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蝗灾到底有多可怕怎么控制最有效?蝗灾给人类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理吗

时间:2023-12-24 22:30:54/人气:113 ℃

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向全球预警,要求全球高度戒备正在肆虐的蝗灾,如蝗灾进一步扩大,千万人将因此面临饥荒的威胁。

有报道称,本次蝗灾始于也门,此后一部分跨海进入东非,一部分到达亚洲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国仅一步之遥。目前,非洲、中东和南亚次大陆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紧急状态。

蝗虫随风迁徙,一天之内最快可以移动150公里。2019年12月份左右,蝗虫在东非出现,到今年2月,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苏丹、乌干达在内的国家,都开始遭受严重的蝗虫威胁,数万公顷农田被摧毁。农田被啃食干净后,紧随其后的就是饥荒。粮农组织在此前警告说,这些蝗虫的“规模空前,破坏力巨大”,可能使数百万人没有食物。而联合国最新的数据显示,估计已有24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仅在埃塞俄比亚,就有80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

蝗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消停过。放眼全球,许多国家都遭受过蝗灾的打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明成祖朱棣就颁布过《捕蝗令》,要求各地捕杀蝗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曾言“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或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水旱”,并在著作《农政全书》里面总结了许多灭蝗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升,蝗虫对农业影响日益降低,近几年只发生过小规模的东亚飞蝗隐患,均被很快扑灭。

蝗虫包括多种类型。①飞蝗。对作物破坏最严重。中国分布有两个亚种,即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以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东亚飞蝗为代表。飞蝗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新疆和台湾等地区。危害玉米、小麦、粟、稷、高粱、水稻等作物,以及芦草、红草等禾本科植物,饥渴时也食害豆类、烟草、棉花、麻类,甚至树木的枝叶。

②大青蝗。又称棉蝗。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陕西、四川等地区。危害棉、甘蔗、豆类等。

③跳八丈。又称曲背蝗。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西北等地区。主要危害谷子、黍、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

④短星翅蝗。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华东、中南、广东、四川等地区。危害豆类、马铃薯、莜麦、谷子、玉米、黍、亚麻、甜茶、小麦、高粱、瓜类、甘薯及多种菊科植物。

⑤亚洲小车蝗。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及山西两省北部的山区,太行山及中条山地区亦有零星分布。危害谷子、黍、玉米、莜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⑥黄胫小车蝗。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区。主要危害谷子、黍、玉米、莜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

⑦大垫尖翅蝗。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内蒙古、江苏等地区。夏季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黍、莜麦等禾本科作物,苜蓿、大豆,以及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等的杂草。秋季在冬小麦地区危害麦苗,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江苏北部为害最烈,而在内蒙古及山西、河北两省北部危害莜麦、谷子等。

⑧斑角蔗蝗。分布于东南大部地区。在南方各省主要危害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⑨矩额负蝗。分布于山东、山西、陕西、东北及华南地区。危害棉花、豆类、麻类、甘蔗、马铃薯、芝麻、蓖麻、******、青麻、烟草、蔬菜等作物。

⑩中华稻蝗。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西北等地区。主要危害水稻、陆稻、玉米、高粱、甘蔗、芦草。⑪小翅雏蝗。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青海、河北、甘肃、新疆。主要危害莜麦、小麦、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⑫笨蝗。分布于华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危害甘薯、马铃薯、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芋头、绿豆、豇豆、豌豆、棉、蔬菜、瓜类,甚至树木的幼苗亦受其害。

防治方法①扑打。一种原始的治蝗办法。人们围成圈用工具扑打或采取挖沟掩埋的方式消灭蝗虫。②药物防治。用氟硅酸钠、六六六、************配制毒饵,或施用六六六、*********等毒物,能收到很好的治蝗效果。但由于这些药物对人畜和生态遗留危害,已很少使用。③天敌防治。采用成群的鸡鸭灭蝗。一只鸡一天能吃1 500只蝗虫,既能灭蝗,又能增加农牧民的收入。草原招引粉红亮鸟灭蝗,已形成规模。④生物防治。以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蝗虫种群中的流行规律等理论为基础,研制出适合不同蝗区的蝗灾持续治理对策和技术体系。在一定规模下,既保护环境,又节约成本。绿僵菌是蝗虫生物防治制剂,用于近水源地区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农场、牧场地区。⑤改造蝗虫滋生地。改造蝗虫适生基地,消灭虫源,可有效地控制蝗害。

中国的黄河、淮河故道曾是飞蝗的主要发生区,在干旱的年份,河滩、湖滩裸露,形成飞蝗非常喜欢的产卵场所,使蝗虫越冬产卵量高,种群密度急剧上升。上世纪50-60年代,科学家们结合黄河、淮河、海河的治理,对大部分蝗区进行了改造,使蝗区面积大幅度缩小,种群密度被长期控制在了较低水平。

全球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也在不断加强。

如蝗虫微孢子虫生物制剂已经实现了商品化生产,蝗虫微孢子虫是寄生于蝗虫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对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同时具有持续控制作用,即一次施用,多年不需防治。利用蝗虫的化学信息素如东亚飞蝗的聚集信息素、产卵信息素等,来调控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不聚集,不“变异”,就能减少蝗灾的发生。

此外,有些地区还会采用牧鸡治蝗、牧鸭治蝗,或者引进蝗虫天敌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小范围蝗灾,也有抑制作用。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