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熬夜是年轻人的救赎还是堕落:4.5亿人熬夜的真相我们何以如此孤独

时间:2024-10-10 19:41:42/人气:273 ℃

猫头鹰占据的M型的左肩还是右肩?

不是我们热爱熬夜,而是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睡前,总得给自己翻翻思绪的时间吧!”这是朋友说的话,很扎心。如果我们只剩下的晚上甚至夜里的时间能自己支配,你会全部用来睡觉吗?显然不会。

“别熬夜,对身体不好”。这话谁都知道,但对于那些真正习惯了晚睡的人来说,还没到某个时间点是很难睡着的;而有的人,熬夜则是一种无奈和压力之下的被动行为;还有一部分人,熬夜是为了享受孤独,给自己足够的心灵释放时间。

熬夜的人群,在国内已经突破了4.5亿。熬夜和孤独本没有必然逻辑关系,但有了独处便有了连接。

三年疫情之后,大家几乎都经历了2023春节开始的彻底放开空间,成熟而务实地处理经济增长中的事项,而思想上则更加沉默而孤独。为什么说彻底?就是在出行和流通上不再像这三年间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不确定因素而至于目标被毁,其实这也许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个体间公共思想的交互,虽然作为一种权力和参与的社会义务,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讨论。无法正常表达,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无力感,使得公众思想迈入孤独这条自我狂欢之路——当下社会,这往往来自某种网络暴力和群体无意识的打压。

孤独自古有之,自从人有了家庭和意识就存在了。作为社会的人,自由意志在某个个体身上破茧而出后,其终于发现自己独自立于生命荒野之中,不再依附于某个宗族、组织、社群。这种思绪不会让人享受孤独的狂喜,初始状态下感受到的是惶恐不安——一种让个体不知迈出哪只脚的那种恐慌。随着习惯的产生、意识的成熟和社会化交互的深入,逐步会演变为某种学术思想下的人生状态。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文明演进的应有之义。

一旦让孤独者感到寒冷,则说明一个社会环境出现了系统性问题。这种问题,反过来增加人们逃离原本想要参与甚至建造一种公共生活的欲望。过有之而无不及的是,热情不再,则会加重孤独,衍生出更多的冷漠。

另一个因素,社会的M型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所谓的M型社会,指市场竞争过度化(我们常说的内卷)以后拥有巨额财富的少数人占据了M的左肩,而绝大多数穷人则占据了M的右肩。其中,本来似乎占据中间阶层且还算风光的中产阶级,由于产业竞争以及过度负债而出现塌陷,跌落在M型社会的底端。最典型的1990年代的日本,楼市、股市、债市大幅度下跌的背景下,那些热衷于负债投资的中产阶级,成为了系统性风险的炮灰。日本由此产生心理问题和自杀率居高不下,陷入内心孤独的也大有其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在步其后尘。

除了上述的某些因素,我们也发现同样很长时间存在的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越过移动互联网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让信息沟通变得快捷便利,也许正由于如此唾手可得,使沟通中的情感苍白无力,远远比不上当年日思夜盼的短短一封信。渐渐沉浸在各自冰冷浅薄的手机世界,习惯疏离,陷入孤独。

人们可能愿意睡前花时间刷手机看几个小时的短视频,也不想和睡在身边的夫妻、睡在同一套房子的子女聊天半小时。沉浸式体验和孤独状态是互为作用的,当成为习惯的时候彼此都不会是积极意义下的人生。

结果和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的。现在大家对周围人物的联结和信任非常脆弱,然而这种事却不去依赖他人的驱使,而是要自觉自发地寻找和选择。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虽然很难,但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将会很有帮助。

习惯孤独的人,也许会把自己的使命理解为与生俱来就要领会的孤独,以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坚强更加完善。这话也对,有人因为感受孤独而升华,有人却为摆脱孤独而堕落,甚至将其作为一场生命的修炼。不必为孤独而感到不安,只要孤独不是来自我的卑鄙或者龌龊,以及逃离现实的责任边界。所以,一个孤独的流浪汉,一个深夜独处思考的教授,也并没有高尚低俗之分。

旧的思想空间面临打破,新的尚未能建成,而这是人类社会漫漫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必然问题。社会多元化特征之下,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单极的,思想和公共意识都是。个体的迷茫、社会角色的缺失、人情世故的复杂多变、资本意志的贩卖情绪、社会公共聚焦的追逐繁华……个人的自我都需要理性的契机,以获得良知和责任的共鸣共情。

如果任由个体在无奈之下选择孤独,变成群体意识状态,需要变革的就不仅仅是个体了。

也可以说,这本不是个熬夜的话题。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