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人类历史心理学实验:历史上有意思的心理实验

时间:2024-02-04 21:19:45/人气:170 ℃

我先写出来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4个实验,如果大家喜欢,我再继续追加内容。

1. 1901年俄罗斯心理学家巴普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实验的衍生实验——“朝向反射”实验。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还记得吗?就是喂狗吃饭摇铃铛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吃饭摇铃铛狗也流口水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那之后的事。

巴普洛夫实验室的助手训练狗形成了对声音的食物性条件反射。事后,请巴普洛夫去参观指导。奇怪的是每当巴普洛夫一出现,实验动物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明显受到抑制。巴普洛夫推测,他的出现作为一种新异刺激(陌生人),实验动物对这种新异刺激产生了一种特殊反射,并抑制了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巴普洛夫把这种特殊的反射称为朝向反射,并认为这是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

2.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研究的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

实验现场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奶妈。“艾伯特是华生和雷纳进行实验的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斐马克诊所一名雇员的儿子”。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始时,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在后来的测试中,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经过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这个实验让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广了他的反应,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

争议:

该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争议。录像显示该婴儿有痴呆和发育残疾的迹象。因此小艾伯特不是正常儿童,这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还有实验伦理的争议,因为该实验完成后,实验者并未去除婴儿的条件反射,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被后来的人认为违反学术道德。2009年,Beck、Levinson和Irons想调查该实验对小艾伯特后来的生活的影响,他们发现该婴儿已经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水肿,因此该实验对其后来的发育的影响无从知晓。

3.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的狗

1967年塞利格曼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4. 1979年哈弗大学女教授艾伦朗格研究的“打印机”实验。

艾伦朗格

分别设计三组实验,内容为通过让实验者在大学打印机前排队打印期末考试资料的人群中插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插队,观察插队成功率。

三组实验分别是这样的:

A,插队时只说明我想插队,并不说明原因。

B,插队时说明合理原因。

C,插队时说明一个明显不合逻辑的原因。

猜猜最终三组的插队成功率哪个高?

B和C几乎一样高,明显高出A组。

结论 :

“并不是他们没听见你说什么。而是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你说了什么。” 很多事情人们只是关注你说没说,并不关注说了什么。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