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咖啡对心血管的好处与坏处:咖啡与心血管疾病

时间:2024-08-02 22:03:25/人气:173 ℃

现如今咖啡是许多人的刚需,不少人都在靠咖啡续命。全球每天要消耗22.5亿杯咖啡。如果把每天装咖啡的杯子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8.5圈。

然而咖啡始终饱受争议,功过一直任人评说。这主要是因为咖啡含有1000多种复杂成分,每一种成分还发挥着亦正亦邪的多重作用。他们共同打造了咖啡这个迷人的复合体。用一句”如魔似仙“来形容咖啡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

就心脏而言咖啡更是扮演着亦正亦邪的双面角色。

有人说喝了咖啡气定神闲,精神百倍;有人说喝了咖啡心慌心跳,气短乏力。有理论说喝咖啡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有观点认为喝咖啡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怎么来分辨哪是真哪是假?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我喝咖啡后哪些现象会出现在我身上?我遇到的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呢?

有朋友会说:喝了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的确,这是个好注意。你可以喝咖啡试试,看看喝下去后到底是气定神闲还是心慌心跳,到底是精神百倍还是气短乏力。这些都是即时短期效应,能做到一试变知。但是随着喝咖啡的时间延长,人会对*********产生耐受性。产生耐受性后,无论是对好的反应或是对坏的反应都逐渐不敏感,直至无感。

况且,咖啡对心脏影响很多都是慢性长期作用。对这些长期作用我们无法一喝便知。您无法得知长期喝咖啡会不会促进您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会不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增加。因为咱们不可能拿自己作试验,专注咖啡20年,看看自己是否还建在。即便您不拿自己当自己看,狠心做了试验,20年后无论您是否真的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您怎么确认得到这样对结果是仅凭咖啡的一己之力呢?到底和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不爱运动年、龄增有没有关系呢?

科学家有办法。他们可以在实验室里用动物做实验。比如用大鼠,让40只大鼠喝咖啡,另外40只不喝咖啡。除了喝不喝咖啡这一点区别,其它的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吃喝拉撒睡都完全一样,也不让“抽烟喝酒”。观察相当于人的寿命20年时间,看看有多少大鼠死了,并尸检确定死因是什么。最后解剖剩余的全部大鼠看两组大鼠各有多少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谁多谁少、谁轻谁重。顺便提一句:大鼠1月=人3-5岁;3月=人10-12岁;6月=人18-20岁;12月=人35-45岁;18月=50-55岁;24月=65-70岁。人生仅一月鼠龄已多载。只要买6月龄的成年大鼠养6个月。就能达到既定目标。

但是只有动物实验还远远不够,有时动物身上验证的结论放到人身上却是南辕北辙。最著名的是糖精致癌理论。糖精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我的老家四川西昌盛产酸枣,在我的记忆里一到夏天,妈妈便用酸枣泡一大搪瓷杯的酸枣水,再加一粒儿糖精就配成出美味消暑的酸枣饮料。但是糖精是从煤焦油中提取的,给人的感觉就不好。比如当时就有人说:你以为你吃的是糖,其实吃的是煤焦油。糖精还带有一点苦味和金属的味道,更加重了人们的不安。果不其然,上世纪60年代,发现给大鼠喂食糖精会导致大鼠发生膀胱癌。于是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要求在加有糖精的食品上标注 “该产品可能有害健康。该产品含有在实验动物中确定能导致癌症的糖精”。试想,拿着这样的食物,您还有心情吃吗?还敢吃吗?随后研究发现,糖精被冤枉了。尿液中出现高浓度糖精的确能诱发大鼠得膀胱癌。但是人的尿液成分与大鼠不同,不存在相似的诱发膀胱癌的物质基础。进一步用灵长类动物做实验表明,糖精也不会诱发它们得膀胱癌。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糖精从“可能的致癌物”名单中去除。2000年,FDA认定糖精对人无害,取消了对“糖精有害健康”声明的要求。但是经过这40多年的折腾,人们已经不可能再接受糖精了,这才使得阿斯巴甜、蔗糖素、安赛蜜这些人工代糖有出头的机会。现在,糖精完全从市场上消失了,只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

再回到咖啡。咖啡对心脏是好是坏大鼠说了不算,得拿人类自己的数据说话。但是我们不能像对大鼠那样拿40个人做实验组40个人作对照组,把他们像大鼠那样圈养起来,严格管理衣食住行20年。这种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只有当年的731部队能干出来。

现在作的是临床试验或者流行病学试验。请注意“试验”和“实验”表面仅一字之差本质却完全不同。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批人,分出喝咖啡的人作为试验组,不喝咖啡的人作为对照组,这两组人员在入选的时候,年龄、性别、种族、体重、生活方式、基础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线特征都基本一致、相互匹配。比如,喝咖啡组有1000个中国人吃中餐,不喝咖啡的对照组也要匹配同样数量吃中餐的华裔。此后的生活方式,除喝咖啡这一点之外,也要求基本匹配。所以,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试验入选的病人数都相可观,基本是上千起步,上万不多。很多临床试验都是覆盖全球各大洲,在不同的国家筛选不同种族的受试者。选择好人员后,不对其做过多的限制,持续观察20年,记录两组中各有多少人得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如果中途有人死亡,确定死因。这种方式的试验叫前瞻性试验,证据意义很强。还有一种叫回顾性试验,就是确定一个范围,统计出喝咖啡和不喝咖啡的人,然后分析这两队人群中,心血管病发生的人数,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回顾性试验不如前瞻性试验有意义。

当然,无论是前瞻性试验还是回顾性试验最后都要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看看数据的差异是不是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检验的目的就是要看两组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数据差异是真正由喝咖啡引起的还是因为一些其它的干扰因素导致的。如果有统计学意义咖啡就是罪魁祸首,否则还真不能让咖啡背锅。

还有一类研究是将各种临床试验合并分析,叫荟萃分析或者叫Meta分析。荟萃分析可以搜集到更多的病例数,更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形,更有说服力。

最近一篇拟于2023年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咖啡与冠心病风险的系统综述及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Effect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就纳入了32个临床试验的2234952个病例。大力出奇迹,果然得出了细致的结论:喝咖啡与冠心病的关系与性别有关,喝咖啡增加男性冠心病的风险,降低女性冠心病的风险;长期喝咖啡特别是超过20年的人群冠心病的风险增加;喝中等量的咖啡有心血管保护作,降低冠心病的风险,这种保护作用在喝少量和大量咖啡的人群看不到。

怎么解释这些纷繁杂乱的结果呢?这就要归因到咖啡的复杂成分和各成分自身的多重作用。

首先咖啡含有的重要成分之一是绿原酸。绿原酸是一个身份复杂的角色。首先它决定咖啡的口味。绿原酸使咖啡口感浓烈,酸涩,刺激性强,降低了咖啡的口感,故被称为死酸。然而绿原酸是优质的抗氧化剂,防止人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绿原酸还通过调节肠道的腺苷受体信号通路,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促进胰岛素分泌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是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绿原酸是咖啡中低调奢华的健康保护剂。

此外,咖啡含有咖啡油,主要有咖啡醇和咖啡脂两种。它们抑制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这种作用和人体内PCSK9蛋白的作用相当。致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肝细胞摄取和分解减少,使其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延长30%。结果是血液中总胆固醇增加。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理基础。咖啡油是咖啡中隐秘的健康危害者。

再有,咖啡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它的作用已经不能用亦正亦邪来概括,应该用色彩斑斓,复杂多样来形容。

人体内有一种叫腺苷的物质,通过和大脑中的腺苷受体结合,发挥促眠作用。*********和人体的腺苷结构相似,进入人体后抢占我们大脑中的腺苷受体,阻止受体和腺苷结合,把睡意和困倦强压下去。使我们保持头脑清醒。

*********还促进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分泌。在心血管系统使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慌心悸、甚至引发心律失常。

*********有抑制PCSK9蛋白的作用,这个作用可以和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最有效,也是最贵的药—PCSK9抑制剂媲美。通过抑制PCSK9蛋白,解除该蛋白对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抑制。每天喝咖啡相当于顺便注射了PCSK9抑制剂“依洛优单抗”或“阿利西优单抗”。*********的这一作用也正好对抗了咖啡醇和咖啡脂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抑制作用。

就高胆固醇血症而言,咖啡既是矛又是盾。两种作用针尖对麦芒,既致病又治病,到底是致病还是治病就要看其它因素了,比如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女性体内无论是雌激素还是孕激素都有保护血管免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所以女性喝咖啡的积极作用抵消了消极作用,最终结果是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年龄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不可避免的危险因素。随时间的延长,喝咖啡的保护作用已经无法抵消增龄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喝咖啡20年以上的人群,冠心病风险增加。

最后要给大家一个小提示:咖啡冲泡好后,最好在20分钟内喝完,否则大部分的抗氧化物在体外就被氧化了。

作者:尹力 刘彤

参考文献:Am J Cardiol. 2023 Jan 1;186:17-29. doi: 10.1016/j.amjcard.2022.10.010. Epub 2022 Nov 3.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