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猫咪>

如何和自己的猫对话?向一只猫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和世界

时间:2023-12-07 14:43:54/人气:264 ℃

如今,我们身边的“猫奴”是越来越多。这么多人甘当“铲屎官”,那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只猫能教会人类的东西,其实很多很多。

书评君今天跟大家推荐的绘本《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就讲述了一只猫四处游荡,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历程。这只猫的历险,也是我们人类的历险。这样一本有趣的绘本,不止值得孩子翻阅,对于日渐行色匆忙的成年人,也是个不错的调味料。

书评君期望我们的荐书栏目成为你在书海里选书买书的得力帮手。本周的“一周书单”,书评君从绘本、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精选了7本值得关注与入手的最新好书,除了猫咪绘本,还有更多选择等你来发现。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张进

绘本

《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

作者:(美)布兰登·文策尔

译者:刘畅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绘本是孩子了解这个世界、形成最初兴趣乃至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每一本优秀的绘本在为孩子讲述形形色色故事的同时,也会启发他们的想象力,给予他们看待世界的智慧,《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就是这样一个绘本。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一只猫满世界行走,被其他动物一一看到。

书中出现最多的一句就是:“对,他们都看到了这只猫。”金鱼、蝙蝠、狗、蛇、老鼠、蜜蜂等等,他们看到的是同一只猫,却又完全不同。其中的原因就是观察者视角的变化。老鼠看到的是强大而恐怖的猫,蜜蜂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点状图案,蛇用红外线感知到的猫是由光谱构成的……在充满奇幻色彩的森林中,一只猫开始认识世界,也被世界认识,这个基于“认识你自己”这一深刻主题的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到世界的繁复,又给予他们认识这繁复的智慧和勇气。而一个好的绘本也并不局限在给孩子阅读。《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中蕴含的想象力和智慧,对成人的触动同样很大。

历史

《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

作者:(加)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译者:李晓红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1914年6月28日,一个叫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改变了整个世界。在塞尔维亚国庆日,普林西普枪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确是一战开始的明显开端,但在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看来,艺术文化的变化导致的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与战争有着潜在关联。其著作《春之祭》就从文化史的角度讲述了一战,不再把艺术看作历史事件的附加物,而是通过审美想象和大量论据,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初艺术和一战的内在联系。

作者从芭蕾舞台剧《春之祭》切入,一直写到1945年希特勒死亡,通过对普通人的生活、文学作品及重大社会事件的分析,对20世纪初的欧洲做了深刻解读,记述了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及其对人类文明历程造成的巨大影响。书中所展现的当时人们生活中的焦虑与不安与现在的我们不无相似之处,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本书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份警醒。

艺术

《火星》

编著:(法)弗朗西斯·罗卡尔、

(美)阿尔弗雷德·麦克伊文、(法)沙维叶·巴莱尔

译者:青年天文教师连线

版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7年5月

人类从未停止对外星球的探索。这些探索让我们逐渐了解到一个星球的演变历程,对我们认识地球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类地行星,火星一直是被探索的重点对象,《火星》这本书就是最新探索结果的呈现。

本书的作者分别是行星地质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麦克伊文、天体物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卡尔和著名设计师沙维叶·巴莱尔,三人依据各自的专业,跨界合作,从科普和艺术两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火星的迷人之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搭载的HiRISE相机,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揭示了这颗星球的古老地貌,作者从中选取了最能显示火星地貌特征且极具艺术特点的200幅图像,每幅覆盖6000米宽的区域,让我们在领略火星神奇地貌的同时,享受摄影的艺术之美。科普和艺术的兼容,让这本书有着双重吸引力。对天文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获取知识的优质文本,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则可以欣赏动人心魄的摄影作品。

《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

作者:许金晶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独立电影”是个特别的存在。不被主流了解,无法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却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娄烨等人之后,有关中国独立电影人的消息越来越少,本就边缘的独立电影艺术越发鲜为人知。这本《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弥补了这一缺失。作者与近十年十四位优秀独立电影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谈,呈现了电影边缘人对社会的现实关照,也让我们得以了解独立电影的发展脉络。

这本访谈录没有过多谈及摄影、导演、表演等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侧重于对电影中表现的人文性、社会性与思想性的剖析和解读,探究中国独立电影的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思考。虽有一些优秀的独立电影人没有囊括在内,但作为一次对独立电影梳理的重要成果,这本书依旧可以成为进入独立电影世界的好途径。

文学

《动物园长的夫人》

作者:(美)黛安娜·阿克曼

译者:梁超群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类型书籍层出不穷,有的沉重,有的诙谐,讲述语调各不相同,但都能帮助我们回顾和解读这场灾难。《动物园长的夫人》讲述了二战时期发生在华沙动物园的故事。1939年,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迅速占领了波兰。华沙动物园沦为战时养猪场、毛皮兽养殖场和公共菜园。德国纳粹对人无情杀戮,却对珍稀动物的喜爱几近痴迷,正是利用这一点,园长雅安和夫人安托尼娜把三百多名犹太人藏在动物馆舍,使得他们免遭屠杀。

这个故事为我们了解二战期间犹太人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新奇且真实的视角。在那个人畜混杂的空间,犹太人为了生存昼伏夜出,和动物一同用餐,生存如此艰难,他们却能偶尔来上一场钢琴音乐会,调剂心灵。在极端环境下折射出来的人们对生存和美好的向往,对现在的我们无疑是一种激励。

诗歌

《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

作者:(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潘博

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乔治·巴塔耶生前的职业是图书馆司书,大部分时间不被人所知,去世后逐渐成为法国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他的著作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等。正如《巴塔耶文选》序言中对他的定位,巴塔耶是尼采的信徒,萨特潜在的对手,福柯致敬的先驱。由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大量的暴力和死亡让他“突然失去了信仰”,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也因此,欲望和死亡成为他一生探寻和追问的两大主题。苏珊·桑塔格更是称其为“爱欲与死亡的大师”。

和巴塔耶的小说一样,在这本诗集中,欲望(包括色情)和死亡同样比比皆是。巴塔耶用“撕碎诗歌的矫饰”的语言,通过对两大主题的探究,表达着自己对荒诞世界的独特且深刻的思考。

传记

《一生充和》

作者:王道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4月

张充和出身名门贵族,祖父曾任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父亲张武龄是苏州著名的教育家。她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自幼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养祖母对其悉心教导,不惜重金请名师教学,奠定了张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书法、诗词还是丹青,都别具一格,独有韵味。因父亲是个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张充和又迷上昆曲,即便后来移居美国,仍与昆曲晨昏相伴。爱好虽广,她却都能达到上乘境界。

2015年去世后,关于张充和的纪念文章渐渐多起来,《一生充和》更是详尽写出了她跌宕又雅致的一生。通过对逝者人生经历的阅读,我们得以窥见旧时大家子弟的斯文风流,张充和对人世淡定豁达的态度,对读者为人处世也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本期书情主持:张进(新京报记者);编辑:罗东,张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