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猫咪>

狸猫换太子包拯心中已有决断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说说幸运的包拯

时间:2024-02-09 08:20:39/人气:404 ℃

包拯

历史上的包拯与舞台形象是很不相同的。艺术作品当然会有虚构和夸大,但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如果能与史实联系起来,那一定会更加有趣。请看:不一样的包拯。

开封府包青天

史书上的包拯是简略的,舞台上的包拯是鲜活生动的。

包龙图

《宋史》卷三百十六《包拯传》说:“拯立朝教,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清明正直的好官,包拯做过有益于人民的好事。戏刷舞台上的“包青天”,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化人物。只要“包公”一到,不管多大、多复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就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阴曹掌人生死的阎王也害怕他的“三口铜铡”。

人民群众受尽赃官酷吏、权豪势家的欺压凌辱,希望能有为民伸冤的“清官”;封建统治者为其长治久安,也希望有维护其封建秩序的“良吏”。这样,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包青天”的戏就越编越多,“包龙图”的形象越传越神。

包拯作为宋朝历史上一位正直、清廉的好官,其历史地位应该受到肯定。结合史书,谈谈舞台上的包拯,以便我们对包拯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有关包拯的戏,大部分是“公案戏”,而又绝大部分是说他在任开封知府时的断案故事。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包拯从宋仁宗嘉佑元年十二月被任命为权知(暂代)开封府起,到仁宗嘉佑三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止,总共只当了一年半的开封知府。在这一年半中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任何有关断案事件。只有一件“审牛舌案”还是包拯在任天长县知县时的事情。

狸猫换太子

在《狸猫换太子》这出戏里,包拯可说是出尽了风头。他不仅辦明了谁是皇帝的亲娘,还用祖传秘方治好了皇太后的眼病。铡了郭槐,整治了太师庞籍父女,还打了皇帝的龙泡。在众多的“包公戏”里,《狸猫换太子》这出戏算是“事出有因”的。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四记载:宋仁宗本是侍奉刘德妃的宫人李氏所生,刘德妃“取为己子”,将其抚养成人。后来刘德妃成了皇太后,垂帘听政,在李氏病重时,刘将李晋升为宸妃。李氏死后,刘用皇后礼厚葬了她。等到刘太后死后:“左右有为帝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于非命。’”,仁宗“易梓宫,亲启(李宸妃棺)视之,妃以水银故,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后,帝叹日:‘人言岂可信哉?’待刘氏加厚。”这段史实发生在仁宗明道元年(1032)以前,而包拯直到仁宗景佑四年(1037)才开始步入宦途,当了名知县小官。由此可知,《狸猫换太子》所本的这段史实,既无所谓“狸猫”,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而出现在这出戏里的大忠臣程琳和大奸臣太师庞籍,史有其人,不过史书所载的程琳是个好佞之辈,而庞籍则是个正直之人。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四记载:为了向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献媚,怂恿她当女皇帝,“三司使程琳献武后临朝图,后(刘太后)掷于地日:吾不作此负祖宗事。”程琳拍马过于露骨,连刘后也看不过眼。而殿中待御史庞籍,却认为皇帝(仁宗)早已成人,理该亲临朝政,不可再使女后称制,故“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焚之。”为保护宋仁宗,庞籍刚直果断,于此可见。历史上的程琳、庞籍,各自为人,与戏中所述完全不同。

包拯是位“清官”,但和他同时代、也先后做过御史和开封知府的人,如庞籍、欧阳修等,不管“政绩”和“直声”不比包拯差。其中庞籍在仁宗时有很多功绩和建树;欧阳修“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宋史・欧阳修传》)但欧阳修以文名显世,他的“政绩”反被名掩盖了。而庞籍在“包公戏”里却成了大奸臣。独有这位被欧阳修称为“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庭事体,或有不思”的包拯,得天独厚,从宋、元以来,在戏刷舞台上大显威风,经久不衰,可算是幸运之至了。

人人盼盼

个人创作,欢迎分享。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