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猫咪>

老虎为什么从来不向大熊猫下手?老虎的生态位比大熊猫要高

时间:2024-07-29 11:57:37/人气:399 ℃

在自然界中,所有同一区域的生物组成了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的高低决定了生态位的高低,而自然环境中,沿着食物链,营养和能量是向上传递的,而且根据能量金字塔,食物链每向上传递一个营养级能量就会损失约90%,所以生态位越高的动物,往往数量就越少

在野生环境下,大熊猫与老虎同属食肉目,它们都是食肉动物,但是,在数量上,它们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为1864头,它的保护级别也由濒危调整为易危,而截止到2022年7月,野生老虎的数量在3726-5578头之间,平均约4652头。也就是说野生老虎的数量是野生大熊猫的2.5倍左右

但事实上,大熊猫的生态位还不如老虎高,为何数量还比老虎要少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大熊猫与老虎的生态位差异

在开始我们说过,食物链是有营养级的,食物链的位置越高,其数量受能量传递的影响会减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生境中,数量最多的永远都是食草动物,只有足量的食草动物,才能支撑少量的食肉动物生存,因此,生态位越高的动物,往往数量就越少。

大熊猫和老虎的数量差异就与它们的生态位高低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老虎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在它们的生境中,除了在极少数情况下,棕熊能够一定程度地威胁到它们的安全外,它们是没有对手的,无论是凶猛强悍的野猪、体型庞大的野牛还是其他有蹄类动物,都是它们的猎物。

猎物的选择多,往往对食肉动物是有利的,因为它们不仅仅能捕杀中小型的猎物,连大型猎物也不在话下,这使得它们就有相对充足的能量去繁殖,去哺育后代,最终使得数量上会出现一定的优势。

而大熊猫虽然是食肉目下的动物,但是它们的食性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早在距今约8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体型仅跟现在的狐狸差不多(要胖一些),但此时它们是食肉动物,主要以小型的动物为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演化的路上,始熊猫可能是为了减少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冲突,因为在始熊猫出现和演化的过程中,猫科的剑齿虎类是非常繁盛的,如果依然食肉,就意味着要跟这些强者去对抗。

渐渐地大熊猫的祖先开始吃植物性食物,随着逐渐的适应,始熊猫的体型开始变大,来到了小种大熊猫的阶段,之后,小种大熊猫开始向高海拔的山上迁徙,并且将植物性食物的偏向定在了竹子上,在经历了巴氏大熊猫后最终演化成了如今的现代大熊猫。

在吃竹子的路上,大熊猫越走越远,而且为了让自己不再馋肉,大熊猫的一个食肉动物共有的且活跃的基因T1R1失活了,这个基因的失活让大熊猫已经品尝不出肉的鲜美了,这使得竹子在大熊猫的食谱中占比甚至达到了99%。

不过,从牙齿和消化道结构来看,大熊猫依然与其他食肉的熊科动物没有太大差异,而且肉作为一种高热量的食物,大熊猫也是来者不拒的,尽管已经吃着不香了。

食性的改变,让大熊猫的生态位降低了,单纯的从食性上看,它们都有些像食草动物了,按理说,大熊猫的数量应该比老虎多才对,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下面我们来详细地说一下。

大熊猫的数量为何比老虎少?

野生动物的数量往往受人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在这方面老虎与大熊猫基本是一致的。首先,根据《尚书》的记载,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古人就会猎杀大熊猫将其皮毛献给当时的统治者了,之后在历朝历代,大熊猫要么被皇族圈养,要么被当成皮毛的来源,都遭到过人为的捕杀,尤其是到了近代,大熊猫成为了许多外国人觊觎的目标,欧洲许多国家以及美国等从19世纪60年代,陆续的进入我国捕杀大熊猫,使得大熊猫的数量逐渐的减少。

而老虎也是如此,在古代,老虎被称为“大虫”,一旦有人打死老虎,就是英雄一般的存在,到了近代,随着人虎冲突的加剧,老虎更是遭到了大面积的捕杀,这使得堂堂的“森林之王”竟然沦为了濒危的保护动物,所以,在受人类的负面影响这方面,老虎和大熊猫几乎是如出一辙的,真正造成它们数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狭食性、分布以及繁殖力

首先是狭食性。我们先抛开生态位的因素不谈,单纯地谈一下食性,一种动物如果食物的选择足够的多,那么它是最有可能区域性的优势种的,举两个例子,野猪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一些食草动物,斑鬣狗是机会主义者,它们不仅仅能自己捕猎,还会抢夺猎物,遇到腐肉也不放过,所以它们的数量比“非洲一哥”狮子都要多。

而老虎虽然是纯正的食肉动物,但是它几乎是可以捕猎生境中所有的中大型动物,甚至包括了熊,这使得老虎的食物是相对充足的。

大熊猫虽然可以吃植物性食物也可以吃肉,但是圆滚滚的它们捕猎能力已经很差了,而且植物性食物还只有竹子,这就是狭食性。首先,竹子是一种粗纤维、低热量的食物,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世界上真正以竹子为食的哺乳动物其实很少,尤其是大型动物。

其次,竹子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一旦开花就会死亡,而且一个区域内的竹子往往同时开花,比如上世纪的80年代,四川山林中成片的箭竹同时开花死亡,直接导致了200头大熊猫因饥饿而死。

因此,狭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熊猫的数量,而老虎的多种猎物选择性一定程度的让它们很少因为食物短缺而死,这是二者数量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分布。老虎的数量比大熊猫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布导致的,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动物,而且它们仅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个省的部分地区,早已经习惯了以竹子为生的它们几乎断绝了自己的迁徙之路,毕竟想要迁徙,迁徙的路上必然要有食物支撑,不然就得饿死。

而老虎就不同,它同样起源于我国,但是它们从原本的中南部地区开始向四周迁徙,最终形成了多达9个不同的亚种,而且栖息地也从我国扩散到了东南亚、印度、西伯利亚等地,老虎的开枝散叶让它们的家族逐渐的壮大,每一个亚种在它们的生境中都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这样它们的数量就逐渐的增加了。

老虎的分布图

最后就是繁殖力了。物种的繁殖力越强,数量就越多,这一点可以参考老鼠和野猪,而大熊猫和老虎的繁殖力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首先,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时间仅持续2-3天,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只要大熊猫没有成功交配,就得再等一年,而老虎虽然也有固定的发情期,但是它们的发情期通常在3个月左右,比如东北虎的发情期从每年的11月会持续到次年的2月份左右,这使得老虎成功繁殖的几率要比大熊猫大很多。

其次,大熊猫的妊娠期通常在83-200天之间,而老虎的妊娠期通常在90-112天,平均要比大熊猫的妊娠期更短,更短的妊娠期就意味着更快的繁殖效率。

第三,大熊猫一胎通常只有一只幼崽,而且即便有两只幼崽,大熊猫低热量的饮食也只能养活一只,而老虎一胎平均能生下3只幼崽,虽然老虎幼崽的成活率也只有一半左右,但是后代的成活数量明显的要比大熊猫多了。

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

总结

虽然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生,但它本质上还是食肉动物,生态位比老虎要低,但低不了太多,再加上它们的狭食性、分布局限性、繁殖力都弱于老虎,所以反而在数量上要比老虎少很多。

而且在同样的保育下,老虎的野生种群恢复也比大熊猫要更快一些,毕竟它们的分布广,基数大,繁殖能力也有优势,所以尽管大熊猫降级成为了易危物种,它的生存现状依然不太乐观。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