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的性别取决于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激素。对于鳄鱼,许多鱼类,一些蜥蜴和大多数海龟来说,这些激素依赖于外部温度。
对于大多龟鳖动物来说,较低的温度孵化出的大概率是雄性,而较高温孵化出来的基本的雌性,哪怕就2℃的转变也能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
在全球暖化的今天,这种高度依赖温度的繁殖策略极不利于种群的基因多样化发展,许多物种离灭绝也许就差那么几度。
我国中科院的杜卫国研究员团队,曾在2011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龟类胚胎可自行在狭小的龟蛋内朝着较冷或较暖的位置微移”。这源于他们在研究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行为时,猜想龟鳖胚胎能否自主应对迅速变化的外温。
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微调行为对种群的性别比例是否有影响,该团队除了在实验室开展对于龟胚胎的研究,还在浙江嘉兴的一个的中华草龟养殖场对一批正在发育中的龟蛋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测量每个龟蛋的温度梯度,通过光照标记了龟蛋胚胎的原位置,最后给部分龟蛋涂上能阻止胚胎感知外温的化学物质(capazepine)。
一周后,研究人员发现实验组的龟蛋内的温度梯度可达4.7°C,而抹了涂层的龟蛋中移动位置不明显,最后孵化出来的几乎是单一雄性或雌性(根据不同的实验温度)。
但是那批没涂层的龟蛋组,标记的胚胎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偏移,孵化出壳的性别比例接近1:1。2019年8月1日,研究团队把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到《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表明龟鳖胚胎能感温自行移动到‘最佳舒适区’,而在不冷不热的温度区(29°C),胚胎将随机选择相对平衡的雌雄比例”,共同研究作者澳大利亚的生物学家Richard Shine说。 这也许是古老的龟鳖动物能存活至今的原因,它们不断在微调进化以适应外部环境,但这种行为恐怕无法保护龟类动物免受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龟胚胎只能在空间有限的蛋壳中移动,如果外部温度过热,若像科学家预言的到本世纪末气温将上升3度或更高,那么龟蛋内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舒适区’了。
德国进化生物学家Gerardo Antonio Cordero,曾在2017年发表“龟胚胎无法控制自身体温”的论文,他表示:这些结论非常‘大胆有趣’,但研究人员对于胚胎能在蛋壳内移动多久没有精确的数据,我不希望大家仅停留在‘胚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能自由活动’的认知中。龟胚胎被卵周膜严实地包裹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变得越来越大而难以在狭小的空间中移动。对于胚胎能自行移动缓冲温度影响而调节性别的结论,无法完全认同。
编者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总会面对众多质疑,毕竟要众人改观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数据验证。
但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野生龟鳖动物的未来确实堪忧,它们还等得及科学家们先各种研究再落实抢救吗?
栖息地环境严重破坏,水质污染,猎捕走私……每一项都能让它们灭顶!
有人说人工养殖不就能解决灭种危机?但人工养殖再牛B,能替代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态位置么?能保持它们的基因多样化发展吗?
我是M记,与您分享爬行动物相关的知识或趣闻,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记得关注 转发(评论)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