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常见鹅病诊断与防治 最新鹅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3-12-29 02:45:58/人气:298 ℃

导 读

随着规模化养鹅业的发展,养殖密度的增加,疫病的危害日渐突出。本文从鹅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和重要鹅病的诊断与防控三个方面,对鹅病的防控的技术进行了阐述。目前,重要的鹅病有20多种,流行严重的疫病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细小病毒感染、鹅大肠杆菌病、鹅传染性浆膜炎和禽霍乱等。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流行毒株的HA基因亚型为2.3.2,坦布苏病毒在部分地区呈现区域性和季节性感染,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原为一种新的呼肠孤病毒等最新的鹅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养鹅场疫病防控的对策: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意识和设施建设,完善综合防控措施和提高鹅群饲养水平是根本措施;优化免疫程序,提高免疫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关键措施;提高诊断水平和疫病治疗效果是补救措施。此外,不断加强鹅病的科学研究和防疫队伍建设,为鹅病防控提供必要的支撑。

1鹅病流行特点

随着规模化养鹅业的发展,疫病危害日渐突出,疫病流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疫病种类不断增加,老病绵延不绝,新病不断出现

目前国内外已经报道的鹅病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鹅I型副粘病毒病)、细小病毒感染(小鹅瘟)、鹅大肠杆菌病、鹅传染性浆膜炎、禽霍乱、沙门氏菌病、霉形体感染、鹅流感、新型病毒性肠炎、呼肠孤病毒感染、鹅圆环病毒、鹅出血性肾炎肠炎、球虫、梭菌性肠炎、李氏杆菌病等二十余种;危害最严重的疫病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细小病毒感染、鹅大肠杆菌病、鹅传染性浆膜炎。近年来,禽霍乱的病例显著增加。此外,目前在国外严重流行的疫病如鹅出血性肾炎肠炎等,可能随着鹅种引进和产品流通传入国内。

(二)重大传染病时有发生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A类传染病都可引起鹅发病,由于一定滴度免疫抗体的存在,疫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呈现非典型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尽管采取了强制免疫措施,但免疫防控只能减少临床发病、死亡和病毒的污染强度,并不能消除病毒的感染,因此免疫的选择压力可能加快病毒变异。

(三)疫病的传播速度加快、损失加大

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和密度提高,病原在养殖场密度持续存在,病原在鹅群中传播迅速。同时,一些持续性感染的疫病危害加剧,如鹅呼肠孤病毒、鹅圆环病毒等病原在大规模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鹅群应激增加,免疫功能变差,病毒在雏鹅群水平传播加速,可能成为新的严重疫病。

(四)细菌性疫病发生频繁,细菌抗药性日益严重

目前养鹅场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消毒措施难以实施,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浆膜炎和霉形体感染等细菌发病率很高,存在抗菌药应用频繁、剂量大以及不合理使用等问题,这会导致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

2鹅病防控对策

由于疫病种类多,每种疫病的特点不同,况且可以应用的疫苗种类少,单纯依靠现有的免疫预防和药物治疗方案将难以保障养鹅场的安全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各单项技术的研究和组装配套,形成包括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卫生管理、疫苗免疫与抗体检测监测、药物预防计划等技术内容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一)重视生物安全,为鹅提供良好生存、生长和生产环境

目前,多数养鹅场棚舍简陋,生物安全设施几乎没有,经营者需要更新观念。开展规模养殖场的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和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达到兽医卫生管理的要求;养鹅场的设施齐备,能够开展隔离、消毒、废弃物和病死禽无害化处理等防疫灭病措施;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建立卫生管理和消毒管理制度,加强空舍消毒和载禽消毒,防鸟灭鼠;实施引种检疫和隔离等。

(二)加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为养鹅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鹅病研究基础薄弱,许多疫病的基础资料缺乏,可用于鹅的疫苗种类少、有的种类疫苗免疫效果较差,需要大力加强鹅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原及其抗体检测方法、疫苗及其应用技术等研究。

(三)优化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合格率,降低疫病损失。

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小鹅瘟等主要疫病,开展免疫抗体的检测,筛选疫苗种类,建立适合相应品种和养殖模式的优化免疫程序,形成养殖场个性化免疫程序。

(四)建立合理化用药技术方案,形成养殖场个性化投药计划

在明确本地、本场主要细菌性疫病的种类和血清型的基础上,定期开展耐药性检测,建立药物预防计划和治疗计划。

(五)疫病净化

在种鹅场逐步开展部分疫病的净化,如沙门氏菌、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病原净化。

3重要鹅病的诊断与防治

(一)常见多发病

1、小鹅瘟

病原为细小病毒。流行呈现周期性,随着规模化养殖模式的推广,流行的周期性可能会出现变化。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肠道粘膜坏死,小肠和盲肠出现凝固性栓塞。现有疫苗对种鹅防控效果较好,鉴于母源抗体的干扰需要对免疫程序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有商品化的免疫血清和卵黄抗体可用于治疗。

2、高致病性禽流感

近年来随着免疫密度的增加,很少出现急性感染和神经症状,常表现为混合感染或带毒,青年鹅感染后很少出现典型症状。最新的研究显示临床H5亚型毒株HA基因在分类上属于2.3.2基因亚型,因此疫苗种类要及时变更,采用2012年上市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新株型H5(Re-6/Re-4)II价疫苗。鉴于鹅群的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情况,应在7~10日龄首免,间隔2周后二免,这样可对肉鹅实现较好的保护。鹅的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疫苗不能消灭禽流感,只能消除临床发病,因此鹅的禽流感防控应贯彻生物安全措施。另外,鹅的抗体检测最好用鹅的红细胞进行检测,抗体检测的特异性和稳定性都会提高。

3、新城疫(鹅I型副黏病毒病)

该病主要由Ⅶ型新城疫引起,典型病变为从腺胃到泄殖腔之前的溃疡和坏死。该病在番鸭也可发生。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基因Ⅶ型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免疫效果要优于Ⅱ型。生产上可以采用鸡的新城疫疫苗灭活疫苗或者弱毒疫苗进行防疫和紧急预防,弱毒疫苗最好采用SPF鸡胚生产的疫苗进行免疫。

4、禽霍乱

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损失巨大。发病特点出现新的变化,规模养殖场一旦发病,采取传统的治疗措施很难治愈,往往呈现间断性的发病;药敏试验显示,部分分离株存在耐药性问题。可以采用药物联合紧急免疫的程序性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果。

5、大肠杆菌病和传染性浆膜炎

大肠杆菌病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两种病原均存在多种血清型。临床上两种病原常混合感染,表现为感染部位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由于存在严重的耐药性问题,需要对治疗药物进行药敏试验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已经有两种新兽药获得批准,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针对I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二联蜂胶灭活疫苗(WF株 BZ株),可以选用。全进全出养殖方式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取得良好防控效果的关键。

(二)新发病

1、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病原为鹅的呼肠孤病毒,主要发生在雏鹅,发病率可高达70%,可影响鹅的后期生长,降低饲料报酬。主要病变为肝、脾、肾上出现大量的坏死灶。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原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病毒的全基因组得到的解析,分类上属于一种新的呼肠孤病毒,与番鸭“白点病”病原差异较大。目前尚没有疫苗可用于预防。

2、坦布苏病毒感染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地区鹅出现产蛋下降,研究坦布苏病毒感染与种鹅的产蛋下降有关。虽然在青年鹅中也检测到病毒,但该病毒并非为单一病原;坦布苏病毒对鹅具有致病性致病性,可以导致种鹅产蛋下降和青年鹅死淘率增加。目前已建立了该病毒的RT-PCR和定量PCR方法可用于实验室检测。油佐剂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具有一定效果。

3、鹅出血性肾炎肠炎

该病目前国内尚未见报到,国外最早在1969年发生于匈牙利,随后在德国和法国发现。2000年才确定病原为多瘤病毒科多瘤病毒属,为无囊膜DNA病毒。主要侵害3~6周龄雏鹅,最早发生于4日龄,死亡率差异很大,4%~67%,发病后会出现2个死亡高峰。英国在番鸭和半番鸭中检测到该病毒。临床表现为突然死亡,剖检病变主要是肠道和肾脏出血。病毒感染后可在所有器官复制。鉴于目前国内没有出现,应做好进口检疫。国外采用疫苗进行防控。

4、鹅圆环病毒病

我国浙江和重庆有报道在鹅群中检测到鹅圆环病毒。病原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主要引起免疫抑制,且呈现地方流行性,圈养鹅死亡率高于散养鹅。临床症状大多数为隐性感染,生长不良,肠炎,毛囊脱落,人工感染试验可引起羽毛疾病。目前还没有疫苗和抗体可用于防控。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