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极品矮脚鸡小时候:矮脚鸡逆袭记

时间:2024-07-14 19:56:35/人气:304 ℃

矮脚鸡的体型比正常鸡小20%-30%,甚至更小,且胫骨较短。

在鸡肉成为人们最常见肉食的当今社会,肉鸡育种的趋势倾向于培育生长更快、体型大、产肉多的品种,一些身材较小的鸡品种似乎没有了用武之地。不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娇小可爱的矮脚鸡不仅在宠物界谋得一席之地,在蛋鸡和肉鸡育种中也发挥着人们意想不到的作用。

迷你宠物鸡很受欢迎

矮脚鸡(Bantam Chicken)一词,来源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的万丹海港(Bantam),因此西方最早接触到的矮脚鸡就是来自万丹海港附近。矮脚鸡一般指体型比正常鸡小20%-30%,甚至更小,而且胫骨较短的一类家鸡。关于矮脚鸡的历史记载较少,人们繁育和饲养矮脚鸡主要为了斗鸡和观赏用,由于近百年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经常举办家禽“选美”比赛,人们在矮脚鸡育种上投入了大量的热情。

据成立于1914年的美国矮脚鸡协会(American Bantam Association)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各具特色的矮脚鸡品种57个,而且这些矮小鸡品种又演化出羽毛颜色和图案不同的品系多达四百多个。

其中变种数量最多的当属古英格兰斗鸡(Old English Game),也属于矮脚鸡。据称古英格兰斗鸡是由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带到英国的斗鸡繁衍而来,一直成为英国王室贵族最为喜爱的斗鸡品种。随着19世纪末大不列颠群岛相继立法禁止斗鸡活动,古英格兰斗鸡一度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不过育种爱好者又开发出这种古老斗鸡的新用途——观赏宠物。经过两百多年的杂交选育,古英格兰斗鸡目前已形成羽毛颜色图案各异的四十多个品系,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家鸡羽毛花色。

目前体型最小的矮脚鸡是来自马来西亚吉兰丹州的玲珑鸡,当地也叫塞拉玛(Serama),公鸡体重不到0.5千克,身高只有15-20厘米,而母鸡体重更轻,体型也更为娇小,是真正意义的迷你宠物鸡。除了体型娇小之外,玲珑鸡还有一些非常突出的特征,比如胸肌发达丰满,站立时胸肌与翅膀几乎与地面垂直,修长的尾羽上翘紧贴身体,站姿挺拔,走起路来给人一种雄壮而骄傲的气势,非常独特。相传玲珑鸡源自古代泰国国王赠送给当地苏丹的宠物鸡,不过更有可能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培育出来的宠物鸡品种,基因组分析显示玲珑鸡是由日本矮脚鸡和马来西亚当地矮脚鸡杂交选育而成,国王礼物的传说不过是为了增加玲珑鸡的神秘感和价值。由于受到很多西方宠物爱好者的喜欢,玲珑鸡相继被引入到英国、荷兰和美国等国家。这些国家还专门成立了本国的玲珑鸡协会,开展玲珑鸡的选育和展示,玲珑鸡种群得以在全球快速扩大。不过,在2003年亚洲暴发禽流感之际,马来西亚的玲珑鸡几乎遭受灭顶之灾,马来西亚政府下令捕杀了约5万只玲珑鸡。后来,随着禽流感逐渐被控制,玲珑鸡种群数量才慢慢得以恢复,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也只有2.5万只左右。

中国也有不少矮脚鸡种质资源,其中云龙矮脚鸡、大围山微型鸡和兴义矮脚鸡等珍稀品种相继被确定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兴义矮脚鸡主产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成年公鸡2.3千克,母鸡1.5千克。云龙矮脚鸡原产于云南省云龙县,成年公鸡均重2千克,母鸡均重1.7千克。原产于云南省屏边县的大围山微型鸡是这些矮脚鸡中体型最小的,成年公鸡平均不到0.9千克,母鸡平均不到0.7千克,更接近于马来西亚的玲珑鸡。不过全基因组分析显示,大围山微型鸡和玲珑鸡的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遗传差异,表明这两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远,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遗传历史。

京星黄鸡103,慢速优质黄羽肉鸡,父母代母系为自主培育的矮小型黄鸡D2系,商品代鸡以“宫廷黄鸡“闻名。

破解矮脚鸡的遗传密码

很早之前,人们对此充满疑问:家鸡体型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为什么矮脚鸡的体型会变小?由于生物体的大多数遗传性状都由基因决定,科学家自然要从基因层面寻找家鸡体型差异的答案。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相继观察到一些家鸡的正常品种出现体型明显变小的个体,这些小型个体大多表现出一些“侏儒症”病态特征,而且呈现一定的遗传规律,这引起遗传学家的兴趣。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些“矮脚鸡”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另一些则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所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点陌生,我们稍微解释一下。生物性状的遗传主要靠基因的传递,动物基因就像珍珠串上的珍珠一样分布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尺寸是纳米级别的,非常微小,科学家必须先用特殊的染料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染上颜色,再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染色体长啥样。对染色体的形态进行认真比对,则会发现染色体在大小、形态、染色的条带等方面大多存在差异,这也是对染色体进行分类和排序的主要依据。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染色体都是成双成对的,即在同一个细胞核内,每条染色体大多都能找到跟它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另一条染色体,这样互为“镜像”的每一对染色体,被科学家称为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则来自母亲。不过,在雄性哺乳动物和雌性鸟类动物的细胞中,总会有两条染色体显得有点孤单,难以找到自己的“伙伴”,这两条染色体正是决定动物性别的性染色体,而其他染色体则是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一般是一对,常染色体的数量则随着物种不同而不同,比如人的常染色体为22对,鸡的常染色体有38对。每对同源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版本基本相同,但是又有细微的差别,这样才会出现“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现象。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个位置上,两个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更爱“显摆”,更爱“表现”,我们称之为显性等位基因,另一个则为隐性等位基因。只要有显性等位基因在,不管对应的等位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都会表现出显性等位基因决定的性状。只有当隐性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即隐性等位基因纯合,才能表现出隐性性状。

1929年,有人在罗德岛红鸡中观察到一些个体出现“矮脚”鸡特征,如腿骨变短,生长迟缓,体型变小,而且还表现出舌头变短而肿胀、头骨大而宽等症状,还有一部分鸡无法发育到性成熟,甚至有一些鸡胚在发育早期即死亡,类似甲状腺功能障碍。后来科学家发现,原来这些“矮脚”鸡其实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甲状腺性侏儒症基因有关。由于甲状腺性侏儒症基因相对于正常等位基因来说,属于隐性等位基因,当该基因纯合时,一部分鸡表现出矮脚病症,另一部分则会在胚胎期或生长早期出现死亡,呈现半致死现象。

与此相反,还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控制矮脚性状的基因相对于正常基因是显性的,但当显性矮脚基因纯合时,个体会死亡,当只有矮脚基因与正常基因杂合时,个体表现出矮脚性状,当正常基因纯合时,个体表现出高脚性状,中国贵州兴义矮脚鸡正是遵循这种遗传模式。不管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显性遗传,相关基因都属于致病基因,一般会引起某些病症,而且也会导致鸡在胚胎期或生长早期死亡,因此携带这些致病基因的矮脚鸡其实是遗传病“患者”。由于这些遗传疾病大多能在人类身上找到对应的遗传病,这些矮脚鸡也常常作为模式动物被用于人类“侏儒症”遗传疾病机理研究。在现代家鸡的育种中,要尽量将这些致病基因去除。不过还有一种导致鸡体型变小的矮小基因则被育种学家另眼相看,它就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矮小基因。

20世纪50年代末,加拿大家禽遗传学家弗雷德里克·布鲁斯·赫特(Frederick Bruce Hutt)偶尔在一个正常大小的鸡群中获得了三只体型矮小的矮脚鸡,成年体重要比正常鸡减少30%-40%,胫骨则比正常鸡短20%左右。更令赫特感兴趣的是,通过杂交试验,他发现这些矮脚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当用纯系的矮脚鸡作为父本与正常体型的母鸡进行杂交时,后代公鸡全部为正常体型,母鸡则全部为矮小体型,而当纯系的矮脚公鸡和纯系矮脚母鸡杂交时,后代公鸡和母鸡全部为矮小型。

与人类性染色体模式正好相反,母鸡的性染色体由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来自父亲的性染色体一般用Z表示,来自母亲的一般用W表示,W染色体是决定家禽性别的性染色体,而公鸡的性染色体则是由两条同源染色体组成,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性染色体都是Z。因此,赫特推测矮脚性状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矮小基因(dw)决定的,该基因属于性连锁隐性等位基因。

20世纪9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性连锁隐性矮小基因最有可能是突变型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生长激素受体在动物生长发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长激素被分泌出来后,首先要找到各个组织和细胞上的生长激素受体,通过与生长激素受体相互作用,才能发挥正常功能。由于矮小鸡的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发生大片段缺失突变和单位点突变,导致生长激素受体缺乏或功能不正常,因此生长激素无法正常发挥功能,进而引起小鸡生长受阻,在正常群体出现体型矮小的个体。

矮小基因用处大

由于矮小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只有在矮小基因纯合的公鸡或携带矮小基因的母鸡中才会表现出矮小性状,携带矮小基因的杂合公鸡体重则与正常体型的鸡接近或略低,携带矮小基因的母鸡所产鸡蛋数量和大小也接近正常体型的母鸡。这样,矮小鸡最大的优势就是饲料消耗少,要知道饲料成本占养鸡总成本的70%左右,如果饲料消耗减少,则可显著提高养鸡效益,因此育种学家意识到性连锁矮小基因在家鸡育种中大有用武之地。

20世纪60年代初,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将矮小基因用于蛋鸡育种,培育出的矮小型白来航蛋鸡表现出更高的饲料报酬,但是这些蛋鸡性成熟却推迟了,而且蛋重和产蛋率并不理想。之后经过不断的选育,矮小性状成为一些蛋鸡品种优先选择的性状,选育的蛋鸡品种比普通莱航鸡轻25%-30%,解剖后发现这些蛋鸡的胫骨比普通蛋鸡短20%左右,因此表现出“矮脚”性状。从20世纪60代末开始,欧美国家的家禽育种企业已经开始相继推出矮小鸡品种,性连锁矮小基因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家鸡育种,如欧洲有约20%的肉用鸡母本为矮小型鸡,而在法国这一比例达到80%以上,中国育种学家也相继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矮小型蛋鸡和肉鸡品种。

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从美国引进的矮小型蛋鸡品种与农大培育的蛋鸡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矮小型蛋鸡纯系,然后用矮小型公鸡与一种能通过羽毛生长快慢分辨雌雄的正常体型母鸡进行杂交,选育出矮小型褐壳蛋鸡和粉壳蛋配套系——农大3号。这样,根据特定羽毛生长速度可以进行快速鉴别雌雄,其中快羽类型的雏鸡都是母鸡,而所有慢羽雏鸡都是公鸡。公鸡为矮小基因杂合子,体型正常,可以作为普通肉鸡育肥。农大3号的商品代产蛋母鸡则携带有矮小基因,表现出体型小的特点,饲料消耗可减少20%,饲料转化率提高15%,饲养成本则可减少10%以上,综合效益反而得以显著提升。2004年,农大3号矮小蛋鸡配套系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深入研究发现,矮小蛋鸡的消化系统比普通鸡更发达,如矮小鸡的腺胃乳头数多出30%以上,而且矮小鸡体型小,本身维持代谢消耗少,性格温顺,活动量少,可节省能量消耗,表现出饲料消耗少、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

性连锁矮小基因在肉鸡育种中同样表现不俗,目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肉鸡品种中就有1/3以上应用了矮小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是最早开展矮小肉鸡育种的科研单位。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从国外引进自布罗父母代矮小型母鸡,培育出D型矮洛克鸡品系,1998年通过农业部鉴定。矮小型品系在黄羽肉鸡配套制种中作为第一父系使用,父母代母鸡为矮小型,与正常体型母鸡相比,产蛋期节约饲料消耗10%-15%,提高产蛋数15%-30%,综合效益显著。当矮小型父母代母鸡与正常体型肉鸡杂交后,其后代作为商品代肉鸡表现为正常体型,因此不影响商品代肉鸡的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目前,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已相继培育出京星黄鸡100、103配套系和金陵黄鸡配套系等矮小型黄羽肉鸡配套系,这些配套系均表现出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抗病力强等优点,并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

矮小鸡看上去体型小,产肉少,有一些还会出现病态症状,但是它们身上可能含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基因,这也是保护矮小鸡种质资源的重要目的。经过现代分子遗传学的鉴定,矮小基因遗传机制研究得越来越清晰,这些基因也在宠物鸡培育、现代家鸡育种,甚至人类疾病机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杰 汤波 刘冉冉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