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人人都能学会的幽默技巧 解析3种常用的幽默方法

时间:2024-04-28 13:00:00/人气:487 ℃

Chapter 5 想提出要求?先要学会聪明地让步 Chapter 5 想提出要求?先要学会聪明地让步

“你的事业——基本上你人生的每一个转折——都要看你在关键对话里的表现,”参与了无数大小谈判的沃顿教授斯图尔特·戴蒙德认为,如何正确地发表意见是决定个人专业能力的重点,“当你能够更聪明地发表意见时,你往往能够获得更多,但这需要建立在你敢于对传统观点发起挑战的基础上,比如,想得到,你就要先让步。”

1.多以请教的姿态与人交流

请教,是一种谦虚低调的姿态。在高调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低调其实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当我们以请教的姿态与人说话时,一来可以表达出对权威的尊重和仰慕,二来可以令对方感受到优越感与成就感,三来可以使对方感到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如此,对方听你说话时就会更加认真、仔细,心情愉悦。

这种由内心涌现出的愉悦感足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判断力,甚至是理智。只要对方是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会乐于看到别人以请教的姿态来与自己沟通。在这样有利的前提下,你与对方的谈话自然会朝着通畅的方向发展,更利于找到共同话题、共鸣点,并促使对方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你。

沃顿商学院谈判专家尼古拉·西格尔考教授发现,一个人如果抱着请教的态度和陌生人说话,那么被对方接受机会要高达90%。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需求时,他的内心更容易放下戒备,也更容易接受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生活中那些不甚了解的东西,我们应该懂得及时向别人请教。谦卑并不是什么折损自尊的事,我们没有必要担心自己是否会丢面子,也没有必要假装知道。经常向别人请教的人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对方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所以你的谦虚好学往往会打动人心。

杰克·韦尔奇在接任通用公司的总裁后,并没有因为位高权重而看不起任何人,反而处处懂得尊重别人,尤其是对那些对公司发展有帮助的人。有一次,公司里想要聘请一位德国工程师,根据调查,这个工程师能力出众、工作出色,但是性格怪异,很多时候有些自以为是,所以常常和其他同事闹出许多不愉快的事,就连一些领导也对他颇为不满。

面对这样一个人,通用公司却极为看重,不过鉴于对方的怪异脾气,谁也没有多少把握去劝说他进入通用公司,有些人甚至觉得把这样的员工引进公司或许有些冒险,韦尔奇却坚持自己的眼光,他甚至准备亲自去聘请对方。

在前往德国工程师家里之前,韦尔奇让人调来了工程师全部的资料,他仔细地查看了一整晚,知道对方对引擎的研究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来到德国工程师家后,韦尔奇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只是给对方带去一本有关汽车引擎的书籍,然后装作一个求教者。见到有人虚心向自己请教问题,工程师来了兴致,他甚至很不屑地指出了书中大片的错误,韦尔奇在一旁认真听着,然后不停地点头,对工程师的观点表示赞赏。经过3个小时的倾听和交谈,德国工程师和韦尔奇完全成为了好友,当韦尔奇提出要聘请他时,工程师犹豫了片刻便欣然接受了聘请。

出门后,韦尔奇的助手很是不解,他觉得韦尔奇贵为通用公司的老总,没有任何必要这样去迁就对方,更不用如此顺着别人的意思说话。但是韦尔奇笑着说:“比起我那微不足道的尊严,我更需要他的信任和技术。”德国工程师直到进入通用公司后,才发现那天和自己交谈的竟然是通用公司的总裁,所以更加佩服和信任韦尔奇。

埃及有一句谚语:“谦虚一点,它可以使你有求必得。”然而很多人去请教别人时,并没有存着探索真理或搜求有识者经验的目的。他们最后无非是希望对方对他们的见解大加夸奖一番,如果对方给了他们一个否定的回答,他们往往不区别事情曲直,只是大失所望,最后还是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请教应该摒弃自己的成见。既然是请教,就应该以第三方的眼光,把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做一个最公正的评断。不存偏念地去做一个善于求教的人,向每一个值得学习的人学习更多的东西。别人的知识与经验都是经过时间提炼出来的,是十分宝贵的,不可能轻易就告诉你,所以想要向他人学习,还要注意要抱着“请教”的态度。

请教时应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很多人在请教别人时,会很直截了当地说:“你告诉我这到...

请教时千万不要和对方辩论。辩论不会有结果,从对方那里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经验才是最重要的。向他人请教时,态度一定要诚恳、认真,不要给人你“只是随便问问”的感觉。更不要急于求成,要慢慢地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会从别人那里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请教的姿态之所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就是因为你在无形中抬高了对方的身份。谁都不敢自诩是“专家”,但既然是“请教”对方,你必定是把对方当成了“专家”,对方自然会很高兴,就一定会“知无不言”。

2.要想赢得谈判,必须适当做出让步

争吵中的双方,如果有一方做出了妥协和退让,那么这场争吵很快就会结束,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如果双方都争执不下,没有一方肯让步,那么争吵就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最后双方都会筋疲力尽。

谈判有的时候跟争吵十分相似,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讨价还价。如果双方都不肯退让,那么谈判就无法达成共识。长期争执不下的谈判,对于谈判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损耗,因此很多大公司都会及早退出那些对自身毫无积极意义的谈判,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在某大公司旗下的连锁超市于新城市开业时,供应商纷纷与该超市联系。布兰奇身为一家弱势品牌的代表,与该超市展开了进店洽谈。

整个谈判无疑是艰辛的,对方的要求简直可以用“苛刻到离谱”来形容,而且,他们还要求长达半年的账期。布兰奇向公司提出建议:“若对方坚持如此,就应放弃该超市。”

谁料想,在谈判搁置期间,对方的采购经理打电话来:“布兰奇先生,我们希望你方可以提供一套现场制作的设备,以期在开业活动期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果你方同意,那么合作应该不成问题。”当时,布兰奇恰好有一套设备闲置在库房中,可是,他却没有当即痛快地答应,而是提出了交换条件:“我会尽快向公司汇报此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复您。不过,如果您能向我们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货款账期的话,我们的合作将会更愉快。”

最终,布兰奇赢得了一个平等的合同,而超市也因为现场制作设备的引进,吸引了更多的客流。

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己方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你逐渐发现谈判开始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甚至到了若不退让谈判便无法继续下去的地步时,你便必须要对自己的让步进行规划。

谈判中能够做出的让步是非常有限的,一旦触及利益底线,和解便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若你的产品成本是12美元,但对方却一定要求10美元成交,此时,你的退让便显得没有价值了,它已经超出了你的承受极限。所以,让步策略往往会比前进策略体现出更大的刚性。

沃顿商学院谈判专家尼古拉·西格尔考教授认为,想要通过谈判达到合作的目的,双方有必要做出适当的退让,制定退让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明确让步的节奏

若在最开始出现谈判困境时便采取大步退让的话,会令对方对退让产生“抗药性”。在大多数时候,同一种方式的让步多次运用往往会失去其效果,当你在之前就采取了降价,那么在随后的谈判中,除非你能够给出更劲爆、更大幅度的降价,否则你的退让只会使对方失去兴趣。

同时,有些谈判者在参与谈判时往往会抱着“越多越好”的策略展开谈判,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你不断地让步,对方也会不停止要求,就如同饕餮一样,永不知足。所以,当你决定让步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让步力度只能按“先小后大”的步骤进行,一旦让步的力度与谈判节奏不符合,那么,之前的争取便会失去价值。

●让步需要按一定的层次差别展开,如这次让步了价格,再需要让步时,就可以在货运、质量上提出建议。

(2)让步一定要有限度

美好的东西看多了,便会变得普通,这种心理疲劳同样存在于谈判中。每一次让步只能在谈判中的某一个阶段产生作用,它往往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与阶段起作用的,所以,不要期望你可以满足对方的所有意愿。在那些重要的问题下,你的让步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至少,你应该让对方感觉到,从你的手中获得的每一分利益都是难得的。

(3)选择恰当的让步时机

过于随意的让步往往会使让步变得毫无价值,且会使对方的胃口越来越大,长久如此,便会使自我主动权丧失,引发谈判失败。让步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才会显得有价值,但是,在真实的谈判过程中,让步时机的选择往往会显得极有难度。不过,在以下时机做出让步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方主动暗示,若你做出让步,便可得到一定的利益,而这些利益恰恰是你需要的;

●对方强调,若不让步就要离开谈判桌,但这次谈判对你又格外重要时;

●对方变得愤怒,而你们的关系对你来说又非常重要时;

●当对方的确要对你的“不让步”做出对你不利的行动时。

(4)进行让步评估

“让步越多、回报越多”,在谈判桌上基本是一种虚妄的想象,所以,不要依赖于单纯想象,而是应现实地评估你的让步所产生的具体价值。在让步以后,你应及时对自己的让步投入与自我期望效果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只有当以下情况成立时,让步才是有价值的:

●让步对整体目标的达成有帮助;

●让步投入的价值比它所产生的积极效益小;

●让步让你获得了更多的现实利益。

(5)使让步变得更加利落

拖泥带水的让步往往会导致新的问题与矛盾,所以,在采用让步策略时,你应坚持清晰原则,保持坚决的态度。拖泥带水、留下余地的让步只会让对方升起想要更多的贪欲,在退让时,你的态度一定要果断而坚决,并告诉对方你的让步目标。

若你的对手缺乏耐心,你可以采用“一次性让步”,使对手再无前进可能性。若你遭遇的是有毅力的耐心型对手,你应更多地采用稳健、谨慎的“分步让步法”,就如同挤牙膏一样,不断地与对方讨价还价,使让步的数量、速度呈现出平均、稳定的状态。

谈判中,你不可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姿态,所以,让步才会显得如此重要。也恰恰是因为让步策略是为总体目标服务的,所以,让步需要更慎重地处理。成功的让步总是能够起到牺牲局部小利益换得整体大利益的作用,当你想要衡量自己的退让是否值得时,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离目标更近了吗?

3.说话不要太绝对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句话而伤害别人,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而被迫卷入是非缠斗之中,也许我们并没有侵犯他人的意愿,但事实上却已经明白无误地给别人传播了这样的信息。事情之所以出现误差,甚至于陷入失控状态,原因就在于我们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无论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因为一时的无心之失,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状态。

人们常说,“话不能说得太绝”。所谓太绝,就是太绝对。这种不良的语言习惯通常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又让对方难以接受。高明的说话大师就不会犯这种错误,他们都能自如地掌握语言的分寸,有时候,即使他们已经不小心激怒对手,还是能将话锋一转,将对方的愤怒消于无形,平息对方一触即发的激烈情绪,消除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后果,避免不可收拾的局面。

每个人都会注重面子,特别是那些具有领袖人格的人,他们一旦说出话就很难收回,因此即使他们明知道自己话中有错,也不一定会承认。面对这种人对你造成的困扰,唇枪舌剑是不起作用的,反唇相讥也不利于事情的解决,不如在言语上留有余地,切忌太绝对,这样才能让对方有台阶下,帮你解决问题。说话一旦太绝对,对人造成的不好影响往往会超出想象。

有位外国客人在一家高级中餐厅内用餐。他用完餐后,发现桌子上的景泰蓝筷子十分精美,就动了心,一时控制不住就偷偷将这双筷子放入了口袋。

此时,恰好有一位服务员将他的举动看在眼里,心想他不过是偷拿了一双筷子,能提醒他放回去就算了,不值得闹大。于是,她不动声色地转入后堂,不一会儿,捧着一只绣有精致图案的绸面小匣,走到这位外国人身边说:“先生,您好,我们发现你在用餐时,对我国传统的工艺品——景泰蓝食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简直爱不释手。为了表达我们对您如此欣赏中国工艺品的感谢,餐厅经理决定将您用过的这双景泰蓝筷子赠送给您,这是与之配套的锦盒,请笑纳。”

这位外国人见此状,听此言,自然明白自己刚才的举动已被服务员尽收眼底,颇为惭愧。只好解释说,自己多喝了一点,无意间误将筷子放入了包中,感激之余,更执意表示希望能出钱购下这双景泰蓝筷子,作为此行的纪念。餐厅经理亦顺水推舟,按最优惠的价格,记入了客人的账上。聪明的服务员既没有让餐厅受损失,也没有令客人难堪,圆满地解决了事情,并收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假如服务员发现外国客人偷拿筷子后,第一反应是上前指责对方的偷盗行为,外国客人顾及面子一定不会承认。那么服务员接下来一定会说:“我看到你把筷子放到了口袋里,如果你还是不承认,那我们就报警!”如此尴尬的境地,恐怕无论是这位外国客人还是餐厅经理都不想看到的。

社交场合,说话一定要留下一点余地,不要把话说死,给双方留有回旋的余地,做到求同存异,这样的交流富有弹性,也符合人的理性,更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如果话语相逼,不留空间,把话说得绝对了,就等于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双方的关系也弄僵了。即使是最要好的挚友相处也是如此,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容易模糊人的个性、丧失自我,交往相处也随之失去本来的意义。

当然,也有人把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杯子里留有空间,就不会使杯中物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充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或议员的质询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那么我们平时说话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我们在日常的言谈中,应该多注意以下几点:

(1)对别人的请求可以答应,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字眼。

(2)上级交代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3)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出言谨慎,以便他日还有携手合作的机会。

(4)对人不要过早下评断,像“这个人不是个好人”“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固然把话说满有时也有实际上的需要,但除非必须如此,否则还是保留一点空间为好,既不得罪人,也不会把自己陷入困境。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也好给自己留条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

4.委婉表达分歧,择机提出己见

现实生活中,持不同意见的人在争论中经常会产生不理性的举动。一些人不是针对观点就事论事,而是用“扣帽子、抓辫子”的方式做意气之争,甚至做人身攻击。还有一些人以宣示力量的方式压制对方,或者寻求权力支持,试图用以言定罪的方式消除不同声音。

许多难以避免的矛盾分歧之所以会由小变大、由简到繁,成为一团乱麻那么错综复杂,大都是由于人们不能及时而恰当地处理矛盾、表达分歧造成的。

那么,该怎样处理矛盾、表达分歧呢?首先你就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要偏狭地只想着对方同意还是拒绝,而要争取相互了解,积极求同存异。我们要把任何工作联系、问题商讨都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的过程。这就是一种潇洒大方的交际意识。在一系列的交往中,你能使人了解你的高素质、真本事,还有什么矛盾和分歧不好解决呢!

其次,你要懂得委婉表达分歧的方法。面临矛盾和分歧要有灵活多变的策略,善于“软性”处理。遵循这一条,事情就好办多了。

一次,作曲家勃拉姆斯参加一位年轻钢琴家举办的演奏会。年轻钢琴家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了一首曲子之后,特地举办了这场表演。

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表现得非常专注,看到勃拉姆斯那副极为陶醉的模样,年轻的钢琴家雀跃万分,演奏会结束后,他便喜滋滋地询问勃拉姆斯:“阁下很喜欢这首曲子吗?”

勃拉姆斯笑着说:“这首《钟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他这显然是答非所问,巧妙回避了钢琴家的问题,委婉而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这首不朽的诗,他很欣赏,然而却不认为钢琴家的曲子水准有多高。

感情因素经常把本来聪明的人搞糊涂,如果你在某个问题上表达的分歧伤害了对方的感情,让对方丢了面子,那么,对方也一定不会接受你的意见。即便你的意见听起来十分有道理,对方也会在心里排斥并拒绝你。如果此时你坚持让对方接受你的思想,那么碰钉子是难免的。面对矛盾,你千万不可硬性质问和反驳对方的拒绝,而要了解对方和解决对方拒绝时提出的理由。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某次收到一位陌生的小姑娘的来信,小姑娘在信中说:“您是一位令我最折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的小狮子狗。它是我过生日时亲戚们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萧伯纳显然知道孩子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恶意,来信也谈不上什么侮辱,反而觉得孩子极为可爱。不过把人的名字套用在狗身上,多少有些勉为其难,也缺乏道德,但他又不好意思直白地拒绝小家伙,于是就回信给她:“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觉风趣盎然,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萧伯纳没有直接和孩子讲不能给狗取用人名的大道理,以免伤害孩子,只是委婉、幽默地拒绝了孩子提出的请求。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与别人意见相左。出现矛盾时,双方如果各执一词,就可能逐渐演变成一场针锋相对的争斗。心平气和地等待对方说完,或者等对方的怒火消散之后,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才可能让对方理性地倾听并接受。

以下是沃顿商学院的专家们总结出的表达不同意见的几种方法:

(1)先肯定对方的意见中合理的部分,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比如在讨论员工怎样值班这件事时,有人建议每3个人一组值班24小时,如果你存在不同意见,不妨这样说:“这个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一种方法,但我以为还是每2个人一组值班12个小时比较好。”接着,你可以具体说说理由。先肯定对方,再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显得公正和客观,也容易让人接受。假如你直截了当地否定,很容易形成紧张气氛。

(2)尽量用商讨或询问的口吻,不用命令或过于绝对的语气

当你要表达不同意见时,可先用较温和的商量口吻来说,比如:“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呢?说不定那样会更好?你再想想。”先用商量的语气,当对方仍坚持己见时,你再用坚定的语气也不迟。

(3)先表现出明显的不好意思和为难情态

当你的意见与对方的意见分歧较大时,在说话之前,你可表现出犹豫不决或吞吞吐吐的样子,让对方有心理准备,让对方劝你说出来:“讲吧,没关系的,有什么不同意见就直说吧。”此时,你就可以直接告诉对方:“我们一直合作很好,我这个人也很直率,你也非常痛快,我就不客气了。”待彼此感情沟通后,再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表现不好意思和为难情态,是一种退让,它给对方的是一种宽慰,一种暂时的有利,使你的进击有了基础,最后达成心理上的平衡。

(4)由对方的观点推导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好好思考对方的意见弊端在哪里,尽可能多找一些出来,你给对方的意见找的毛病越多,否定起来就越容易。一旦人家的意见被否定了,自己的意见被人接受的把握就大了。

(5)借助他人的观点和做法来替代自己的不同意见

有时,自己直接说出不同意见比较为难,譬如面对的是老师、长辈或上级,此时,你可借助同类型的、对方也熟悉或已经明确了的事例来替代自己的意见。比如你可以说,某某也有过这种事,他们就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很好,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借助法,实际上就是用事实来说话。

5.幽默是最具魅力的传递艺术

幽默的谈吐代表着人们开朗乐观的个性,它要求人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是一个人高情商的标志。

沃顿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曾经对329位企业家进行了问卷调查,60%的人认为,幽默感决定了一个人被社会接纳的程度。因为它能使一些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把不好说出口的话说出口,让周围的人更容易接受。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生历经磨难,大起大落,可以说,挫折、压抑是他人生的关键词。他出生于贫穷家庭,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5岁才开始上学;24岁时与人合伙做生意,最后生意失败并负债15年;25岁时他的初恋安妮不幸病逝,他悲痛万分,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抑郁;32岁时他才结婚,婚后却因妻子脾气暴躁而经常有家不回;35岁时他开始竞选公职,却屡屡失败;52岁时他终于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却又爆发南北战争,内战打了整整4年,令他备受煎熬……就是这么一个饱尝艰辛的人,却总是用他那独特的幽默感对抗着每一次的磨难。

有一次,林肯和政敌道格拉斯进行辩论,道格拉斯指控林肯说一套做一套,完全是个双面人。林肯立刻回答说:“道格拉斯指控我是双面人,大家说说看,如果我有另一张脸的话,还会带着这张丑脸来见大家吗?”林肯的话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连道格拉斯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于自己出身贫困,林肯从不以为耻。在他最初当选总统时,有人曾笑话他的父亲是个鞋匠。林肯自嘲说:“是啊,我的父亲是个鞋匠,我希望我治理国家的时候也能像他做鞋那样技艺娴熟。”他的话让他自身的形象立即高大起来。

幽默具有无穷的力量,它可以改变僵硬、刻板的个人形象,改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从平庸中超脱,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幽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往中释放自身的魅力,能够给周围人带来笑声,从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使我们与周围的人和事融汇在一种亲密无间的氛围中,因而备受大家的欢迎。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几种常用的幽默方法。

(1)自我解嘲法

人际交往中,在人前蒙羞、处境尴尬时,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仅能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所以自我解嘲,自己先笑起来,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

要注意,自嘲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充其量它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表达手段,不宜到处滥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而应直抒胸臆、坦率诚实地吐露思想观点,介绍情况,回答问题。如果不看场合时机,随意使用自嘲,就会弄巧成拙。

(2)夸大不实法

人们经常会说“快要忙死了”“累得半死”“撑死了”,有人每天都会这样夸张地“死”上好几遍。当然,我们知道这种夸张的话所代表的不是真实的现象,但是却能很准确地描绘出人的感受程度。

当你给朋友打电话约她逛街时,她对你说:“我工作了一天,都快累出神经病了!”朋友虽然拒绝了你,但她的话会惹你发笑,你听了当然不会责怪她。这种夸张的语言,能够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而且能让人感受你豁达的性格,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戏言回避法

遇到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时,通过“戏言”这样一种表达方法,可以改变紧张的气氛,化解尴尬。“戏言”的作用是转移话题的焦点,使听者做出错误判断,从而使自己借机脱身。

心理学家特鲁·赫伯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幽默能使严肃和纷乱的思想变得简朴而明澈,能以轻松的笑谈来显示真善美对假恶丑的审判,是一种能使自己也使别人都得到开放和欢乐的修养和能力。我们的意见如果能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提出,相信一定会使听者更容易、更乐于接受。

6.求同存异,让分歧有缓和的余地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他人合作。有的时候,即便是利益一致的合作者,也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若无法协调好这种不一致、进而使其转化为矛盾甚至是互相攻击的话,结果难免“两败俱伤”。但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非用强硬的手段要求别人与自己步调一致,换个态度,大家都彼此礼让三分,事情办得就会顺利许多。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会议基于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方针,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使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从而也打击了当时一些搞破坏和捣乱的国家。

由此可见,合作各方之间遇到矛盾,不要先找不同,要先寻求共同点,只有寻求到共同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多元化、异中求同,这才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正确办法。

我们社交圈中每个人的阅历、知识、能力、水平、性格各不相同,相处起来或者相处久了,难免出现矛盾和分歧。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交往中做到求同存异、坦诚相见。运用这种处世原则,我们就会与周围的人在沟通中加深了解,在相互尊重中增进感情。

乔塞亚是一名健康开朗的大学生,毕业后先进入一家出版社工作,后来由于与自己的兴趣不合,他又进入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因为工作努力,能力突出,他的业绩步步高升,不到半年,就被提拔为销售主管。

当上主管后,乔塞亚发现作为中层领导也有中层领导的难处。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下属做事时总是拖泥带水、懒懒散散,完全不像自己曾经的那些同事们。面对这种情况,乔塞亚没有抱怨,而是冷静分析之后召开了一次业务会议。在会上,他开诚布公地鼓励每个人都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包括对他自己的期望和看法,以便以后能做到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所有的人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建议。乔塞亚把大家的意见全部写在黑板上,然后说道:“我们这个团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色,但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我们要找出我们的共同点来,大家希望我们这个团队有什么特色?”

他们很快取得了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忠心、诚实、乐观、进取、合作以及每天8个小时热忱敬业的工作。毫无疑问,乔塞亚的这次会议增进了各成员的相互了解,迅速团结了大家,调动起了下属的积极性。每个员工对未来有了清晰的目标,有了问题时大家也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进而合理地解决。伴随而来的是销售业绩激增,公司各项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乔塞亚就是一个贯彻“求同存异”理念的高手,他不但发展了自己,也让全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了一股绳。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身边并非都是同龄人或志趣相投者。在社交圈中,每个人的年龄、文化背景、职业经历都不会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人也一样,在一个成员形形色色的团队或集体中相处共事时,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产生差异极大的看法,以致引发不同程度的争论,稍不小心就容易伤了同事间的和气。这对我们的发展是不利的,轻则工作中受到阻力,重则被排挤出局。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把握好求同存异这一沟通原则。

牙齿难免会咬到舌头,人们相处久了,也难免会在沟通中出现分歧。出现了分歧,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分歧有缓和的余地:

(1)寻找彼此之间的“共性”

发生分歧的双方一定存在着矛盾,但也一定存在着某些共性,至少双方的目的一致,都想如何很好地解决分歧。要想化解分歧,就不能一味地指责对方,或抓住对方的某个错误长篇大论,而应该找出共同点并告知对方,缓和对方的对立情绪。

(2)学会换位思考

发生分歧就是因为双方都在说自己的道理,而没有为对方考虑。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就可能体会到对方内心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了解对方的苦衷,从而发现自己想法或做法的不足。当你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不周之处,并获得对方的理解,那么,对方也一定会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双方的分歧就会越来越小。

(3)出现矛盾的时候切记忍让

常言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出现矛盾时宁愿自己受一点委屈,也不要和对方吵得面红耳赤。也许某一时刻对方冷静下来后,会感到惭愧,也会被我们的宽容所折服。要记住,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耐心沟通,才能解决分歧。

(4)接受他人的独特个性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独有的性格和特点,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我们不要总想着说服别人。你敬别人一尺,别人会敬你一丈。因此沟通时,在不影响原则的情况下,我们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解决分歧的最好方式便是沟通,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分歧产生的原因并不单纯是沟通不良,因为沟通过度也会造成分歧。化解分歧的沟通,前提必须是能让双方求同存异,打算彻底说服对方的言语只会演变成争论。

7.拒绝,但不使人难堪

生活中,我们很可能会遇到下列的情形:一个信誉不良的熟人来缠住你,非要向你借钱不可,但你知道,如果借给他便是肉包子******一去不回;你的顶头上司在增减人员的问题上向你提出一些建议,但这些建议又不符合公司的现实情况。诸如此类的事,你必定要加以拒绝,可是拒绝之后,就要伤和气、被人误会甚至与人交恶。

那些不懂得说“不”的人,常常会被很多无谓的人和事所累,从而偏离生活的正轨。然而,贸然说出“不”又有可能为自己引来不必要的争端,这或许也正是你的顾虑所在。掌握下面的心理工具能够让你摆脱这个烦恼。

在人际心理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互惠原则”,即别人对你好,你往往也会对别人好,而你对别人好,别人往往也不会对你太差。如果别人对你好,但你对别人不好,你就会觉得亏欠了别人,从而引起心理失衡。在这里,我们不妨将“互惠法则”反过来用。

“互惠原则”正着用,是“投桃报李”;反着用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如,你刚刚用“不”拒绝了对方的请求,那么此时,对方心里一定是非常难过的。不过你可以立即请对方帮你的忙,请对方帮一个他根本不可能会帮的忙,那么对方也会拒绝你。这样对方用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了你,心里的不痛快就不存在了,心理也就重新找回了平衡。这样就像变戏法一样,就把对方心理上的因你的拒绝而产生的不畅快化为无形了。

比如,有个同事请你帮他完成一份报表。你说:“哦,真是不巧,因为我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不过很高兴你拿我当自己人看,找我帮忙。对了,下星期我出差不在公司的时候,能不能请你帮忙料理一下我的事务?”现在,你的同事只会对你说抱歉,并且找个借口,说明他为什么拒绝帮助你。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拒绝别人但不会让对方心里不舒服的方式。一方面,在对方拒绝了你的请求以后,他会觉得非常尴尬,也就不好意思再硬要你去帮他什么,你采用这样的方式拒绝了他们之后,他们很难再跟你争辩什么;另一方面,采用这样的方式拒绝对方,不会导致对方心理失衡,从而引起对方对你的敌意;再则,因为他也拒绝了你,也可以避免使你自己陷入内疚的折磨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技巧中,你还必须加入一个神奇有效的成分,即“因为”,这是你的挡箭牌。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反复试验发现:“因为”这个词有着惊人的力量。研究人员想插队使用复印机,他们对排在自己前面的人说:“对不起,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时,会同意他们的要求的人不到一半;然而,换一种说话方式,他们说:“对不起,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因为我要复印。”表面上看,两种方式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后者是比前者多了一个“因为……”,而令人惊讶的事情也发生了: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他们插队、先使用复印机。

其实,研究人员的“因为”并没有解释清楚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废话一句。用复印机当然是为了复印,还需要说“因为要复印所以要使用复印机”吗?不过“因为”确实产生了效果。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他们坚信:“因为”后面的解释都有效,因此,只要听到“因为”,人们潜意识的“接受神经”,就会被触动。这是出于一种人类心理上的条件反射。

也就是说,当你拒绝人的时候,除了要给予对方一个拒绝你的机会,还要用上“因为”这个词。

另外,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得了对方,那么,这时也千万不要说“我不确定”或者“我考虑考虑”之类的话。因为对方会认为你在搪塞他,那么无论你最后是否帮了对方,对方都会反感。你没帮上忙,他会觉得“故意浪费我时间,帮不上忙还那么多废话”;帮上了,他也会觉得“这个人真不实在,明明能帮,开始还那样推脱”。因此,这时最聪明的回应是:“好!”干干脆脆地答应对方,能帮自然最好;帮不上,他也会觉得你已经尽力了。

并不是一直保持低调、保持谦恭就可以赢得别人的认同。与人相处,就像跳舞一样,需要有进有退,这样,舞才能跳得漂亮。以让人接受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样会另对方刮目相看。

在某电子公司的一次会议上,经理拿出一个他设计的商标征求大家的意见。经理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营业部主任和广告部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的构想,但年轻的销售部主任说:“我对这个商标有一些个人想法。”经理听了感到很吃惊,全会议室的人都瞪大眼睛盯住他。

年轻的销售部主任没有同经理争论那个带红圈圈的设计是否雅观,而是说:“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感到纳闷,脸上却带着笑说:“你的话叫我难理解,解释来听听。”

“这个设计与日本国旗很相似,日本人一定非常喜欢,然而,我们另一个重要市场是中国的人民,他们也会想到这是日本国旗,他们就不会产生好感,也就不会买我们的产品,这同本公司要扩展对华贸易营业计划相抵触,显然有些不合适。”

“天哪!你的话高明极了!”经理叫了起来。

向有权威的人士表示反对或拒绝,你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技巧。年轻主任用一句“恐怕它太好了”先抚平了经理的不快,使他不失体面。后来他用更充分的理由,提出反对经理的意见,经理也就不会感到下不了台了。

拒绝是难免的,遭到拒绝又是不愉快的。诚恳的态度、得体的用语可以把这种不快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得到对方的谅解和认可。遭到拒绝都是很正常的,但用“不”“不行”“不知道”“没有”等冷冰冰、硬邦邦的词回答,必然增加对方心中的不快和失望。巧妙、婉转的拒绝,不仅可以使这些不快和失望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还会得到对方的谅解和认可。

8.别关注“我想说什么”,关注“他想听什么”

每个人在沟通中都想获得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叫“存在感”。如果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中,能够让对方获得存在感,就会使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即使我们说很少的话,也会被他人归纳为“口才好”的那类人。而让对方获得存在感的关键在于,对话过程中别太多地关注“我想说什么”,而应去关注“他想听什么”。

说别人想听的话,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体验对方的处境。专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可以让对方感到被尊重,感觉找到了知音。说话者要善于观察听者的非语言动作,从中可以解读对方心底深处的想法。从对方的话语和表情中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当你让对方畅所欲言时,自然会明白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方想要听到你说些什么。

譬如你的一位资历较浅的同事来找你商量:

“我写了一份企划书,在呈给经理看之前,能不能请你给我一点意见呢?”

你爽快地答应,看完后的感想是,如果再加上一些市场调查数据就更完整了。于是,你对这位同事说:

“写的还不错,不过如果能补充一些市场调查数据的话,经理的评价应该会更好。”“好的,但是我觉得这次的企划案,市场调查数据并不是那么需要。”

结果就会像这样,你好意提出建议,同事的回应却是“但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建议不管有多中肯,此刻根本无关紧要,这并不是这位同事“想听的话”。这位同事真想听的是:“不错,你写的真的是很好。”

所以,当资浅的同事来向你请教时,在思索如何才能让经理满意这份企划书之前,你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位同事想要听到我说什么呢?”因为对于这位资浅的同事来说,唯有听到他“想听的话”之后,才会有余力听你的建议。因此,对话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真不错,你写的真的很好。”

“真的吗?我想了很久呢!实不相瞒,我对这份企划书还是很有信心的。”

“这倒是。因为的确看得出你的努力啊!”

“嗯,不过,多少还是给我一点建议吧!”

“建议啊?让我想想……如果再加上一点市场调查数据的话,经理的评价应该会更高。当然,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还有时间修改一下的话。”

“下午才要提案,应该还来得及!原来如此,少的是市场调查数据啊!因为经理总是很在乎那些数字,对吧?真不愧是前辈!”

就好像老婆或是女朋友问你:“这件衣服好看吗?”我想没有男人会脱口说出心里想的,一定都是先思考女朋友期待听到什么答案后才回答。

沟通自如的秘诀就是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说话前永远先思考“对方究竟想要听我说什么呢?”沃顿商学院沟通专家总结出一条简单的说话法则——如果情感上无法接受,目的再正确也没有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找到了对方情感上能够接受的话题,或者你说出的话会让对方感到自身的重要性,就如同打开了双方交流之锁,而这把由情感组成的钥匙,往往会让你们之间的对话变得更有把握。

如果仔细观察周围那些善于打开谈话局面的人,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对话非常有意思:

●男人们总是从一场球赛、一辆汽车、一部手机等内容开始拉近彼此的距离。

●女人们总是从时装、化妆品或孩子教育等话题开始,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

你不能要求自己在面对所有人时,都可以随意地引导对方的说话欲望,但每一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公共的情感元素,而愿意发现这些情感元素的人,就是我们眼中的“口才高手”。

在讲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相信并尊重别人的智慧,对方感兴趣的可以多说,不感兴趣的则应少说。我们需要牢记钓鱼用的鱼饵不是你喜欢吃的东西,而是鱼喜欢的食物。我们与人交谈,必须要记得“投其所好”,了解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你将如何满足他的需求,这样他人才会对你感兴趣,才会喜欢与你交往。

匈牙利的作家米尔沙特在未成名时经常遭受出版社的冷眼,他去出版社送稿件,常常被那些编辑不耐烦地推出门外,他们对他的稿子一眼也不看,并且请他丢到纸篓里,不要耽搁他们的工夫。

经过多次打击之后,米尔沙特变得聪明起来,他后来去出版社,不再主动提及自己的稿件,而是专门找那些编辑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主题与他们聊天,他会向他们提起他们刚刚编辑出版的某本书,并且谈论其中的某些内容。

每当他这样做的时候,那些编辑们就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围过来七嘴八舌、很有兴趣地对那本书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样,他们成了好朋友,那些编辑自然再也不会把他推出门去了。

日常谈话交流的重要目的就是增进感情,搞好关系,让别人开心。投其所好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技巧。怎样才能投其所好呢?就是别人喜欢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投其所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说对方得意的事、说对方擅长的事、说吉利话、说祝福语、说鼓舞人心的话、说对方感兴趣的事或话题。没有人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投入过多的热情,而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常常会情绪激昂地参与进来,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的交流。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