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猫咪>

浙大研究云吸猫:云吸猫,成论文主题时代需要给想象力留下空间

时间:2024-01-17 01:32:45/人气:391 ℃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近期,一篇以“云吸猫”为主题的“神论文”——《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火了,仅在微博话题页上,就有3000多万的浏览量。支持者认为,论文与生活贴近,是有意思且有意义的新颖思考;反对者则批评,硕士研究吸猫,有些大材小用,而作为学术论文,选题也显得有些“另类”。而除了这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等论文,也在网上引发热议。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种“神论文”。

应该来说,这些论文之所以引发公众关注和网友热议,首先在于论文的严肃性与选题的不寻常所带来的“反差”。就拿《乌有之猫》来说,本是传播学的硕士论文,却把主题聚焦在了“有关猫的图片和视频”。一边是高大上的学术研究,一边却是普通人都能接触到的具体生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多少显得有些奇思异想,自然也容易引发“吃瓜群众”的围观。

不过,即便选题“清奇”,也没必要轻易下结论,甚至否定其价值。前几年,一篇名为《八角茴香对卤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博士论文也在网络上走红。刚开始,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是,“不就一道菜么?有必要用8万字来论证么?”但当文章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越来越多的人才了解到,卤煮是门大学问,工业化生产不同于手工作坊,如何让卤味风味可控,温度、火力、加热时间,都需要经过严谨的实验和定量的分析。本以为是普通的“做饭指南”,没想到却是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这样一个案例,也提醒着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奇思异想,或许会多一分理解。

其实,奇思异想,从正面而言,可能是“挑战常识”,从反面来看,却恰恰意味着打破常规、创新思考。想当年,陈寅恪在课堂上便提出,“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也正是因为“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才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学等领域,屡有洞见,开创众多领域研究之先河。另一位史学大家吕思勉也告诫自己的学生,“读前人之书,固可以观其事实,而勿泥其议论”。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囿于成见,不困于条框,不循规蹈矩,未尝不是获得新知,让学问别开生面的必然之路。论文自有其规范,但却从来都不是创新的束缚。

再说,“接地气”跟“做学问”,更从来不是矛盾的。一位教授在谈到自己的学问之道时说,既“要能过一个正常的生活”,也“一定要有自己的问题”。能过一个正常的生活,精神才能得到生活的滋养,内心才不会日益干瘪;有自己的问题,有对生活的困惑,才能在与世界相遇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生活与学问,绝非对立,反而是一体两面。这几年,每逢毕业季,一篇以“为何学校打印店老板多是湖南人”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总会刷屏。作者独辟蹊径地从大学常见的“新化复印军团”切入,用社会学的方法揭示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血缘、亲缘、地缘这些复杂的“乡土中国”元素是如何继续发生作用的。貌似“奇葩”的选题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时代命题和精辟的学术思考,丰富着我们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学术中人,还是围观群众,恐怕都需要为想象力留下空间。

当然,也需要看到,网友之所以对一些“神论文”如此关注,针对的,并非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学术思考,而是粗制滥造的注水文章。假如缺乏严肃的思考,缺少基本的伦理,只为博人眼球、标新立异、刻意“另类”,这样的成果只会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只会成为对象牙塔的亵渎。而这,绝不是学术创新,而是其反面。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前人对读书治学的思考,也恰恰是我们看待“神论文”的一个有益视角: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异想天开”,只要是严肃的思考,只要是严谨的讨论,即便看上去不那么“规范”,我们也不妨多一份包容。

这正是:读书治学莫拘泥,吸猫何妨作主题。

大家晚安!

(文|陈 凌)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