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历史上包拯最后怎么处理的?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时间:2024-07-23 12:00:24/人气:240 ℃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

这首歌,对于70、80后的朋友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

关于包拯,在历史上流传下来了大量的故事,其中有一个说法,说包拯从小父母双亡,是他的嫂嫂把他抚养大的,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嫂为“嫂娘”。

这个事儿,是真的,但是,主角却不是包拯,而是包拯最小的儿子包绶。

包拯一生有两任夫人一个小妾。原配夫人李氏,结婚没多久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

第二任夫人董氏,在包拯34岁那年,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

包繶长到19岁的时候,包拯给她娶了个媳妇,叫崔氏,俩人生了个大胖小子,可把包拯给乐坏了。

可惜,包繶在2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紧接着,他和崔氏生的儿子也夭折了,包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欲绝。

转眼就是包拯的60大寿了,在古代,60大寿可是非常隆重的,虽然有很多的朋友,同僚过来庆贺,但是包拯始终也高兴不起来,膝下无子,是他心中的痛。

这个时候,儿媳妇崔氏抱着一个小娃娃过来了,含着泪说:“爹,您有儿子,这个就是您的儿子”。

包拯也傻眼了,这哪儿出来的儿子,怎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原来,包拯有个小妾孙氏,是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按照惯例,做了包拯的小妾。虽然是小妾,但是她脾气还不好,经常和包拯闹别扭,就被包拯赶回了娘家。

到了娘家才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孙氏也是个犟脾气,死活不愿意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听说了,赶紧跑到孙氏娘家,好吃好喝的伺候,让她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自己接走了,就是为了能给包家留一条血脉。

这个崔氏,也是个刚烈女子,包繶去世的时候,她也才20出头,完全可以离开包家再嫁人,但是,她没有,她对包拯说:

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为了延续包家的香火,崔氏一直把孙氏所生的孩子养在身边,在包拯60大寿的时候,才正式把这件事告诉他。

包拯喜出望外,一扫愁闷不展的样子,亲自为小儿子起名叫“包绶”。

不过,包拯没有享受太多的天伦之乐,4年后他就去世了,此时,包绶仅仅才5岁。他后来一直跟着嫂嫂生活,长大后历任少府监丞、国子监丞、将作监丞、汝州通判等职。

这个崔氏,是包绶真正的“嫂娘”。

她对包家的忠义恩情,感动了无数乡民,纷纷传诵她的故事,朝廷特意封她为“寿安县君”,庐州知事张田还特意为她撰写了《崔节妇传》。

后世在写包拯的故事的时候,把这一段安到了包拯的头上。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和大家在演义中看到的包拯,差距还是很大的。在大家心目中,包拯最牛的是“断案”,但其实,包拯最牛的是“谏言”。

而且,包拯并没有担任过开封府尹,他仅仅是“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代理”,或者说“主持开封府的工作”。

因为,在北宋时期,开封是天子脚下,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开封府尹一般都是由太子或者亲王来担任,比如赵光义在当皇帝之前就是开封府尹。

包拯在开封府的时间也很短,仅仅2年时间。

从28岁考中进士后,包拯的官职是一年一变动,他当过的官职,10根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公元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建昌县知县,这个起点,可以说是非常高了。但是,包拯不想离父母太远,就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

朝廷也很通情达理,改任他为和州监税,这个地方离包拯的家乡有100多公里,在今天看来其实已经很近了,但是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还是很远的,包拯干脆辞职了,专心在家照顾父母。

几年后,包拯父母去世,在完成了守孝之后,包拯才正式出来做官,担任天长知县

公元1043年,在御史中丞王拱辰的推荐下,包拯出任“监察御史”。在北宋,文官,尤其是“谏官”是非常强势的,怼天怼地对空气,连皇帝都可以怼,这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

包拯就曾经和宋仁宗据理力争,最后竟然朝宋仁宗吐了口水,还吐到宋仁宗脸上了,这要是在清朝,早就拉出去砍了,但是宋仁宗居然也就忍下了。

公元1045年,包拯代表北宋出使辽国,在两国边境,包拯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回来后,他对宋仁宗建议:“我们每年给辽国岁币,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必须要在边关选择精兵强将,加强边关军事力量才是正道”。

公元1052年,包拯任“龙图阁直学士”,包龙图的称呼就是从这里来的。他建议把河北边关的士兵向黄河以南调集一部分,没有得到采纳,随后被调任高阳关路安抚使

可以说,包拯的一生,都是在各种职位上打转,只有1056年到1058年,这两年,包拯短暂的主持过开封府的工作。

公元1061年,包拯调任枢密院副使,不久又任礼部侍郎,1062年,包拯在去枢密院检查工作的时候,突然疾病去世,享年64岁。

包拯无疑是个清官,为大宋江山谏言纳策,刚正不阿,但是,后世把他脸谱化了,成了一个黑脸包公,一口虎头铡,上铡驸马,下铡刁民。

其实,包拯的“刚正不阿”,并不是指在断案的时候铁面无私,而是指在对朝廷建言献策上面,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包拯一定会直言上谏,不惜得罪皇帝。

这才是历史上,包拯真正的形象。

生平简介

包拯(999~1062),北宋官吏。字希仁,泸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人。初举进士,授建昌知县,因父母皆老,故朝廷授官,坚辞不就。及双亲亡,方 出任地方官。他清廉、明断,颇有政绩。旋升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加强边防,反对岁赂契丹。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又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开封府等。 在朝时,素性刚毅,不阿权贵,数论斥权幸大臣,上书仁宗明听纳,辨朋党等;

在地方则执法严峻,平冤狱、抑豪强,故贵戚宦官无不惮惧,为之敛手。民间称之为‘’包待制‘’,‘’包龙图‘’,京城内传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一生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坚持正义,打击豪强,善断疑案,任百姓诉冤,务得真情。锄豪强,罪奸枉,奖节义,申冤曲,一介不取,铁面无私,童稚妇女,群知大名,呼为‘’包青天‘’。 后官至枢密副使,死后追赠礼部尚书(从一品),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二、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泛滥者,生不得放归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

包拯的这则家训,不是临终遗言。生前,他就刻石告诫。 它不仅仅令包拯家族,同样让非包氏的后人惊心动魄,肃然起敬。

翻开史书,若排序清官系列,敢保证包拯能稳居前三名,就在宋朝当时,人们都说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狄青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其实这都反映了广大群众对这两位贤臣名将,为民除害,保家卫国英雄事迹的热爱、崇敬之情。特别是‘’包青天‘’早已成了清官的代名词。

三、一门荣耀

包拯垂誉至今,称颂不衰而历久弥坚,其在百姓中的口碑更高大,更伟岸。

那么包拯庄严肃穆的家训,对其子孙的影响又如何呢?

夫人董氏只生独子包繶,早亡无后。如夫人孙氏生个男孩,名包绶。长媳崔氏收养一子,名包永年。崔氏因使包拯后继有人,受到了宋哲宗的嘉奖,其嘉奖令就出自大文学家苏东坡之手。

包绶、包永年都做过洲县官。 包绶‘’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其四十八岁那年,赴任谭洲通判,在路途中病故。1973年考古时,清理包绶墓,诚如史籍所载,仅从墓中取出墨砚、印鉴、碗罐等这些极简单的遗物。包绶夫人文氏,是当朝副相文彦博的小女儿,身世显赫,却也是‘’赋性寡欲,常不如荤,以清静自将‘’,严格遵循包拯家训。 包永年历任县主簿、县尉、县令等职,‘’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死后,清理他的财物,‘’了无遗蓄‘’。 他们做到了一世清贫,两袖清风,与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真乃天壤之别! 做官做到了如此清廉,包氏门风如此清白,怎能不令人感叹和敬畏!

四、千古流芳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包拯能青史留名,这乃是人生之最高境界,是其无与伦比的最美好之结局!

那么关于包拯自身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据《宋史-包拯列传》载:‘’…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这是正史的说法,谥号‘’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对包拯忠孝一生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所谓‘’疾卒‘’,就是病故。

当然还有其它的说法,如在包拯墓志铭上有这样话:”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就是说包拯从发病到死亡,只过了十三天的时间,是什么病来者迅猛。这些都给包拯的死亡添上了疑问。包拯在世之时,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有没有被害的可能?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现代专家对包拯的遗骨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因而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基本上是正常死亡,但也不排除被毒毙的可能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经过千年历史大潮的洗礼,但包拯传奇的一生,在人们心目中还是那么崇高和伟岸,‘’包青天‘’三个字,字字千钧,震聋发聩,千古流芳!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是历史上最著名一位清官。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为官期间不但得罪了很多大臣,而且就连皇帝也得罪了,那么他的结局又如何呢?

包拯,庐州人,生于公元999年。从小家境殷实,父亲包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

包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也就是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出任江西永修知县。

因为包拯曾经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也被世人称做“包待制”、“包龙图”。

据《宋史》记载: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以“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闻名于世,北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被老百姓唤作“包青天”、“包公”。在京师中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赞语。

至和三年(即1056年),任开封府知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在景佑四年(既公元1037年)被朝廷任命为安徽天长知县。

大家都听过很多关于包拯为民申冤的故事,比如狸猫换太子,怒铡陈世美等脍炙人口的冤案、积案,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朋友们还记得“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吧!包拯在民间的形象非常好,百姓们都称颂包拯为断案高手。

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期内,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皇亲国戚,但包拯行的正、坐得端,无论任何事都问心无愧。

据《史书》记载:嘉祐七年五月间,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在坚持了十三天之后,包拯病逝。包拯死后,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

包拯在枢密院办公时,突发疾病,皇帝宋仁宗得知后忙派太医诊治,又来探望,并送来汤药。结果也没有什么作用。十三天后,包拯医治无效而亡,享年六十三岁。

那么朋友们,包拯从生病到去世,只有短短十三天。有人说,包拯是被皇帝毒杀的,因为得罪了皇帝。难道包拯真是被皇帝毒死的吗?

今天我就给大家揭开谜底,展现历史真相:

考古学家在1973年意外在合肥包拯家族墓群,发现了包拯的墓志,但出土时石碑已碎为五块,并有打击划痕,部分文字由于日久侵蚀,上面的字迹已辨认不清。

据墓志铭记载: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未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就在包拯墓被发现后,考古学家发现墓内物品虽未被盗走,但整个坟墓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遗骨散落一地,只剩下几十块凌乱的骨头。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考古学家解释:像包拯这种清官的坟墓,民间盗墓组织早就有约定,根本不会去盗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盗墓而破坏坟墓呢?主要因为包拯得罪过的那些权贵的后代,为了泄愤所以便破坏其坟墓。

考古学家为了揭开包拯真正死因,将包拯的遗骨送到北京,经由中科院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了“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同步辐射”的先进技术,对遗⻣进行了检验。

经检验发现,包拯遗⻣中“汞”含量与现代人⻣“汞”含量相比较高,而“砷”含量却低于现代人的⻣含量。

朋友们都知道,古代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要剧毒物质为“砷”,另一个是朱砂,主要剧毒物质是“汞”。

所以,包拯遗骨中的“砷”含量较低,完全可以排除他是中毒而亡。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包拯遗骨骨中“汞”含量会那么高。难道包拯是“汞”中毒而亡吗?

于是考古学家又重新对遗骨中的“汞”含量进行精准测定。最终发现遗骨中“汞”含量虽高,但也未达到致命的程度。所以包拯也不是死于“汞”中毒。

朋友们,那么为何包拯遗骨中“汞”含量会超标呢?

据考古学家解释:

一是朱砂可以入药,既是安神药,又是清热解******。主要功效是镇惊安神、清热解毒和明目。

由于朱砂有微毒,既可外用、也可内服,但绝对不可以长期服用。

所以说包拯在生前,很可能服食过含有小剂量朱砂的药物。

二是朱砂中的“汞”,俗称“水银”,有防腐的作用,古人多用于尸身防腐。

包拯死后,很有可能在其棺材中放入朱砂防腐,时间久了,朱砂中的“汞”便渗入遗骨中。

所以包拯遗骨中的汞含量才会偏高。

三是宋仁宗素以“仁厚”著称,被世人称做“千古第一仁君”。在位四十二年,不仅对下属宽厚以待,而且知人善用。

宋仁宗就连侍女、侍从都不忍责罚打骂,更不可能去毒害他倚重凭仗的忠臣贤才、重臣包拯!

所以,综上所述,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包拯属于正常死亡。进而推翻了“皇帝毒杀”之说。

这也是自古“邪不压正”的最美诠释,也为包拯青史留名的身后之事,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

朋友们,我相信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正义也许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朋友们,大家认为我说的有道理吗?欢迎一起探讨交流!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