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牛结节病预防多长时间:牛结节病防控与有效治疗

时间:2024-04-18 21:08:57/人气:457 ℃

2020年7月14日,陆续接到养殖户的电话说牛身上长了许多疙瘩并且具有传染性,部分牛出现发烧、厌食等情况,再通过微信图片(见下图)

发现这是疑似牛传染性皮肤结节病2019年8月10日,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疾病,望广大养牛的朋友们引起重视!

牛结节疹(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疙瘩皮肤病、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疙瘩皮肤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病牛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坚硬的结节或溃疡为主要特征。感染牛消瘦,奶产量下降,皮张鞣制后具有凹陷或孔洞而导致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

01

病 原

该病毒对外界物理及化学因素具较强抵抗力,在pH6.6~8.6之间可长期存活,在4℃甘油盐水或细胞培养液中可存活4~6个月,在干燥痂皮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80℃下保存病变皮肤结节或组织培养液中的病毒可存活10年。病毒对氯仿和乙醚和敏感,醛类消毒剂可杀灭该病毒。

02

流行病学

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各种品种的牛均易感。水牛、家兔、绵羊、山羊、长颈鹿和黑羚羊等也可能感染。患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牛的皮肤结节、肌肉、血液、内脏、唾液、鼻腔分泌物及精液中,病牛恢复后常带毒3周以上。可通过饮水、饲料或直接接触传播,主要通过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性传播,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常见于利于节肢动物繁殖的春、夏、秋季。

0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2~5周,实验感染为4~12天,通常为7天。

病牛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型并持续7天左右。初期表现为鼻炎、结膜炎,进而表现眼和鼻流出黏脓性分泌物,并可发展成角膜炎。泌乳牛产奶量降低。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20~30毫米或更大的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一般结节最先出现于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有时遍及全身,严重的病例在牙床和颊内面出现肉芽肿性病变。皮肤结节位于表皮和真皮,大小不等,可聚集成不规则的肿块,最后可能完全坏死,但硬固的皮肤病变可能持续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有时皮肤坏死可招引蝇虫叮咬最后开成硬痂,脱落后留下深洞;也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蝇蛆病。

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以肩前、腹股沟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结最为突出,胸下部、乳房、四肢和阴部常出现水肿。四肢部肿大明显,可达3~4倍。眼、鼻、口腔、直肠、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处黏膜也可形成结节并很快形成溃疡。重度感染牛康复缓慢,可形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泌乳牛可发生乳房炎,妊娠母牛可能流产,公牛病后4~6周内不育,若发生睾丸炎则可出现永久性不育。

04

发病机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尤以口、鼻、咽、气管、支气管、肺部、皱胃、包皮、阴道、子宫壁等的病变明显。

通常在结节附近还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皮下组织、黏膜下组织和结缔组织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液,呈红色或黄色。皮肤最初病变为水肿、表皮增生及上皮样细胞浸润,随后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真皮和皮下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形成栓塞,出现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淋巴管炎,血管周围细胞聚集成套状。在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皮腺细胞、浸润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可观察到圆形或卵圆形、嗜伊红染色的胞浆内包涵体。这些包涵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球状突起,周围有晕圈。

由于淋巴液的聚集和渗出,可引起皮炎、肌炎及淋巴炎,并通过感染淋巴结使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一肢或多肢及前腹壁肿胀,患畜跛行可能与四肢肿胀有关。

05

诊 断

根据临诊症状不难对本病作出初诊;但确诊还需实验室诊断。

06

防控方案

(1)预防方案:

国际上一般采用5-10倍剂量的羊痘疫苗免疫。

在疫苗免疫时,应考虑到处于潜伏期或是亚临床症状的牛,免疫后可能会激发临床症状,因此应注意观察,及时对症状明显的牛予以扑杀。

(2)控制方案:

氨苄西林 沙拉沙星 打一侧

炎热牧痛 另一侧

卡巴匹林钙100g 派多稳 100g 板青颗粒 300g 黄栀口服液 200mL, 共兑水100斤水自由饮用,主要控制死亡。

※ 在进口牛中一旦检出该病,全群牛退回或全群扑杀并销毁尸体。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