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狗狗>

狗十三人生建议 狗十三:从三个人物角度解读爱的方式

时间:2024-03-09 22:22:39/人气:467 ℃

豆瓣8.2分的《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题材的影片,被雪藏五年后,才在各大电影院上映。没想到,上映后好评如潮,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和第21届北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狗十三》导演曹保平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试图多角度、多视角呈现中国家庭的真实模样,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向:当我们长成大人期待的乖模样时,我们还是真实的自己吗?我们稀里糊涂地走过了和孩子相处的年代,而那些年代是多么需要我们精心面对。”

李玩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父亲为她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爷爷奶奶很疼爱她,继母对她既客气又讨好。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李玩,同时也在不停地塑造她。

这个故事里没有所谓的坏人,是许许多多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复杂的情感纠葛很难去评定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苦衷,无奈与坚持。

本文我将从主人公的父亲、爷爷、继母这三个主要人物对李玩爱的方式的角度出发,解读李玩成长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以及探讨《狗十三》关于家庭教育带给我的几点思考。

01、父亲:对孩子教育偏颇,依仗“父辈的权威”对李玩施压,表现为一种“捆绑式的关爱”,让李玩不得不屈服与妥协

李玩父亲的角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承受着家庭和事业带来的多重压力。这一角色设定既立体又真实,符合当前正面临着中年危机的男性角色特征,在工作中要面子,重规矩,左右逢源,在家庭里行事专断。

①在父权笼罩下,李玩成长与蜕变,她的成长之路充斥着叛逆和无可奈何的妥协。

电影中提到过两次天文展览,第一次是父亲出于负疚感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览,却因记错时间而未能成行。即便如此,他还是带着李玩去看了正在滑冰的弟弟。在父亲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李玩只能屈服于父权之下。

第二次天文展览是作为李玩成绩优秀的奖励,却因父亲的酒局而错过时间。在酒局上李父为讨好领导让李玩敬酒,不准李玩提前离席去看天文展览,李玩最终选择提前离席。李玩与父亲是骨肉至亲,又是“矛盾对立”的两个主体。父亲依仗父辈的权威不断地向李玩施压,将李玩尖锐的棱角一点点磨平。

②父亲的思想意识渗透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女儿和儿子的差别待遇,表现出子女教育中的偏颇。

对犯错伤害到奶奶的昭昭不予以惩罚。却不考虑女儿的心情,带其同继母和弟弟一同外出;强迫李玩参加英语口语比赛;还有为了自己的事业需要,带着女儿上酒场等,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和女儿的教育态度有所差别。

其实李玩的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他从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心理,而仅仅以结果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他给钱、送狗等为平衡女儿的心理落差的等行为中,也体现了父亲功利、现实、独断的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玩性格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与其父亲的教育方式分不开的。父亲对李玩的影响,使她过早地走向成熟。尽管这种“捆绑式关爱”让孩子早早地明白人情世故,但也很容易使子女走向极端,压抑自我个性的发展。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国式父亲像电影中的李玩父亲一样,在处理孩子叛逆行为的过程中,不会考虑到那么孩子的心理过程,对小孩有点越轨行为就要训斥,子女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做事,他们就“以我为你好”的言辞来捆绑子女的心理。

02、以爷爷为代表的老一辈:不仅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还与孙女有着隔代沟通障碍,不懂得合理的教育方式

李玩生活在离异家庭,其感情基础从源头上是缺失的。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她的性情安静,性格也有些偏颇。

①爷爷虽然也很疼爱李玩,但显然有重男轻女的古板思想

电影中爷爷对待李玩和李昭两人的名字可看出,他是重男轻女的。弟弟李昭的出生,爷爷说李玩那时名字是随便起的,这是个男娃得好好起名字,于是引经据典地起名为“李昭”。

爷爷看似用宠爱来弥补孙女的孤独与悲戚,但其实这是老人由于愧疚而对李玩进行的情感补偿。

②因代际差异,爷爷奶奶并不理解李玩,也不懂得如何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

李玩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因此爷爷奶奶在生活上更贴近李玩。

当爷爷因为自己的大意而导致爱因斯坦走失后,心怀愧疚,善意地规劝李玩,到后来失去耐心怒骂、训斥李玩。爷爷代表着秩序,想让李玩适应秩序。在李玩成长过程中他想发声,但他的发声却总伴随着李玩的无动于衷,甚至导致了身体上的损伤。比如,李玩寻狗时,他被李玩推倒在地,李玩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了,以至于爷爷说自己在李玩心中还不如一只狗。

奶奶的发声更是虚弱,尽管很多时候,她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近似于母亲般的爱。但这种爱是也是外在的,她不能回应李玩在成长过程中精神上的诉求。

爷爷奶奶承担更多的是李玩身体上的成长,对其精神上的成长一直处于哑然的状态。可以说,两位老人在李玩的成长道路上是无力的,他们担不了引导者的大任,更不能够替代父母在子女青春期教育中的责任。

03、继母:小心讨好李玩,在李玩寻狗风波中,立下大功,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化李玩的形象

影片的开头是李玩继母生产时的场景,弟弟的出生是继母家庭地位的转折点,她从一个外姓人变成了李家长孙的母亲,真正的李家人。

李昭的出生对重男轻女的李家来说,意味着家庭中心的转移。李玩不再是被无条件溺爱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性别和年龄优势的弟弟,继母的地位也随之改变。

继母给李玩买滑冰鞋,以减轻李玩因爱因斯坦走失可能发生的怒火。既而,在闹得全家鸡犬不宁的寻狗风波中,继母提出用假爱因斯坦的主意,并据此教育李玩不认假爱因斯坦就是“不懂事”。

继母绵里藏针的说教,软硬兼施,使李玩不得不咽下这种委屈。她阻断了这场抗争,为家人“分忧解难”,立了大功。

在我看来,继母与李玩的关系不冷不淡,但她仍小心翼翼地讨好李玩,其实是为了讨好丈夫和公婆。继母的女性形象不同于李玩的叛逆,她是父权文化下理想的存在,也是社会化的李玩。

基于《狗十三》家庭中不同人物表现出不同爱的方式对李玩成长的影响,我谈谈对于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李玩虽然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但家里的每个人对李玩都是有爱的。只是出于不同的身份和目的,每个人爱的方式不同,对李玩的成长也有着不同层面的影响。

下面,我将结合电影《狗十三》家庭中不同的人物对李玩付出爱的不同方式,及给她成长带来的影响,谈谈我对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①隔代养育的弊端:老人无原则的溺爱,没有真正懂得小孩的内心

电影中爷爷奶奶对李玩无条件地溺爱,却没有真正理解孙女的内心。爱因斯坦丢失后,爷爷哄着李玩。当李玩表现得“蛮不讲理”时,他就失去了耐心,对李玩进行怒骂和训斥。

这正是隔代养育,甚至是传统教育的弊端:哄孩子时毫无原则,不分对错;骂孩子时蛮不讲理,不问曲直,而这一切都在以爱的名义进行着。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只会让孩子感觉更加的孤单。

②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平等的交流与尊重。

李玩寻狗差点让奶奶意外走失,最终迎来一场父亲的骂战。两代人的隔阂,结果是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尽管事后父亲为自己的暴躁和鲁莽道歉,但却从未俯下身来与孩子平等对话,从未耐心倾听女儿内心的想法。

在电影中,他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自己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女儿。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和女儿只是熟悉的陌生人。电影最后虽然父女关系达成妥协,但他们的心从未靠近。

现实很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也缺乏平等的交流与尊重。很多父母常用“我是为你好”为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乃至专业、工作,甚至择偶、生子。

而这部电影正是从孩子的立场上引导父母反思。我认为,父母虽然给孩子提供了富足的物质条件,但不能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自由意志,“帮助”他们决定一切事情。当父母埋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需要想想自己有没有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没有将心比心地体会过孩子的感受。

结语:

看完《狗十三》,不禁陷入了沉思中,几乎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为人儿女,还是为人父母。成长是残酷的,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给下一代多一分理解与包容,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少一分孤单与无助。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