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窝里横是最无能的表现句句在理:窝里横,出门怂

时间:2024-08-01 19:55:14/人气:110 ℃

王小骞说

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和渴望,决定了他们呈现出不一样的“脸”。

经常收到家长留言:

我们家孩子就是“窝里横,外面怂,在家像条龙,出门像条虫”。

在家里,看到什么都是一句“都是我的”,出了门,自己的玩具被抢了都不敢要回。

总是受人欺负,我也觉得非常焦虑!

很多孩子都是如此,在家人面前任性、霸道,出了门立刻变脸,对别人温顺的像只小绵羊。

孩子是天生的“两脸派”吗?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吗?

为什么孩子会“作内惧外”?

两个原因:

01

家长主动创造了“窝里横”的条件

家庭的过度溺爱,给孩子创造了“窝里横”的条件。

有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叫“花盆效应”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人为地创造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

而一旦离开人们的精心照料,这些植物会因为经不起温度的变化和风吹雨打,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枯萎死亡。

在家里,被过度精心照顾的孩子们,就像花盆里的花草,滋润地待在舒适区内。

但是,长期被宠溺、缺乏锻炼,孩子不仅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心理营养也很匮乏。

他们不敢也不想去接触外面的世界,遇到事情只会跟家人无理取闹,伤人伤己。

近年来,因为溺爱导致孩子用自己威胁家人的新闻屡见不鲜:

5岁的孩子对妈妈说,你要敢生(二胎),我就敢死。

11岁的孩子因为暑假作业和妈妈起争执离家出走。

15岁的孩子因为妈妈不让其玩手机,便赌气吞下12支温度计的水银。

16岁的男孩因为当快递员的父亲没给孩子买想要的手机,破口大骂让他跪在自己面前认错。

22岁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男生花了200万,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回国后天天在家打游戏,奶奶还一口一口喂他吃饭。

在舒适区里待久了的孩子,一出门就像被剪断了翅膀,久而久之,便失去独自与社会接轨的勇气。

02

家长做了孩子“在家撒气”的范本

很多成年人,在外面忍气吞声,回到家,一股脑地发泄到家人、孩子身上。

网上有个视频点击率很高,一个男人压力大,便打了老婆一巴掌。

老婆气不过直接回了娘家,跟他提出离婚。

当我们有了负面的情绪,是不是要把它发泄到家人身上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很窝火,狠狠踹了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个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最终受害者一般是最弱小的那一个。

人们常常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弱者身上,造成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恶行循环,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

那么,在家庭中,受伤的无疑是孩子。

曾看过一个微博大V的帖子:

一位治疗了多个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的心理医生,总结了15个特点:

习惯不断道歉

想得太多

特别害怕让别人失望

控制欲强

喜欢照顾所有人但照顾自己崩溃

很难做出决定

忽视自己的感受

永远在取悦别人

永远觉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

没有安全感

觉得别人的行为总是有深意的

拒人千里之外

很容易玻璃心

喜欢帮别人收拾残局

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

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外人委曲求全,对家人无理挑剔。

如果家长情绪不稳,很容易成为孩子学会“在家撒气”的范本。

而孩子也会出现以上甚至更多心理问题,变成“两脸派”性格。

所以,当我们遇到烦恼,愤怒的情绪,最好先冷静下来,避免这种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千万不要参与到坏情绪的“踢猫队伍”中去。

孩子长时间“两脸派”的危害

01

自信心和安全感持续走低

总进行两种思想挣扎的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持续走低。

孩子最怕的就是:

不知道哪种生存状态是对的,没法判断自己的想法对错,不敢坚定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内产生依赖,始终被办法独立。被家长照顾太多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惰性,遇事不想努力,只想依靠父母解决,长大了也很容易啃老。

对外产生恐惧,容易形成“被害型”人格。在外面越是表现胆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别人欺负。慢慢地,孩子会对接近他的人产生抗拒。

02

容易被拒绝和孤立,产生社交恐惧

孩子会发现:在家任性耍横的方式,出了家门完全不好使。

孩子学不会正确的沟通方式,会无法融入外面的圈子,总是被拒绝,会使孩子越来越胆小懦弱,甚至因为被孤立而变得抑郁。

《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一书中提到:

如果孩子长时间,在外表现的都软如一条虫的话,那么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变弱。

小时候,孩子不愿意跟人打交道,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那么将来也很难适应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进入社会,依然会存在社交障碍。

03

孩子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排斥

家长发现孩子的同龄人都会大方地问好,而自家孩子始终不跟人打招呼时,便会觉得很丢脸。

要么会责怪孩子没礼貌;

要么互相指责对方没教育好孩子。

过多的争吵会影响家庭氛围,还会让孩子越来越不爱理人,孩子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排斥,只想缩在自己的小空间里。

巧用4招,改善孩子的“两面脸”

01

不是每一滴眼泪都需要父母的关注

接纳孩子的情绪很重要,但不能无底线接纳。要让孩子明白哭闹威胁不了父母,孩子才会收起自己的眼泪。

在《超级育儿师》中,一位4岁的小女孩,平时只要想要什么,就在妈妈面前发脾气,有时坐在地上一哭就是两个小时。

这次非要在吃饭前喝牛奶,遭到拒绝后便坐在地上大哭,甚至故意坐着尿湿裤子也不起,就等着妈妈来抱。

以往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就只好把她抱到卫生间处理,然后把地板擦干净。

一次次的妥协,已经使小女孩将坐着大哭当成了威胁妈妈的法宝。

最终在育儿师的指导下,妈妈对女儿说:

“以后,你再用这种拉尿的方式威胁我是没有用的!”

说完直接走开了。

小女孩哭了一会儿后发现没用,便自己站了起来。

研究表明:

哭泣会激发成人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心率加快、血压的微小变化和皮肤电反应的变化,孩子的哭声会让父母产生焦虑和压抑。

很多父母为了省事,不想让孩子的哭闹声影响自己,便由着孩子性子来,逃避处理冲突,但这也为孩子威胁父母埋下了“雷”。

事实上,不是每一滴眼泪都需要父母的关注。

家长们只有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并且让他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他们才不会总是用哭闹解决问题。

底线和规则,是孩子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课程,父母树立底线,孩子才会有敬畏知进退。

02

化嫌弃为鼓励,化诅咒为祝福

很多父母看着孩子在外面受欺负时,会恨铁不成钢地说:

“看你这出息,只会在家里横,怎么在外面就这么没本事,只会受欺负了,有本事别人打你时你也打回去呀!”

这样的激将法,不仅无法让孩子真正地勇敢,“没出息”“太软弱”的负面标签,孩子会破罐子破摔,加剧原有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

因为标签具有导向作用,会引导人们按照提示去做事。

与其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不如去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引导他往正面行为的方向前行。

从现在开始:化嫌弃为鼓励,化诅咒为祝福。

03

给予孩子自己摆脱困境的能力

最近,陶虹的育儿观被赞上热搜。

前几天,她在综艺节目《女人30 》中爆料,有一天,女儿徐小宝回来哭着说同学们骂她丑。

陶虹问小宝:“你觉得自己长得丑吗?”

女儿说:“我不丑!”

得到女儿的否认后,她又问:“你觉得自己长得漂亮吗?”

小宝自认为长得漂亮。

最后,陶虹中肯地评价道:

“你长得不丑,也不漂亮,但是你长得独一无二”。

女儿听了后很开心。

这个回答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大卫认为,孩子情绪敏感力的高低与父母对待他的态度有关。

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父母没法保护他一生,但是可以像陶虹这样能增强孩子提高面对挫折、自主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够被理解和看到,这样会更有勇气去面对问题,不至于总是被别人的评价的态度和评价所影响。

04

多带孩子“露脸”,才能解决“两脸”

邓超和孙俪是有名的模范父母,在他们的微博里,记录了太多陪娃玩耍的日常。

一起踢球、骑自行车、外出游玩……两孩子非常活泼可爱又懂事。

孙俪错失白玉兰奖,孩子画着奖杯,写着“妈妈,你是最棒的,加油”!

多给孩子创造外出“见世面”的机会,让他们习惯外面的环境,逐渐的遇到熟悉的小朋友会主动打招呼,在公共场所不再怯生。

学会努力拼搏、淡然面对得失,他们会更有力量做好自己。

与外界打交道,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部分。

在家里得到的保护越多,孩子就会把出门面对的坎坷和障碍看得越大。

孩子家里家外不一致的态度和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待在舒适区的自我保护,但是如果不掀开孩子拒绝适应外部环境的“遮光板”,他永远只会逃避。

想改变孩子窝里横、窝外怂的双面人格,父母就要创造“内外一致”的教育环境。

让他们既感受到爱,又学会把握分寸,保持边界意识。

将家里的“温室环境”与大自然接壤,帮助孩子平稳地“走出去”,他们才能真正长大。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探索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