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这种怪,表现在课文违拗常识,违拗世态规律,违拗人的认知定见。
当然,它是童话,有它的自由腾飞的空间,比如,童话里的动物可以开口讲话,可以有心理活动,可以有超现实的现象发生,但童话里也有底线,就是不能无所约束地信马由缰,违背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在童话的背后,有着人类的铁定与严酷的价值观念与生存哲学支撑,如果这个基座给摧毁了,那么童话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从而变成一种痴人说梦,一种怪诞呓语。
我们先来看一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看看怪在什么地方: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外面的树被砍光了,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
小蜘蛛飞快地爬进屋子,在屋檐上织了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偶尔有虫子撞到网上,小蜘蛛马上爬过去把虫子吃掉。
“小蜘蛛,你吃饱了吗?”老屋问。
“没有,没有!”小蜘蛛一边忙着补网,一边回答,“老屋老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老屋想,这倒很有意思。于是它就开始听小蜘蛛讲故事。
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有讲完,因此,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
在这个童话里,有一个核心的童话基础,就是一座行将倒塌的老屋,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倒塌的命运。在这篇童话的语境中,只要这座老屋想不倒,就会在现实中做到。
这样的童话的立论基础,我们都知道,完全是违背生活常识与物质规律的。
在这个童话里,完全宣扬的是一种“意志至上”的“唯心主义”理念,而且达到了如此蛮不讲理、嚣张狂妄的地步。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的用意,是想歌颂一座老屋的善良情怀,整篇童话说明的是,只要有一个善良的情怀,就可以心想事成,战无不胜。
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老屋再有怎么样的良善的愿望,都无法改变他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衰老与倒退。因为老态龙钟、走向倒塌是一种现实世界主导物质走向的熵变的必然流程,与老屋本身的愿望没有关系。
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老屋的意识与意志,不可能去决定他自己的生命的存在长短。
当然,有朋友会说,这不过是一篇童话而已,童话里的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你与童话讲述现实的真实,那不是如同堂吉诃德迎战风车那般在蓄意挑衅么?
这就涉及到童话的生成机制问题。
童话的表象是虚拟的,幻化现实的,但它的骨子里的理念,却是现实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以物质世界为基础的,必须忠实于人类的基本价值执守。
这里可以用得着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著《自卑与超越》中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念,那就是梦境的表象是虚幻的,光怪陆离的,但是支撑这些表象的心理动机,却是恒定的,不变的,且是真实的。
比如,你梦见了你讨厌的人,在梦中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圣人,从梦的表象上看,违背生活中的实在,但你在梦中对这个人的心理定性,却一如现实中的实际感知。
童话也完全符合这个规律。
你可以天马行空地设置出童话里的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但你的基本价值体系与认知基座不能违背人类的基本规律。
我们看一看成功的童话作品,虽然它里面可以有奇幻的表象,但揭示的却是现实中的规律。
比如《小马过河》这个童话,它写到了一个远离人类世界干预的童话境界,里面的动物都会说话,有心理活动,但是,它阐述的理念,却是人类的现实规律。童话中写到小松鼠过河时,因为个子太小,被水淹死了,这就是现实的规律。
如果按照“唯心主义”如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里那般的设置,就应该写成,松鼠的伙伴们,不想小松鼠被淹死,就一往情深地设想“想谁不死,谁就不死”的意志至上的信条,把淹死的小松鼠写成复活了。
再看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童话写得非常凄美,小女孩在梦境中,实现了她的愿望,但并不能改变她被冻死的现实主义的残酷定律。这才是支撑着这篇童话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如果按照《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写法,那么,标题应该改名为《永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的梦想轻易地实现了,她在现实中,也成为公主,享受着幸福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童话,首先失去基本的可信度,更没有什么感染力。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样的违背现实规律的童话,会给孩子带来极其不良的诱导,那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达到什么,而不去正视现实的唯物的现实制约性。
这样的童话,连我们阅读起来都觉得挺尴尬的,更何况要向孩子们逐字逐句地讲解它的微言大义。
因此,《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样的课文能够屹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总也不倒,值得我们深究与反思。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