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陈巧生鎏金博山炉:让宣德炉重返人间的江南居士

时间:2024-02-02 22:49:48/人气:130 ℃

苏州有位铜炉工艺大师,名陈巧生。

虽然如今“大师”很多,但这是位真正的大师。在铜炉文化化领域,他是公认的继往开来、贡献卓绝的一个人。

他苦心研制铜炉四十余载,再现失传近六百年的宣德炉技艺,所制香炉造型典雅、古色古香,成世博国礼,得众多住持高僧认可,迎为佛寺尊贵礼器,马未都也称赞道“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陈巧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1957年出生江苏,祖上自清代制炉,上世纪70年代始,陈巧生继承祖艺,成陈氏铜炉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

最美不过宣德炉

“闭阁焚香,静对古人,凝神著书,澄怀观道。”宋代沈作喆的妙语,可说是香文化的最佳写照。

焚香以静心、养德、明志,此为香之为用的大端。中国文化重视人心与秩序,对物的态度向来居德行道义之后,因此中国人焚香,不只在物件上营营绕绕,更是取物为心用,通过对物的研究和制作,达到心物一体,也达到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美的境地。

然而香之为文化,毕竟也体现在器物和情景,唯有心、境、物的配合,才构筑香文化唯美的平衡。

香文化器物,呈一派精致典雅,其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博山炉和宣德炉。博山灵虚,宣德儒雅,两者如日月辉映,成就香炉的光明世界,尤其宣德,文气隽永,灵气宛然,如月在天。

六百年前的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年号“宣德”。他仁慈文雅,与父亲明仁宗的统治,是著名的“仁宣之治”,堪比汉朝文景之治,是明代政治最清明,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暹罗进贡39000斤风磨铜(即黄铜),朱瞻基召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等名瓷款式,据《宣和博古图录》和《考古图》的制法,用这些黄铜,铸造上乘香炉,作宫廷焚香礼器。

吕震和吴邦佐几经试验后,在这些黄铜中,加入赤金、白银、宝石等几十种贵重金属,经过十二遍精炼,炼出一只只流光溢彩的极品香炉,这就是如今享誉世界、一炉难求的“天下第一炉”——宣德炉。

首批宣德炉共117款计3365件,后由于深得朱瞻基喜爱,又补铸15684件(以上数字据吕震撰《宣德鼎彝谱》记载),绝大部分陈设于宫廷,少数赏赐给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大臣和香火旺盛的庙宇。

宣德炉儒雅端庄、款式多样,但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在香炉制作史上绝无仅有。史载宣德炉颜色达四十七种之多,且名称多样。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纸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此外,还有蜡茶色、蟹榖青色、栗壳色、枣红色以及著名的“大红袍”等,仅色彩名称就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最喜宣德炉,赞曰:“其款式之大雅,铜质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炼。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

首批宣德炉铸造成功后就封炉不铸。后来,明中期、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都有过几次仿造,但因原料配置、铸造技术跟不上,所制“宣德炉”都无法达到宣德年间的高度。

历经数百年风雨,宣德炉的存世真品已是凤毛麟角,铸造技艺也早已失传,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遗憾。

“江东陈巧生制”

历史的安排,都集中到陈巧生身上,他似乎就是为了重现宣德炉而生。

陈巧生生长于苏州一个制铜世家,从小看着大人们在熔炉旁敲敲打打,8岁起,即跟随父亲陈如刚学做铜器,身子刚长到炉台那么高,就每天帮着父亲拉风箱、炼铜水。

家学渊源和耳濡目染,使陈巧生早早成为一位道地的铜器匠人,并开始对铜香炉产生浓厚兴致。上世纪70年代末,陈巧生为南通博物苑成功复原一款精美印香薰,因此声名远播,许多铜器藏家慕名而来。某日,一位台湾藏家拿着一张铜炉照片找到了他。问,能否复制?年轻气盛的陈巧生信心满满:“能!”然而,在查阅古籍、仔细察看器型后,他心生惶恐,因为,这正是传说中的宣德炉!

端庄的形态,文雅的气质,简洁的线条和灵光闪烁的颜色,宣德炉的气韵令陈巧生深深着迷。但是,这么美妙的香炉却已失传多年,这让年轻的铜匠耿耿于怀、心有不甘。于是,此后八年时间,陈巧生关起门来研究,遍览古籍,苦心孤诣,一层一层地细致揣摩宣德炉工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终于让宣德炉“重现”人间。

他恢复了鼎、炉、鹤、鬲、簋等上百种经典宣德炉器型,完善和发展了开模、炼铜、铸造、皮壳上色等几十道关键工艺。所制作出的香炉,也都印上一个鲜亮的名字——“巧生炉”。

麒麟献瑞炉

虬龙耳乳炉

天鸡耳彝炉

錾刻帝王熏炉

陈巧生复原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是件冲天耳三足乳炉。这种炉平视方扁、俯视浑圆、线条简洁、古朴大方,正是宣德炉最典型的炉型之一。另一代表作则是“明式凤眼桥耳套炉”,其突破点在于皮壳上色。为了复原宣德炉的经典颜色“大红袍”,他用雪蛤、朱砂、绿砂等十多种名贵中药材,几经试验终于成功。结果,这件“明式凤眼桥耳套炉”的大红袍色,大气儒雅、色则润和、宝光内敛,一经面世就在铜炉界引起轰动,陈巧生也因此获称“中国铜炉第一人”。

带座冲耳三足乳炉

陈巧生制炉绝不图块,只求精。陈巧生说,铜炉是文化载体,每一只铜炉都有其身世和故事,既然从事古韵铜炉创作,对传统文化和古老工艺的传承和坚守,是始终不变的追求。

陈巧生四十多年的艰苦付出,也换来累累硕果。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制订“陈巧生铜器失蜡铸造工艺”保护规划。

2010年,北京雍和宫主持、堪布嘉木扬·图布丹活佛委托陈巧生为雍和宫铸造三鼎铜炉,苏州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师也将巧生炉作为供佛礼器,并在台湾星云大师到访时,将巧生炉作礼赠送。2010年上海世博会,16鼎“巧生炉”更作为中国文化艺术品在中国馆展出,作为国礼分赠各国政商。

2011年,陈巧生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

巧生炉博物馆

说陈巧生是通铜炉制作大师并不为过,他一生所乐,就是观炉和制炉。

1981年的一次偶然出差,也成就了他的另一件经典作品——巨型博山炉。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西汉错金银博山炉”是一件国宝重器,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此炉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炉身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云气纹,炉盘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再因山势镂孔,呈一派生动华美的山间景色。

陈巧生见到了它,就回家“复制”起来,用了一年多时间,仿“西汉错金银博山炉”而制出新的博山炉。炉高1米,重五百斤,由十二炼的精铜所铸,炉盘上有俊俏挺拔的山峦,炉盖上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这件硕大的博山炉,如今成镇馆重器,陈列于他的“巧生炉博物馆”中。

巧生炉博物馆是陈巧生制炉成就的写照,坐落于苏州相城区,2013年5月18日正式建成。馆内近千鼎巧生炉相映成辉,另有大量各个时代的铜炉珍品“群贤毕集”。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从街头铜匠到再现宣德炉,陈巧生在古人一百多种经典器型的基础上,衍生出千余种巧生炉器型,将古人十几种皮壳发展为古烧斑、水红铜、藏金色、雨雪金、錾刻、嵌银丝等八大系列几十种,也将单纯的铜炉发展为炉盖、炉身和炉座合为一体的整套器物。

陈巧生是幸运的,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精益求精,修炼铜炉,亦修炼人格。其为人和制器,都为我国源远流长之氤氲香文化,注入一汪清新的活泉。

总编丨邓雪松

主编丨林育程

执行主编丨程香

本期作者丨陈桂湖

图片提供|受访者提供

资料来源丨《中国古典家具》2017年5月刊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