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孩子不听话打还是不打:孩子太气人,说不通劝不动

时间:2024-03-05 16:33:21/人气:480 ℃

主持人语:

长期以来,“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被国人奉为圭臬;如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都明令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即不准打孩子。那么,不打孩子,又如何管教孩子呢?

不打根本管不住,打也是为他好

又不重打,有何不妥?

(何先生,36岁,两个孩子的爸爸)

家里俩孩子又闹起来了,我一听就烦得头皮发麻。仅仅一个上午他俩就闹了三回,这一回是因为争一只纸兔子。争抢之下,纸兔子被撕成两半,妹妹大哭:“哇——”哥哥大吼:“都怪你!”

妻子在旁边不停地劝,但毫无作用。我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夺过纸兔子扔进了垃圾桶,照他们屁股上各赏了一巴掌:“叫你们天天闹!还闹不闹了?”

妹妹立马不哭了,哥哥也不叫了。倒是妻子抗议起来:“你也不能打他们啊!”

我气急败坏:“你是不打,可能管住他们吗?老祖宗都说,不打不成才。我打他们也是为他们好!”妻子听罢不吱声了。

我一向认同棍棒教育,那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孩子不打不服管。我家俩娃,都没少挨我的揍。当然我是亲爹,不会下重手,大都是照屁股上拍那么一两下,力度与分寸都有把握。

其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的家长我觉得很多。上网刷视频,看到一些熊孩子作妖不服管、不听话,评论区留言几乎一边倒:“欠揍!”“欠修理!”“揍一顿就老实了!”

不但是网上,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家长打孩子。前几天我带孩子去公园,一个小男孩非要到湖边的石头上玩,他妈不让,他就坐在地上哭闹。他妈气急了,抬腿给了他一脚。他奶奶在一旁帮腔:“不听话,就得打!”

我曾在亲朋好友中做过小调查:“生活中打过孩子吗?”结果没有一个人果断地说“从没打过”,大家或轻或重,或频繁或偶尔,都打过孩子

可见,在很多家长的思想深处,还是像我一样认同老祖宗的棍棒教育,关键时刻把“揍一顿”当成解决问题的终极手段:揍一顿,孩子消停了,家长解气了,世界也安静了。

但话又说回来,哪个家长真舍得打孩子?只是孩子实在气人,说不通,劝不动,哄不好,能怎么办?只有打,能治孩子的各种闹腾和不服。

当然,打过之后冷静下来,有时又心疼、自责。但转念一想,不打根本管不住,打也是为他好,又不重打,有何不妥?

打孩子的危害远超想象

应从根本上摒弃

采取更文明有效的方式管教孩子

(吕先生,41岁,幼儿教育工作者)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都明令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但至今仍有不少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几千年来老祖宗都是这么管教孩子,只要掌握分寸,不下重手,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事实上,打孩子的危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生理上的伤害很难避免

家长打孩子,往往是在气头上,万一情绪失控,就会很用力,而孩子的皮肤又很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

我有位朋友是儿科医生,曾接诊过一个鼻梁骨折的孩子,就是被爸爸气急之下扇一耳光导致的。

这位朋友提醒家长,不要打孩子哪怕是打屁股也很危险,轻则引起孩子臀部疼痛,重则引发瘀血性外伤。对孩子拳打脚踢就更加危险,很容易引发骨折。

暗藏的心理伤害对孩子成长危害更大

家长打孩子,在家长看来是管教孩子,但在孩子看来却是暴力压制

孩子会因为被打而严重怀疑父母的爱。而孩子一旦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童年期安全感的建立就会大受影响。

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变得敏感、自卑,有的甚至成年后仍在无意识中向外界寻求爱与温暖,易轻信他人。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父母的粗暴打骂一般会将孩子引向两个极端

性格偏刚烈、倔强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暴力责打会产生强烈的抵抗意识和情绪,久而久之会变得粗暴、蛮横,最终形成攻击型人格;

原本就胆小、怯懦的孩子,则会变得盲目顺从,胆小怕事,最终形成讨好型人格。而且,这种心理上的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

棍棒教育还会误导孩子,引发孩子诸多不良行为

棍棒教育会导致孩子说谎——孩子做了错事,因为担心挨打,就会编织谎言欺骗父母。还会让孩子有样学样,把“打”当成一种与人交流,或逼迫他人服从自己的方式。

有的家长说“我又没重打,只是拍两下”,但哪怕是举起的拳头没有落下,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你知道自己不会真打,可孩子不知道,他会当真。

而且,现在很多孩子心理脆弱,被父母打一顿,弄不好就会给你来个离家出走。大点儿的孩子,甚至有可能做出轻生举动。因此,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有没有能够替代棍棒教育的好办法呢?当然有。

设置冷静角或面壁墙

对于一些因情绪问题引发的矛盾,比如孩子就是无故胡闹,也谈不上犯了什么错,家长被磨得一时情绪失控要打孩子时,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在家里找个合适的角落或区域,写上“冷静角”或“面壁墙”,让孩子到那里去冷静或面壁10分钟。

可以把那里布置得温馨、卡通一些,放些玩具或儿童书籍,有利于孩子冷静。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就刚才的问题耐心跟孩子交流,并做出合理引导。

制订家规,根据具体情景设置配套的惩罚措施

比如,规定孩子每天只看两集动画片或只玩半个小时网络游戏,若孩子超时后家长制止仍不停止,家长可以用取消孩子一次看电视或玩游戏的机会,用惩罚代替责打,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约束自己。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家长可根据不同的亲子矛盾场景,设定不同的家规及相应配套惩罚措施

亲子相处时,避开彼此的禁忌、死穴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自己非常讨厌的事,我称之为禁忌或死穴。一个人的禁忌或死穴,一般是不容许别人触碰或冒犯的,一旦被冒犯,就容易引发极大矛盾,导致亲子之间激烈对抗。

比如,有的家长绝不容忍孩子偷拿家里的钱,一旦发现就会对孩子动手惩戒;而有的孩子呢,脸皮薄,很难接受被父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一旦被当众批评就会恼羞成怒。

建议家长把自己和孩子的禁忌、死穴都摸清,尽量避免触及,以减少亲子矛盾。

最后我想说一点,如果家长情急之下打了孩子,一定要有后续的情感抚慰,比如跟孩子道歉,查看孩子被打的地方,问问打疼了没有,安慰孩子受伤的身心。然后再就责打事件与孩子沟通,共同想一个不动手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棍棒教育是很难把孩子教育好的。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暴力的,而是温情的,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

从小不挨打的孩子幸福感更强

(余女士,31岁,女儿4岁6个月)

我从小到大没挨过父母的打,尽管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我觉得生活很幸福,一个重要原因,是感觉家庭很温暖、很安全

我成年后,有一次母亲曾骄傲地对我说:“我养育了你们兄妹仨,不管你们小时候多淘气,我都没碰过你们一个手指头。等以后你有了孩子,我希望你也不要打他。”

因此,我曾在女儿出生后默默发誓:我要像我妈妈一样,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家,绝不打她。我还专门跟爱人约定:不管发生什么事,坚决不打孩子

当然,我们难免会有被孩子气得肝儿疼的时候,情绪爆发时,偶尔也有对女儿“小打出手”的冲动,像是被魔鬼驱使着。但每一次,我都千方百计忍住了,心里默念:“亲生的。”“像父母学习绝不打孩子。”“不被父母打的孩子是幸福的。”

同时,我也在努力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和成长规律。总之,我就是希望用更文明更温柔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不是采取棍棒教育。

整体上说,如我所愿,女儿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一直身心健康。即使亲子之间时有摩擦,我们也都能用积极的方式化解,保证亲子关系一直亲密。

其实,孩子是能感觉到从不挨打的幸福的。有次女儿在幼儿园,老师现场调查:“你们被爸爸妈妈打过吗?被打过的请举手。”结果其他孩子齐刷刷都举起了手,就我女儿没有举。

那天我去接她,她一见到我就激动地搂住我亲了又亲:“谢谢妈妈从来没有打过我。我们班上的同学都被爸爸妈妈打过。我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爸爸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我觉得,从来没被父母打过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更强,与人交往更温柔,更乐意给他人以温暖。

幼儿园老师曾多次告诉我,我女儿在幼儿园表现就特别温暖,每次见到小伙伴打架,都会耐心温柔地去劝解。打架的小朋友也都很听她的,经她一劝很快就和好了。

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打孩子都是情非所愿,打过后会很自责、很痛苦,但往往生气时又忍不住,把打当成最后的撒手锏。

这个撒手锏的效果看似立竿见影——孩子一打就乖了,好像什么矛盾都打没了,但实质上,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同样的情况下次还会出现。

说到底,打孩子只是父母一种没有办法的、无奈的选择,绝对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更不能称之为好的教育。

美国知名教育家简·纳尔逊博士曾说:“养育的真谛,应该是在宽容和鼓励的氛围中,让孩子学会‘吃一堑,长一智’。

所以,父母不妨对孩子多点宽容、多点鼓励、多点温情,用更科学、更文明、更温柔的管教来引导孩子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END

作者:胡运玲

编辑:欣宜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