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狗狗>

孟尝君鸡鸣狗盗算口技吗?孟尝君养士,都是些鸡鸣狗盗

时间:2024-08-10 05:17:07/人气:305 ℃

“鸡鸣狗盗”一词,出自《史记》,原意指学鸡鸣叫来骗人以脱险、装成狗的样子来盗窃,本意指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本领或技能,并无褒贬之意,后来渐渐成了贬义词,用以比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一些低贱卑下、旁门左道、投机取巧的技能,用以偷偷摸摸行为的人。

而“鸡鸣狗盗”典故的主人公,正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大秦帝国之崛起》霍青饰演的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战国时期齐国人,承袭其父田婴的爵位,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人称薛公,号孟尝君。

一、“鸡鸣狗盗”典故的来由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类人才,门下食客达几千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派人到齐国招揽孟尝君。孟尝君在门下宾客的劝说下放弃。

齐愍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再次派人把孟尝君接到了秦国,并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秦国官僚中有人在秦昭王面前挑拨离间,秦昭王对孟尝君起疑心,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

(《大秦帝国之崛起》张博饰演的秦昭襄王)

情势危急,孟尝君派人去见秦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希望得到孟尝君的那件价值千金的白色狐皮裘。可孟尝君到了秦国后,就将皮裘献给了秦昭王,再无第二件了。孟尝君正发愁之际,随行的一位门客说,他没有别的本事,但会披狗皮盗东西,于是当夜装扮成狗的模样钻入秦王仓库,盗出那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的宠妾。宠妾向秦昭王说情,秦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立刻乘车逃离,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秦昭王后悔放了孟尝君,立即派人追赶他。当时函谷关规定,鸡叫时才能开启城门。孟尝君万分着急,门客中有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跟着一齐叫了起来,函谷城门大开,孟尝君等人得以逃离秦国。秦国追兵赶到时,孟尝君已出关,无奈只好撤回。这就是所谓的“鸡鸣狗盗”的故事。

(函谷关)

《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後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後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於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在孟尝君一开始收留这二位“鸡鸣狗盗”之人时,门下宾客皆羞于与二人为伍,认为他们是卑下之人,没有什么才华和技能,可等到这次二人帮助孟尝君逃离秦国一难后,立下功劳,被升为上等宾客,门客们也都佩服。说明在当时,鸡鸣狗盗的伎俩虽被人轻视,但只要发挥出作用,也受人尊重。

二、“鸡鸣狗盗”故事后世的演绎

后来,“鸡鸣狗盗”的故事不断演绎丰富,细节更加具体生动,到了明清时期,故事里的人物也开始有名有姓:在秦昭王面前说孟尝君坏话的是秦国原宰相樗里疾,秦昭王的宠妾是燕姬,孟尝君派去向燕姬求情的人是秦国的泾阳君,会狗盗的门客名叫拓夔,会学鸡鸣的门客名叫梁卓。

而且,据说,拓夔、梁卓二人的技艺,是从一古墓中得到一卷竹简,按照上面的方法勤加练习而成。

因营救孟尝君有功,即使拓夔、梁卓二人使用的是一些旁门左道之术,但孟尝君平等对待,并将二人升为上等门客。

“鸡鸣狗盗”成为一时美谈,不少穷苦青年前来向拓夔、梁卓二人拜师学艺。有人说,社会上以“口技”、“盗窃”谋生的人,他们的祖师爷应该就是拓夔、梁卓。当然,这是演绎的故事,不必较真,孟尝君的这两位门客的真实姓名,不得而知。

(函谷关鸡鸣台。图源网络)

“鸡鸣狗盗”的故事,在明末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里,便演绎得生动具体。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描写道:

孟尝君同宾客千余人,车骑百余乘,西入咸阳,谒见秦王。秦王降阶迎之,握手为欢,道平生相慕之意。

孟尝君有白狐裘,毛深二寸,其白如雪,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以此为私礼,献于秦王。秦王服此裘入宫,夸于所幸燕姬,燕姬曰:“此裘亦常有,何以足贵?”秦王曰:“狐非数千岁色不白,今之白裘,皆取狐腋下一片,补缀而成;此乃纯白之皮,所以贵重,真无价之珍也。齐乃山东大国,故有此珍服耳。”时天气尚暖,秦王解裘付主藏吏,吩咐珍藏,以俟进御。

择日将立孟尝君为丞相,樗里疾忌孟尝君见用,恐夺其相权,乃使其客公孙奭说秦王曰:“田文,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夫以孟尝君之贤,其筹事无不中,又加以宾客之众,而借秦权以阴为齐谋,秦其危矣。”秦王以其言问于樗里疾,疾对曰:“奭言是也!”

秦王曰:“然则遣之乎?”

疾对曰:“孟尝君居秦月余,其宾客千人,尽已得秦钜细之事,若遣之归齐,终为秦害,不如杀之。”秦王惑其言,命幽孟尝君于馆舍。

泾阳君在齐时,孟尝君待之甚厚,日具饮食,临行,复馈以宝器数事,泾阳君甚德之。

至是,闻秦王之谋,私见孟尝君言其事,孟尝君惧而问计,泾阳君曰:“王计尚未决也,宫中有燕姬者,最得王心,所言必从,君携有重器,吾为君进于燕姬,求其一言,放君还国,则祸可免矣。”孟尝君以白璧二双,托泾阳君献于燕姬求解。

燕姬曰:“妾甚爱白狐裘,闻山东大国有之,若有此裘,妾不惜一言,不愿得璧也!”

泾阳君回报孟尝君,孟尝君曰:“只有一裘,已献秦王,何可复得?”遍问宾客:“有能复得白狐裘者否?”众皆束手莫对,最下坐有一客,自言:“臣能得之。”

孟尝君曰:“子有何计得裘?”客曰:“臣能为狗盗。”孟尝君笑而遣之,客是夜装束如狗,从窦中潜入秦宫库藏,为狗吠声,主藏吏以为守狗,不疑。客伺吏睡熟,取身边所藏钥匙,逗开藏柜,果得白狐裘,遂盗之以出,献于孟尝君。孟尝君使泾阳君转献燕姬,燕姬大悦。

值与王夜饮方欢,遂进言曰:“妾闻齐有孟尝君,天下之大贤也。孟尝君方为齐相,不欲来秦,秦请而致之,不用则已矣,乃欲加诛?夫请人国之相,而无故诛之,又有戮贤之名,妾恐天下贤士,将裹足而避秦。”

秦王曰:“善。”明日御殿,即命具车马,给驿券,放孟尝君还齐。孟尝君曰:“吾侥幸燕姬之一言,得脱虎口,万一秦王中悔,吾命休矣。”客有善为伪券者,为孟尝君易券中名姓,星驰而去。

至函谷关,夜方半,关门下钥已久,孟尝君虑追者或至,急欲出关,关开闭俱有常期,人定即闭,鸡鸣始开,孟尝君与宾客咸拥聚关内,心甚惶迫,忽闻鸡鸣声自客队中出,孟尝君怪而视之,乃下客一人,能效鸡声音,于是群鸡尽鸣,关吏以为天且晓,即起验券开关,孟尝君之众,复星驰而去。谓二客曰:“吾之得脱虎口,乃狗盗鸡鸣之力也。”

孟尝君这两位所谓的“鸡鸣狗盗”之徒,在帮助孟尝君脱险、逃离秦国一事上,立下最大功劳,因而孟尝君把他俩升为上等门客。“前番鸡鸣狗盗及伪券有功之人,皆列于代舍”(《东周列国志》)。所谓“代舍”,指的是上等门客居住的馆舍。

三、“鸡鸣狗盗”渐渐受到非议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没机会被诸侯君主赏识,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投靠到当时的大家族门下,成为这些大家族的门客,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当时的风气较为开放自由,大家族们也喜欢招揽各类人才,有养士的风尚,战国四公子皆广收门客。张仪、苏秦、吕不韦、李斯等人,皆是从做门客或客卿起家,逐步扩大名声,最后进入朝堂高层的。

当时的齐国,人口众多,经贸繁荣,社会殷实,各类人才汇聚于临淄城,生活得自由而快活,“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战国策》)。

而孟尝君作为齐国的大家族,对人才的态度非常开放,可谓来者不拒,即使没什么才能的,或只会一些微不足道技能的,只要投身到孟尝君的幕府之中,皆可享有门客待遇,至少衣食无忧。因而,两位“鸡鸣狗盗”之人也就成了孟尝君门下的宾客。

孟尝君对投靠自己的门客,一视同仁,虽将门客分为上中下三等,但三种等级的人才,晋升通道敞开,只要展露出才华,发挥出作用,就能得到认可,都有机会升为上等门客。这也就是社会上各类人才皆纷纷投靠孟尝君的原因,以至孟尝君门下宾客多达三千多人。

后世对于孟尝君这样来者不拒、不问贤愚、不加筛选、兼收并蓄的收揽人才的方式,颇有微词,不甚苟同,认为这样只会让一些乱七八糟、三教九流、旁门左道、不学无术的庸人投机取巧过来混饭吃,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招揽不到真正的大才和贤能之人。

宋代王安石就曾写过一篇文章《读孟尝君传》,认为孟尝君这样的养士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导致“鸡鸣狗盗”之徒皆出其门,招不到真正的人才,这也是后来齐国衰亡的原因。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意思是:世人都说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各类人才皆纷纷归附他,而孟尝君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可是呐,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是得到了贤士?不然,以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可以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鸡鸣狗盗之徒出自他的门下,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在王安石看来,鸡鸣狗盗之人并没有让孟尝君发挥出养士的长处,反而拖累了他,证明孟尝君的养士,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是一种装点门面的虚伪。

四、冯谖弹铗

孟尝君养士三千,来者不拒,其中就有来混吃的。有一位名叫冯谖的穷人,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实在没办法了,就托人找孟尝君,希望能投靠到孟尝君门下。孟尝君问冯谖的情况:“有什么爱好吗?”“没什么爱好。”“有什么能耐呢?” “也没有。”可就是这样一个卑下无能之人,孟尝君也收留了他。佣人都看不起冯谖,整天给他粗茶淡饭。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门弹剑唱歌:“长剑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佣人向孟尝君报告此事,孟尝君大手一挥:“给他鱼吃。”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剑而歌:“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孟尝君听到,吩咐:“给他车子。”可没过多久,冯谖又故伎重演,唱道:“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家。”别人都觉得他太过分了,贪得无厌,孟尝君却不在意,吩咐人按时给冯谖的母亲供给吃穿用度。于是,冯谖就不再唱歌了。

(青铜剑)

一次,冯谖受命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他问孟尝君:“收债后,要不要给您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回来好了。”冯谖到了薛城,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回来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回了“义”。

孟尝君心中不悦,但也没有责怪他。不久后,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隐退封地。孟尝君离开都城去到薛地,当地百姓感念孟尝君恩德,出城十里相迎。消息传到京城,齐王后悔,便又迎回孟尝君。这就是“薛国买义”的典故。

由于冯谖免除百姓的债务,使孟尝君获得威望,避免了一场政治波折。在后来的狡兔三窟、出使秦国等事件中,冯谖为孟尝君立下汗马功劳。可见,人才不问出身,说不定那天就会发挥巨大价值。

五、孟尝君遗憾离世

孟尝君任齐国相国期间,为齐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齐愍王灭掉宋国,霸业不断扩大,便骄傲起来,不把孟尝君放在眼里,并打算除掉孟尝君。

孟尝君畏惧,逃到魏国。魏昭王任他做宰相,同西边的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打败了齐国。齐愍王逃到了莒,后来死在莒地。齐襄王即位后,与孟尝君和好。田文去世后,谥号孟尝君。孟尝君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随即齐、魏两国联合灭掉了薛邑,孟尝君绝嗣没有后代。

孟尝君为齐国招揽各类人才,然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致使繁盛的齐国后来渐渐走向衰亡。如今,在当年齐国的都城淄博,仗义好客的风气尚存,诚信经营,淄博烧烤爆火,引得四方云集。可见,当年不问出身、平等待人、仗义豪爽、热情好客的传统风气依然留刻在淄博临淄人的血液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熠熠发光。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