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感悟心得:立秋,君子以作事谋始不忘初心

时间:2024-03-21 11:28:50/人气:236 ℃

今天是立秋,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

其实,每年的立秋节气,都会让我们觉得来的是那么的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

因为,我们的身体还在上蒸下煮的现实世界里承受着煎熬,而立秋节气,却让我们对秋天的凉爽更加向往,这种反差,给我们带来的是另外一种,说不清是痛苦,还是“终于要结束了”的感叹。

立秋之后,还有一伏,距三伏结束还有十几天的时间,“秋老虎”的余威甚至有时候还会超过夏天的热,所以,立秋也被称之为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来临。

秋天,是很多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时候。

不过,现在农村基本只种少数的几种了,基本也就是小麦、玉米少数几种,再就是一些经济型作物。

记得小时候,每家都种很多种除了这些以外的作物,大豆、红薯、蓖麻、高粱、花生、谷子(和小米不同),还有很多已经记不清楚的小杂粮。

再过个十几天,玉米就该成熟了,嫩玉米煮着吃,稍微成熟一些的,直接在地里挖个坑,弄点柴火烤着吃,想想都是美味。再应景的就是茄子了,茄子和大蒜是绝配,不管是凉拌,还是茄子、蒜丁炒五花肉(此时,我的嘴里满含口水)。

虽然,天气依然炎热,而且还会持续不短的时间。

但是,如果你的身体足够敏感,再有一些中医常识的话,应该能很快感受到节气的变化。虽然现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它只是在相应的季节里比原来更极端,但是,这种气机的变化却基本没变。这是我这几年身体从崩溃边缘逐渐好转,自己慢慢体会到的节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明显和明确。我们对外界,对环境的感知能力,绝大多数都和身体有关,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对外界、环境变的越来越不敏感,越来越“自我”,这和身体本身的反应“迟钝”,都有莫大的关系。

见微知著,这个词本身,就是从节气来的。古人把五天称为,把十五天称为,五天又被称为一,十五天是一个节气,见微知著、观侯知节的出处就在这,这也是我们古圣先贤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作家张承志在他的《天道立秋》中说:突然感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的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了一个信号。我差点喊出声来,一切都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之间……在这一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酷热….几乎想落泪

愿大家也都能尽快体会到这份感动,开启一个凉爽舒适的秋天吧。

与秋有关的成语太多了,比如:秋后算账、秋后问斩、秋场沙点兵、多事之秋、秋高气爽…….今天我们就讲几个和秋有关的成语吧:

秋后算账

中国北方的农作物一年只能有一季的收成,在秋收后才会有经济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才能在秋后还清,这也就是秋后算账的本意。历史上的很多盛世,其实都是从慎惜民力、休养生息开始的。慎惜民力,休养生息,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春夏之际不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征战,保证农作物的生产,也就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自然也就有了人和。管子就有过春贷秋收的政策,就是在春田播种的时候,对于那些已经面临青黄不接,没有余粮也没有钱购买种子、农具的农户,贷给他们种子、粮食和农具,到秋收以后再清还。

山东很多地方的农村,一直到八十年代,还有赊鸡苗的传统,就是春天把小鸡赊给农户,到秋后,用鸡下的蛋来还鸡苗钱。

秋后问斩:

对于为什么行刑都是在秋天,而春天不能行刑,也就是我们知道的秋后问斩,以及冬天为什么不能大肆的封赏爵禄,可能不是太好理解。

春天万物复苏,人的筋骨得以伸展,正是可以大干快上的时候,这时候杀人,很容易对很多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损伤了大家的积极性。这种心理的波动造成的影响,在当时,可能表面上看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实际上到了秋后算账,才会发现,影响很大。而到了秋天,万物肃杀,这时候杀人,对那些想犯错或者敢于犯错的人的心理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之后会进入漫长的冬季,不需要太多的劳作,清闲下来,人也更容易进行深刻的反省。

这些还都可以从慎惜民力,惩罚的目的在于震慑心理影响的逻辑上找到合理性。

不过这里的秋后问斩不是立秋之后,而是秋分之后。关于秋后问斩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到了汉武帝的时代,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个含义上升到理论高度,“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认为庆、赏、罚、刑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

多事之秋

中国古代的战争,因为补给的限制,很多时候,大的战争也只能在秋收以后进行,而且战争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补充自己的给养,另外也掠夺对方的成果。

而在传统农村,秋后也是各种纠纷多发的时候。因为秋收后,有了利益,自然也就多了纷争。大家族分家、邻里之间因为小事闹到老死不相往来等等一些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在此之前还能互帮互助,同心协力的人,在收获的时候,反而反目成仇,争不断。

我们前边的节气的文章也都讲过,每个节气,用六十四卦,把三百六十五天进行等分,立秋节气对应的正是讼卦

(天水讼)乾上坎下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四,不克讼,复既命渝。安贞吉。

九五:讼,元吉。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彖:

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

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

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不克讼,归逋窜也。

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食旧德,从上吉也。

复即命,渝安贞,吉,不失也。

讼,元吉,以中正也。

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卦辞开宗明义,直接指出了避免言有害的有效法则。

有孚,窒惕:有孚的思想是明确的,看来,古人对于诚信是非常重视的。不管是做事,还是避免争议,诚信都是最好的无形资产。那么,守诚以信,隐忍戒惧的法则是怎么来的呢?很多人对于这样的思想不是很理解,需卦是要把有效行动广而告之,为什么到了讼卦,反而不行了呢?这是因为需卦是做,讼卦是说,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之所以需卦和讼卦在有孚的前提下,却有了一个是光亨,一个是窒惕这样的区别,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做少说。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的逻辑。

中吉,终凶:是立行中正,不偏不易。所谓不偏,就是有效行动的前提下,坚持多做少说的原则;不易,就是这样信条要奉行终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言有害。终凶,不是到最后还是凶险的意思,而是通过重道的坚持,避免凶险的意思。

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是坚持原则,不堕气魄。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语句,叫做“不利涉大川”,这句话我们还是要重新断句,改成:“不利,涉大川”,在困难中坚守初心、底线和原则,勇于挑战。

…………………..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是认清本质,直面矛盾。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标本不得,先固其本。做事为本,言传为标。也就是说道为本,名为标。当出现争议,不能解决的时候,就不要做无谓的争讼,选择回头认真做事。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利而不害,安心利事。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四爻说了争讼更高的标准,就是君子适变,不忘根本

九五,讼,元吉:可以争讼的法则就是:当仁不让,力排众议。在易经的体系中,五爻的位置比较特殊,这个爻位一般都是比较饱满的状态。所以说“二爻多毁,五爻多誉”。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这句爻辞比较有意思是标本相得,无关名利

讼,不仅仅是对簿公堂,打官司,更多的是争讼。

争讼一是利益的纷争,二是争竞之心越来越强。

争名、争利,无所不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是良性的竞争,但是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陷入了非良性的竞争,而这种争竞之心,让我们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而斤斤计较于和别人比怎么样,如何在言语上胜过别人,这些都将让我们迷失自我,在无尽的争讼之中忘记了来路,迷失了方向。

讼卦的象传中说的真好:君子以作事谋始。

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秋上心头即是“愁”,肃杀之气和漫漫寒冬足以消磨很多人的意志,但是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秋高气爽,正是脱离了盛夏之苦之后,可以潜心用事的时候,用刘禹锡的两句诗做结尾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秋高气爽之时,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讼上,不忘初心、少说多做,当仁不让剩下的就是静待人生的大丰收。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