书中的案例讲得全是患有焦虑障碍(焦虑症)的病童。那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看病例有意义吗?
我也带着这样的疑问,仔细阅读了这本书。阅读之后,我感到:作者对焦虑有许多独到而准确的总结。这些认识重塑了我对焦虑的理解。
这种理解帮助我更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焦虑,这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未患病的)都很有意义。
我把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焦虑公式:明白“焦虑”从何而来作者塔玛·琼斯基提出了一个焦虑公式:焦虑程度=对恐惧和风险的高估 对自我应对能力的低估。
换言之,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开始做出不正确的评估。
大脑所发出了不正确的信号,一方面是夸大了风险,同时在另一方面低估了自己的应对能力。
两者一叠加,我们就会陷入无数个不确定之中,感到事情很严重,很恐怖。
这种思维活动如果一路发展下去,还会造成身体上的不良反应,例如出汗、胃不舒服、肢体僵硬、甚至呼吸困难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还会顺势给焦虑情绪更多的空间,到底越到后,越不能想别的东西。导致我们受困在焦虑之中,无法自拔。
一旦说破了这个恶性循环的事实,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有用的支撑点:
那些痛苦的东西、可怕的想法,一开始不过是大脑发出的声音,而并不是客观事实。
换言之,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声音响起的一开始,就察觉此事,并且提醒自己。而不再是跟着声音一起跑。
我觉得,与不断安慰自己“没事的,别再这样想了”相比,告诉自己“瞧!我的大脑又习惯性地发出无用信号了”要有用的多。
因为后者更具体、更形象,所以能让我们更快地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同样道理,这个焦虑公式也不失为一个向孩子解释焦虑的好办法。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向孩子解释抽象的焦虑。
我们可以告诉小朋友:你之所以感到害怕,是你的大脑正在发出一些信号。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这些声音。把一些夸大的、不真实的信号去掉。
当孩子通过思考和实践,明白了一些想法并不是真的,就自然会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当然,书中也提到,能这样做的是处于正常焦虑状态的人。如果头脑中错误的信号太多,并且一直持续不断、不受控制,那么就是正常焦虑状态开始向焦虑障碍演化。此时,患者(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就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
脑洞大开:原来孩子会这样想?!根据我的观察,孩子许多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或多或少都含有“恐惧”的因素。
但家长却总很容易把不可理解的行为,全归结为“无理取闹”,或者干脆是某种性格缺点。
我的小侄女儿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小孩。在她的周岁生日宴上,一旦有陌生人靠近,她都大哭不止;除了妈妈和奶奶,对所有想要抱她的人,她都报以大哭。
于是乎,每一拨围观群众中,总有一、两个人会说:“这么胆小啊!那可不行,要多锻炼锻炼。”
结果,我的小侄女在很好几年中,一直是长辈们口中“很胆小”的小孩。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情况其实被称为“陌生人恐惧”。
这本书中明确指出:对1岁以内的孩子来说,恐惧接触陌生人,是非常正常的。
说到底,是我们有认知盲区,完全不知道孩子可以因此而痛苦。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中的诸多案例,恰好是一种全方位的展示。可以为从未研究过这些问题家长,展示“儿童眼中的可能会存在的恐惧”。
原来电视上血淋淋的新闻、父母过分夸张的警示语言都会引发、强化孩子的不安。而一些日常的元素,如警车救护车的报警声、毛茸茸的狗和兔子、坐车经过的河流,也都有可能成为触发恐惧、引起焦虑的因素。
想要明白其中关联,我们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恐惧绝不是毫无原因的。
少一些预判,多一些挖掘,才是帮助孩子的最好途径。
警惕创伤性事件在研究儿童焦虑障碍(儿童焦虑症)的过程中,本书的作者总结出3大导致疾病的原因。
1.遗传因素,包括基因、大脑生理技能和气质
2.创伤性事件
3.家庭教养方式
在这里,第二个内容:创伤性事件,是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作者在书中谈到:在当今社会,儿童和青少年普遍体验着创伤性事件。多达15%~20%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遭遇过重大创伤事件。虽然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数有创伤经历的儿童都可以从中恢复过来。但是经历过创伤的儿童患上各种障碍的是其他人的2倍。
这里为大家普及的应急源包括:亲人、所爱的人去世、成为暴力受害者、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离异、生病住院等。
家长要明白以上类似的事件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即使有一些创伤经历无法避免,父母应该在这些特殊时刻,更加细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而不是听之任之,以为时间总可以治愈一切。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症状(情绪反应)已经开始干扰他的身体机能,或者导致他明显的痛苦,那么不要再等待,应该立即安排专业的治疗进行干预。
总结以上三点:很好用的焦虑公式、读懂孩子的多种恐惧、警惕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就是我读这本书——《让孩子远离焦虑》——最直观的收获。
读懂焦虑,拓宽思维的边界,才能让我们有新的认知。
由此,才会自然形成多一些的接纳,让我们有能力去理解该理解的,帮助该帮助的。
愿有更多家长能我们一起,通过阅读去明白更多来自于孩子生命的需要。
——End
PS:关于这本书,还有两篇深度专业文章。涉及儿童焦虑障碍(儿童焦虑症)。想要更深入了解这种心理疾病和解决方法的家长朋友,欢迎点击专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