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7岁孩子可以看封神第一部吗?封神票房破12亿饱受争议的

时间:2023-11-18 06:12:21/人气:468 ℃

《封神》电影正在热映,但其中“质子集体弑父”的情节设计饱受非议。

原著中《封神演义》纣王帝辛手下有四个大伯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和西伯侯姬昌,四个人每人管理几百小诸侯。

纣王受妲己蛊惑先后杀了姜桓楚及他的女儿姜皇后、鄂崇禹,导致姜桓楚和鄂崇禹儿子接连起兵造反,却并没有成功。

而到了电影《封神1》里,剧情设定四大诸侯为了表示忠心,都要送一个自己的儿子到首都朝歌作为质子,于是四大伯侯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为殷商的质子。

这四个人既是四大伯侯的儿子,在与纣王殷寿的朝夕相处中也成为了殷寿忠心耿耿的手下,他们认殷寿为义父,对他非常崇拜,姬发为了能够选上质子甚至与自己的哥哥勾心斗角。

殷寿借用妲己的法术弑父弑兄登上王位后遭到天谴,更是引发四大伯候不满,于是西伯侯姬昌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其他三位伯侯组成联盟,计划造反立殷寿的儿子殷郊为王,结果计划败露,四大伯侯被抓至朝歌,残忍的殷寿便逼迫四位质子在大殿中屠杀自己的亲生父亲。

影片花了众多镜头渲染这段剧情,将整部影片推至高潮。

但也正是这一段剧情,惹得不少人,尤其冲着神话之名带小孩去看《封神》的观众不满,大呼“少儿不宜”、“过度血腥”,质疑《封神》这样完全背离历史与原著的改编是否画蛇添足。


然而纵观全片,《封神》这样的剧情设定确有其合理之处,原因有二:

《封神》需要一个与殷寿“弑父弑兄”的对比去升华主题

“弑父”这个名词来源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在索福克勒斯的原版故事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得知真相后母亲自杀,俄狄浦斯也选择戳瞎双目以自罚。这个故事被哲学家弗洛伊德总结为一个精神分析术语“弑父情结”,对后世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中国,虽然传统观念的“父慈子孝”,子女通常是尊敬和孝顺父母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弑父也被视为一种反抗父权体制的手段。中国文化中的“弑父”并不单纯是对父权的反抗,而更多地是一种变革和重建的表现。弑父者不仅仅是为了取而代之,而是为了达到某种权力转移或者父子平等的目的。

也就是说,殷寿“弑父”是他“摆脱父权”的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影片需要一个与之对立的情节去升华主旨。于是便有了“质子弑父”的这段剧情,恰恰是姬发选择不弑父与殷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物觉醒的主题。

《新警察故事》中吴彦祖与自己父亲举枪对峙

这种对立关系的制造是电影制造对比与冲突,引领观众思考的一种手法,从弑父转化为争夺权力与坚守仁爱之心的交锋的主题,让观众在思考父权制度、权力争夺的同时,也能关注到人性的光辉一面。

正是因为有殷寿和姬发这两大核心人物之间的敌对关系,电影才能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主题和情感的冲突,进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弑父情节作为“反抗父权”的代名词在中国神话设定中并不罕见

在中国神话和故事中,反抗父权的情节其实屡见不鲜,哪吒自刎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就是一个典型。

《宝莲灯》中杨戬要修改天条,就得反抗自己的玉帝舅舅;沉香要劈山救母,也要反抗自己的舅舅杨戬。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通过反抗父权来追求正义和自由,体现了对不公和压迫的抵抗精神。

另外,2020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中的姜子牙在影片最后他打上天庭,朝着自己自小信奉的“师尊”出手,实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弑父”。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的弑父情节与西方的弑父情节有着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但《封神》中的弑父情节在剧情设定和主题表达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营造了紧张和冲突的氛围,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通过这一情节的设置,电影在故事层面上架构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剧情,同时也在思想层面上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总而言之,无论是西方的“弑父”概念还是中国的“弑父”情节,都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家族和个人自由的追求与思考。

这些情节不仅仅是故事中的转折点,更是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探索。

抛开这惹人争议的“弑父”情节,客观来讲《封神1》这部电影作为“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

整体故事线较为完整,服化道精美,历时两年打造的实景拍摄地确实到位的展示出了那个人神魔共存的世界,磅礴大气的画面能让观众一秒身处其中;

更别说全新人阵容,乌尔善导演亲自集训两年带出的演员,虽不是科班出身,在那些日入208w却不愿琢磨演技的流量明星衬托下,着实显得像是意外之喜,还是值得影院一观的。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