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平凡的世界经典段落读后感:一条路线,两种生活三场爱情

时间:2024-04-29 23:06:56/人气:317 ℃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中,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锅饭被打破了,黄原地区普遍推行了生产责任制,往日闹哄哄的集体生产,变成了静悄悄的个体生产,每个人都在为改善生活而努力奋斗着,耕耘着。当然,也有少数类似王满银那样的人,自顾逍遥而不顾家庭,光景依旧不佳。

Ⅰ 一条路线

生活的巨变,源于中央政策的改变。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改革是对现有生产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免也会遇到一些阻力。改革的阻力,部分是因为一些人思想观念仍僵化停滞在原来的路子上,部分则是因为利益调整对一些人造成了损害。但当一项政策让绝大多数人受益时,少数人的消极懈怠或积极抵制都将无济于事。生产责任制得到了农民普遍拥护,其实行也给农村带来了巨变,因此,尽管有一些县、社和大队领导人“顶得很凶”,改革的潮流已无法阻挡。

农村改革让农民们有了一定的自由,“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一些人开始钻研副业,一些有心闯荡的人或富余劳动力,则开始流向城市寻找新生活。

人流动起来了,商品、信息等等也都流动起来了,整个社会变得活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假冒伪劣、资本剥削、权力寻租等。这些伴随新生而来的阵痛,是春天道路上的泥泞与坑洼,需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去解决。


Ⅱ 两种生活

1979年,改革的春风也吹进了双水村。虽然大队党支部开会决定不搞生产责任制,但双水村第一生产队正副队长孙少安和田福高,却毅然在一队搞起了生产责任组——上面已经说了能搞,大队党支部的决定便也压不住他们本就想干的事情了。

责任组实行以后,一队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庄稼与二队相比有了明显的高低之差。麦子种毕,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一队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做点小生意,或鼓弄点家庭副业。孙少安在石圪节公社副主任刘根民的介绍下,在原西城里揽了个拉砖的活,拼死拼活地干,挣了2000元血汗钱。

1980年的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解冻。尽管仍有“国将不国”的叹息,但没有人再能阻挡生产责任制的浪潮。这是继“土改”与“合作化”之后,中国近代历史上农村所经历的又一次巨大变革。双水村此时实行了彻底的改革——包产到户,从此各家各户的命运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上,大家都扎在自己的土地上拼起了命,村里所有的“闲话中心”都自动关闭了,整个村的氛围迥异于大队集体生产的时候。

双水村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问题也立刻出现了:人手紧缺。于是,村里的初中班垮了,大部分学生回家干活种地,剩下一两个愿意继续读的只能转学。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高中毕业后不久担任了初中教师,此时也只好像他的学生一样回家种地。

包产到户后,人更自由了。孙少安看准到处搞建筑、砖瓦紧缺的机会,说服了一心想箍几孔新窑洞的老婆(此时少安两口子仍住在借来的破窑洞里),利用拉砖赚到的资金和学到的技术,办了个烧砖窑,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他不甘心窝在村里当一辈子农民,他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少平下定决心去外面闯荡世界。他说服了家人,背上自己的破烂行囊只身去了黄原市。

从此,少安和少平都开始了新的生活:少安在村里办烧砖窑,与老婆一起没日没夜地忙活,生意渐渐做大,后来也安了新家,并聘了雇工,进一步将事业扩大起来;少安则在城里揽小工,凭借着惊人的吃苦精神和善良之品行,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揽工小伙,除了自立外,还能为家里分担部分开支。

自办事业和进城打工,也代表了改革后的农村除了务农之外的两种新生活。他们付出了血汗、辛劳,却都在为新的生活而奋斗,再苦再累他们都在坚持着。“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人生,也正是在苦难中,在磨砺和奋斗中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Ⅲ 三场爱情

> 李向前与田润叶

在第一部里,我们已经知道,向前与润叶的婚姻很不幸:向前无比热爱着润叶,润叶则对向前毫无感情,甚至拒绝与丈夫同房。向前在忍无可忍之后,曾试图强行与妻子发生关系,结果两败俱伤,未能得逞。

从此,润叶搬离了家,而向前也不再争取。但两人并未选择离婚:润叶担心家里的老人受不住打击,而且公众舆论、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像千万条绳索束缚着她的手脚;向前则仍深爱着润叶不愿放弃,宁愿受罪也不愿离婚,即便因等待而了此残生,他也不愿。

向前独自忍受着煎熬,但对丈人家仍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并带着润叶的弟弟润生在身边,教他开车,教他做人。润叶内心亦不好过,人也日渐憔悴,后来托关系从原西县城调到了黄原市团地委工作。

一次,向前出车时在沙漠公路上偶遇与润叶同村的金波,两人晚上坐在驾驶楼里喝酒,聊到女人,向前一吐胸中块垒:“女人是酒,让你迷迷糊糊......又是水,像中学化学书上说的,无色无味无情无义......”言语之间既是爱又是痛。而后,两人在狂风怒号的晚上,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为了心爱的女人(金波的爱情见后文),一个哭,一个唱,那疯狂而绝望的痛苦,那风声、哭声与歌声的大合奏,真让人惊心动魄,思之潸然。“爱情啊,有可能是天堂之光,也可能是地狱之火!但人又不能不去爱!

向前原本不抽烟不喝酒,都是因为爱情的痛苦,才开始借酒浇愁。身为一名司机,经常喝酒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一次,润生因故滞留在家,向前单独出车,路上又喝多了,迷迷糊糊地一半凭意识一半凭技术开车。在一个急转弯时,车翻了,刹那间向前就失去了知觉,连一声悲惨的惊叫都没来得及喊出口。

因一位好心的路过司机之救助送医,向前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腿。醒过来的向前对生活完全绝望了,他开始思谋着怎样去死。但他在死之前还想再见一面润叶,他要在死前和她办离婚手续,让她成为自由人,让她能更好的安排以后的生活——向前那么地爱润叶,他觉得这爱应该始终如一,至死亦然。

润叶听到向前醉驾出事的消息后,开始心慌意乱,坐立不安,一种说不出口的内疚开始隐隐地刺激她那冰凉的心。几年来,她一直沉湎在自己的痛苦之中,而从来没有去想向前的痛苦。此时,润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为,开始思虑向前所受的折磨......终于,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润叶身上复苏,她决心要负起一个妻子的责任来,决定去医院照顾向前。

当向前猛然发现润叶的到来时,他的泪水像溪流似的涌淌,他的内心像狂潮一般翻腾,他难以相信坐在他床边的人就是使他备受折磨、梦寐以求的人,他又以为润叶是来尽最后的人情义务......但润叶的轻声安抚,以及对未来两人生活的规划,表明了她的心意......

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向前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今后的人生当比原先幸福——因为,爱的力量,可以让人重获新生。


> 金波与藏族姑娘

金波是孙少平的同村伙伴和同学,几年前被招录为文艺兵,离开家乡来到了青海。他有一个“保留节目”——每天日落时立在营房的屋脊后面,观看军马从远方归来,那一幅草原落日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深深迷住了他。

不知哪一天,从那远方归牧的马群中,突然传来了一个姑娘的歌声,那是用藏语唱的,金波听不懂歌词,但他知道唱的是有名的西部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金波被歌声迷住了,他从没听过一个人能把歌唱得这么嘹亮和美妙,嗓音如同金属一般辉煌,虽是野腔野调,确使人神魂颠倒......

从此以后,金波每天傍晚的重点从观看马群归牧转到了聆听歌声上,他的心激动地沉浸在那动人的歌声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渴望接近那唱歌的姑娘,但部队的纪律让他无法去接近。后来,他想到了一个“接近”的方法——每天当姑娘在远处唱完那首歌时,他也用汉语唱一遍。

一天,姑娘忽然只唱了一段就不唱了。金波在纳闷中突发奇想:她是在等自己唱第二段吗?于是他不由自主地试着唱了第二段。当他唱完后,姑娘立刻唱起了第三段。金波的心狂跳不已,泪水刹那间涌满了眼睛,姑娘唱完后他随即接上了第四段......

就这样,金波和姑娘用歌声“交往”,一人一段,日复一日。随着时间流逝,金波越来越渴望见到这位姑娘,以至睡不着吃不下......终于有一天,他忍受不住,偷偷溜出营房,在牧归时飞跑到军马场外与那位藏族姑娘见面。他们相对而视,金波不由得哭了,姑娘揩着他脸上的泪水,激动地说着什么,但谁也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互相急得用手乱比划。

但两个人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姑娘扑到了金波怀里,金波紧紧抱住了她,那时世界上一切都不存在了......但实际上什么都存在着,军马场政委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一切都结束了......

金波因此事件被复员,临走时他不再顾忌什么,跑到军马场去找心爱的姑娘,他决心带她回去。可是,姑娘已被调走,仅留下一只白搪瓷缸让人转交。金波在生人面前强忍着没哭出声来,把自己最心爱的竹笛留给了她......

这样,金波和藏族姑娘的爱情完结了。金波至今不知姑娘的名字,但心中却从未忘记她。他每天都要用那只白搪瓷缸子泡一杯茶,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摄人魂魄的歌声......啊!这也是伟大的爱情!以歌传情,心心相印,虽仅一面之缘,却是永恒难忘。爱情就是如此奇妙,如激流从心底涌出,让人难以自拔。

一个经历了爱情创伤的青年,如果没有因为这创伤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坚强地在生活中站立起来。”金波经历了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后,也成熟了许多。“他理解了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又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上活了一场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 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 孙少平与田晓霞

晓霞是前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现黄原市地委书记田福军的女儿,少平与她是高中同学,曾一起学习切磋,交流读书,探讨时事,互为知己。高中毕业后少平回了农村,还与晓霞保持过一段书信交流,只是后来晓霞考到黄原师专后,少平才不再回信,断了联系。

少平到黄原市揽工后,也未曾准备再去找晓霞,可一次电影院前的巧遇,却让两人再次有了交集。晓霞不客气地说少平不回信为世俗之举,少平心里则不同意此一评价。“他在灵魂深处并没有低看自己”,他不愿再联系的确是因为两人生活处境差异太大,“但这并不是说他认为他所走的道路比上大学低贱。他虽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这次重逢后,少平和晓霞又开始了联系,并从晓霞那里定期借书看。晓霞原本推断少平会和那些不能进入大学门,又进入不了公家门的的农村青年一样,即使性格非凡,天赋很高,到头来仍会被环境所征服,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所淹没。意外重逢后,她从少平的谈吐中知道这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独特理解的人。

“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成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晓霞为自己的生活中有少平这样的朋友而骄傲,少平“给她带来了许多对生活新鲜的看法和理解。尽管生活逼迫他走上了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但这却是很不平凡的。”

少平和晓霞相互探讨各种问题,探讨“生活意义”,交往日益加深。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晓霞对少安的心情产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她发现少安“很大程度上已经牵动了她内心中那根感情的弦索”。这位二十三岁的大学生,非常钦佩少平对生活的态度,认为这才是男子汉,“困难打不倒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临近毕业的晓霞,因自己的才华和工作精神被实习单位看中,将被分配去省报当记者。晓霞非常高兴,她找到少平,告诉了他这一消息。少平先是激动,随之而来的却几乎是一种无声的哽咽——这意味着晓霞要远走高飞了。他痛切地感到一种最好的东西从此将要永远地从他身边流逝。

少平请晓霞在黄原最好的饭店吃了顿饭,然后两人攀上了高高的古塔山。少平和晓霞走到了一处静谧之处,先后坐在树荫下。两个青年的心在狂跳着,脸都红藤藤的。晓霞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爱情、等待与死亡的故事。晓霞大概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一种情感——故事的作者最后“追悔少年时代心灵的愚钝无知,轻易地错过了一生中本来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显然,晓霞不想重蹈作者的覆辙。

于是,两个内心火热的青年,相拥在了一起。晓霞头埋在少平胸前,深情的定下了两年之约:两年后,就在今天,在同一时刻,不管两人在何地,在干什么,都要来这个地方相见......

事后,少平一会激动,一会忧伤,一会飘在幸福的云端,一会沉入现实的深渊。他不由想起了哥哥少安与润叶的关系,他是否会重蹈他哥的覆辙?不!少平决定无论命运怎样无情,他绝不屈服,他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

是啊,“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不管少平和晓霞的爱情结果如何,敢于担当,敢于追求,才能无憾无悔。


相关阅读: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