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鸭瘟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对于禽的传染病您了解多少---鸭瘟

时间:2024-06-14 17:58:50/人气:498 ℃

鸭瘟(英文简称DP)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DPV)引起的常见于鸭、鹅等雁行目禽类的- -种急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特点是体温升高、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两腿麻痹和排出绿色稀粪。病理特征可见食道和泄殖腔黏膜出血、水肿和坏死,并有黄褐色伪膜覆盖或溃疡,肝灰白色坏死点。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是目前对世界范围水禽危害最为严重的疫病之。

[流行病学]

鸭瘟呈世界性分布,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春秋季最为多见,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鸭均可以感染DPV,但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一-定的差异, 成年鸭的发病率高于幼鸭,20日龄内的雏鸭较少流行本病。

鸭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鹅)以及带毒的家养和野生水禽。此候 鸟如野鸭和大雁等,既是本病的易感者,又是DPV长距离的携带者和自然传染源。

本病自然感染情况下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可通过交配、眼结膜、呼吸道、泄殖腔和损伤的皮肤传播。

DPV的自然感染仅限于雁形目的鸭科成员(如鸭、鹅、天鹅等), 而与病鸭直接接触的其他禽类如鸡、火鸡、鸽及哺乳动物均不感染。

鸭瘟的传播方式既可通过易感鸭与感染鸭直接接触,也可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环境。

DP康复鸭可能成为带毒鸭,并周期性地向外排毒,从而引起家鸭和野生禽类DP的暴发。因为,水禽往往在共同水域中觅食、 饮水和栖居,所以水是本病从感染禽传播到易感禽的重要自然传播媒介。

[症状及病理变化]

1.临床症状 本病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3~5d,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4d, 有时甚至不到1d。病初体温急剧升高,达43C以上,持续不退,呈稽留热,体温升高并稽留至中后期是本病非常明确的发病特征之。病鸭精神沉郁,头颈缩起,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翅膀下垂;饮欲增加,食欲减退或废绝;两腿发软,麻痹无力,走动困难,行动迟缓或伏坐地上不能走动,强行驱赶时常以双翅扑地行走,走几步即倒地,此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则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有腥臭味,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肛门肿胀,严重者黏膜外翻,黏膜面有黄绿色的伪膜且不易剥离。翻开肛门可见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及水肿,黏膜上有绿色伪膜,剥离后可留下疡:部分病鸭头部肿大.触之有波动感,所以本病又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眼有分泌物,初为浆液性,使眼睑周围羽毛湿润,后变为脓性。常造成眼睑粘连:眼结膜充血、水肿,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外翻;初期鼻中流出稀薄的分泌物,后期鼻中流出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并发生鼻塞音,叫声嘶哑,部分病鸭有咳嗽:倒提病鸭时从口腔流出污褐色液体:病的后期,体温降至常温以下,体质衰竭,不久死亡。本病般呈 急性经过,有的病例甚至可在泄殖腔发现外形完整而未来得及产出的鸭蛋,少数病例呈亚急性过程,拖延数天,部分转为慢性经过。急性病例病程般为2~5d. 致死率在90%。以上。少数不死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亚急性病例病程6~10d. 病死率达90%。以上,也有不到1%的,人别不死的病例转为慢性,呈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产蛋减少。并因采食困难而弓起死亡,病程可达2周以上。产蛋鸭群的产蛋量减少,一般减产 30%左右,随着病死率的增高、可减产60%以上,甚至停产。

鹅感染鸭瘟的临床症状般 与病鸭的相似。特征为头颈羽毛松乱,脚软,行动缓慢或卧地不愿行走;食欲减少甚至废绝,但饮水较多;体温升高,流眼泪、眼结膜充血、出血,严重的出现眼周水肿和脱毛现象;个别病鹅下颌水肿。鼻孔有大量分泌物,咳嗽,呼吸困难;肛门水肿,排黄白色或淡绿色黏液状稀粪;少数患病公鹅的生殖器官突出,有的病鹅倒提时从口中流出绿色恶臭液体。病程为23d, 病死率可达90%以上。

2.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包括: 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伪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伪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瘢痕:泄殖腔黏膜表面覆盖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黏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肝脏早期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白色坏死灶,在坏死灶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坏死灶中心常见小出血点,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腺胃5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条灰 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肠黏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2月龄以下鸭肠道浆膜面常见4条环状出血带。

[诊断]

现场诊断可以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征状和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判断。实验室确诊需要进行如下检查。

1.病毒分离 病毒的分离 般采用急性发病期或死亡后的病鸭血液、肝、脾或肾作为分离病毒的检样。般采用9 14 日龄鸭胚,通过尿囊膜途径接种,分离病毒。鸭胚在接种后4 10d死亡, 胚体有典型出血病变,若初次分离为阴性,可将收获尿囊膜盲传3代。肝和脑是病原学诊断的最佳取材部位。可用PCR、中和试验鉴定分离到的病毒。

2.其他实验室方法 中和试验、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 等方法可用于该病的特异诊断。

[防控]

鸭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本病主要依赖于平时的预防措施。预防应从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对易感水禽进行免疫接种等方面着手。

1.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鸭苗或种蛋 一定要引进时,必须先了解当地有无疫情,确无疫情,经过检疫后才能引进。鸭运回后隔离饲养,观察2周。

2.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各种用具物品和运载工具防 止健康鸭到鸭瘟流行地区和有野生水禽出没的水域放牧。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对鸭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等保持清洁卫生,定期用10%石灰乳和5%漂******消毒。

3.病愈鸭以及人工免疫鸭能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免疫母鸭可使雏鸭产生被动免疫,但13日龄雏鸭体内母源抗体大多迅速消失。对受威胁的鸭群可用鸡胚适应鸭瘟弱毒疫苗进行免疫。20 日龄雏鸭开始首免,每只鸭肌内注射0. 2mL, 5个月后再免疫接种一-次即可, 种鸭每年接种2次,产蛋鸭在停产期接种,一般在1周内产生坚强的免疫力。3月龄以上鸭肌内注射1mL,免疫期可达1年。

4. DPV弱毒疫苗接种 通常只需几个小时接种鸭就呈现出一定的保护力。鸭群一日发生鸭瘟,必须迅速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毁尸及紧急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防疫措施。紧急预防接种关键在于尽早确诊,尽早注射疫苗,这对控制疫情,减少损失,具有显著作用,各地实践证明,当发现鸭瘟就应立即用鸭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有用多倍剂量、10倍甚至更高),- -般在接种后1周内死亡率显著降低,随后停止发病和死亡。如果时间拖延后再注射疫苗,或者不配合进行严格隔离、消毒等措施,则保护率就很差。同时严格禁止病鸭外调或上市出售,应停止放牧,防止扩大疫情。

5.在发病初期肌内注射抗鸭瘟高免血清 每鸭注射 0. 5mL,有一定的疗效, 配合聚肌胞成年鸭每次肌内注射1mL, 3d一次,用药2~3次,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