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东北虎的形态特征简介,50年光阴,终得王者归来

时间:2023-12-05 17:36:47/人气:457 ℃

“今天,中国正面临东北虎种群恢复的重要机遇。”

这句言辞切切的话语,来自东北虎保护研究的最顶级专家,来自基层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也来自每日奔波在密林丛中,为获得一丝丝老虎讯息、清除每一个陷阱网套的护林员。

在黑龙江

有这样一群人

围绕着东北虎的生存和保护

五十年来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

兢兢业业,不辞劳苦

成为追随在东北虎身后的

最美守护人

这一天的早7时,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绥阳局暖泉河林场,已经退休的巡护员粱奉恩还是闲不住,早早进山,开始了一天的“清山清套”工作。

同一时间,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总工程师刘丹已经启程,他要与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们汇合,一起讨论今年园区内东北虎野化放归基地的选址问题。

此时,已经进入寒假的东北林业大学校园一片安静,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姜广顺教授的办公室里,他在电话里与助手顾佳音讨论着此次出外作业对野生东北虎在分子遗传学上的新发现。

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

但他们却为了东北虎谋“生”

年复一年地钻研,日复一日地保护

让东北虎这一世界极度濒危

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恢复

转变

好猎手做了山林护卫

“成为巡护员之前,我是一名百步穿杨、弹无虚发的猎人,但现在,我只想好好保护这片林子,为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尽一份力。”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绥阳局暖泉河林场巡护员梁奉恩这样说。

梁奉恩已经退休4年了,儿子多次劝他去城里住,可他和老伴还是愿意留在这片密林深处。每天他背着GPS设备、照相机、笔记本、干粮等,走30多里山路,仔细巡护。他用行走,换来诸多荣誉称号: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先进保护监测员”,世界基金会“东北虎栖息地最佳巡护员”,2020年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巡护员的最高奖励之一的“桃花源巡护员奖”。

梁奉恩(中)

“我生活在林区,成长在林区,是这片大森林给予了我一切,教会我做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我还是放不下这些动物们,时常要进山看看。”梁奉恩说,童年时,上山探险是他最大的爱好,只要一进入遮天蔽日、野兽丛生的大林子,就有一种自在的感受。30多年前,由于他有当兵的经历,可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猎手,经常打到野猪和狍子,为职工改善伙食。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梁奉恩发现,林子里的动物越来越少了。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保护野生动物,还源于一次偶然的狩猎。

"那次,我打死一只大黑熊,几只熊仔围着妈妈不停地用鼻子拱,似乎还有眼泪流出。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惊了,突然觉得这些小生命也是大自然造就的生灵。"

那一次之后,梁奉恩主动将枪上交公安部门,将套子、夹子、扎枪、短刀交到林场场部。由于对这片大山有着深深的情感,对野生动物的习性也十分熟悉,梁奉恩决定放下******,成为了绥阳林业局第一个野生动物巡护员。

“2017年冬天,我照常上山巡护。发现雪地里有个清晰可见的老虎爪印,我兴奋极了,赶忙从背包里掏出照相机拍下来。就在这时,一声低沉的虎啸让我瞬间变成了‘木头人儿’。后来,我慢慢退到了安全区,心里既害怕又高兴。”

梁奉恩说,东北虎毕竟是森林之王,那声吼叫真的吓人,但林子里有老虎了,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时至今日,人们看到野生东北虎在山林间出没的消息,已不再觉得是新鲜事,这背后预示着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恢复,也离不开像梁奉恩一样的大山巡护员及当地林场职工和村民们长年累月的付出。仅梁奉恩所在的暖泉河林场,就有30余位巡护员,在东宁林草局管辖内的山林里,有20余位巡护员……

梁奉恩(中)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要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梁奉恩说。

野化训练

为猛兽找回尊严,30年来与虎为伴

“虎子、虎子……”在世界最大的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内,听到饲养员熟悉的呼喊,上百只膘肥体壮、虎威阵阵的东北虎机灵起身,奔跑而来。

东北虎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濒危猫科动物之一。随着近些年东北林区生态环境恢复和人工繁育保护东北虎步伐的加快,圈养东北虎数量不断提升,但野生东北虎种群仍然没有形成规模。如何让虎林园内近千只人工饲养繁育的东北虎恢复野性,是摆在东北虎保护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为此,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总工程师刘丹已经为之奋斗了30余年。

30年来,刘丹与虎为伴,负责园区内近千只东北虎的饲养、抚育、野化训练等工作。通过他与团队的努力,逐渐让圈养的老虎找回猛兽尊严,为刚出生的幼虎再造野性环境。从圈养到散放,从笼舍生育到野外自然繁殖,目前,刘丹的想法是找到合适的东北虎野化工程适宜地。

“野化放归,不是把现在的这代老虎放到野外,而是训练这代老虎在野外环境中能够繁殖后代,后代在野外环境真正能存活下来。那样,才是距离真正的放归不远了。”

在刘丹看来,虽然现在圈养的老虎还不能实现野化,但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1996年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刚成立时,他接触到的东北虎令他十分失望,老虎完全失去了野生虎的威猛和野性,连野鸡、家禽都不会吃,甚至对很多带毛的动物都不敢吃。这哪里是百兽之王,简直像病猫一样。于是,刘丹和他的团队决定恢复老虎的野性,从幼虎开始培养。

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当幼虎长到半岁时,刘丹就将他们放到野化区域,并让它们与成年虎的野化区域相邻。每隔一段时间,饲养员就会投放活鸡,让它们学习捕食技巧。随着老虎幼崽逐渐长大,投喂的动物也越来越大,随着捕猎的难度加大,老虎被激发出的野性就更强了。

“野化训练东北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每年都会按照计划挑选两岁以上的东北虎参与冬季野化训练,让他们野外越冬,并两度尝试让他们野外繁殖,都取得了成功。“刘丹说。

这意味着,中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由人工繁育向野外生殖转变,这在东北虎野化训练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在中国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有300余位科研和饲养人员,在他们的努力下,黑龙江的东北虎经过初级野化训练,人工饲养的东北虎在适应能力、奔跑速度、捕猎技巧、繁殖能力等方面,都比过去提高了很多。现在,刘丹的工作目标就是让园区内东北虎在数量上“求增”,园区外的野生东北虎在质量上“求精”。通过优生优育,筛选更适宜野外放归的东北虎,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

“相信经过几代养虎人护虎人的努力,一定能实现王者归来、虎啸山林的那一天。”刘丹对此充满期盼。

研究

三代学者的50年接力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东北虎?”

“东北虎在生态系统中有哪些作用?”

“如何通过脚印判断老虎的性别、体积、年纪?”

……

随着一个又一个关于野生东北虎的疑问被解开,这背后是黑龙江三代野生动物科研人员和数以万计的一线野保工作者长达五十年艰苦而默默无闻的工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奠基者、被称为“老虎院士”的马建章教授,就开始了我国最早的野生东北虎野外调查。1975年,他参加国家林业部珍稀动物调查行动时发现,我国的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正在急剧萎缩。从那时起,马建章决定开启东北虎的保护与研究之路。

研究老虎,可要吃不少苦。

野生动物野外调查全靠一双脚。为了调查搜集各类老虎的资料,马建章的足迹北到大兴安岭,南到西双版纳,收获颇丰。

在几十年时间里,马建章创建了中国野生动物管理学科、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并编著了中国第一部《野生动物管理学》和《自然保护区学》……

“马院士是我的老师,是他常年带着我们长途跋涉,练就了我们一身过硬的‘野外功夫’,也深刻理解了做野生动物保护没有野外考察就只是纸上谈兵。现在,我也这样教导我的学生,每位新生入学都要先去野外至少20天。”已经是国内顶尖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东北林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广顺这样说。

在科研上,姜广顺创新方法,采用多种分子遗传标记和测序技术研究,从细微处挖掘东北虎的身体密码。凭足迹信息、行为信息判断老虎饮食喜好,通过采集到的150份野生东北虎粪便遗传样本中检测判断出老虎的健康情况和问题。

曾经为了解开一组东北虎的足迹谜团,姜广顺指导研究生在东北虎林园采集了70多只老虎的足迹影像资料,建立了数据库。每次在野外发现老虎足迹,姜广顺都会把野外采集的足迹和手里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比对,准确分析出野生东北虎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

实践证明,用足迹鉴定老虎的性别和个体信息,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

当2013年姜广顺带领其研究生顾佳音受邀赴美,在北卡自然博物馆做了题为“统计学在老虎野外种群监测的应用”的专场学术报告后,引起了学界的震动。

如今,姜广顺团队仍然日复一日地钻山穿林,深入虎穴,对昼伏夜出的东北虎、东北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开展生态学研究。

从马建章院士开展东北虎保护与研究开始,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教师顾佳音是第三代学者。

“出外作业是和城市不一样的环境,无论是人、食物、住宿等都是不一样的,时间久了,就会慢慢淡忘掉体力上的辛苦,记住那些山林夜晚美丽的星空、当地质朴的人们或是山上有意思的动植物。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能感知到东北虎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正在做野外调查的顾佳音说。

“希望能追随着它们的足迹

看到生态系统恢复自然形态

有更多的野生虎种群出现”

顾佳音的话

道出了龙江这些”虎护卫“的

共同心声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