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所定义的五谷杂粮的内容都略有不同。如《黄帝内经》中的五谷指的是“大米,小豆,麦,黄豆,黄黍”;在《孟子-滕文公》中指的五谷为“稻,黍,稷,麦,菽”;佛教祭祀时所用的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它的范围可以延伸到五谷,豆,坚果,干果,以及薯芋类食物,即泛指各式各样能当粮食的作物。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类食物
一、五谷类
小麦,大麦,稻米(大米,糯米,籼米),燕麦,高粱,荞麦,小米,薏米等。
二、豆类
黄豆,红豆,黑豆,豌豆,扁豆,绿豆,蚕豆,刀豆,花豆等。
三、坚果,干果类
杏仁,腰果,榛子,核桃,松子,栗子,开心果,花生,葵花籽,南瓜子,红枣等。
四、薯芋类
红薯,土豆,芋头,山药等。
五谷杂粮是我国人民的主食,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谷物、米和面食占比较大的比例。“饭是百味之本”,《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营养金字塔学说认为,要达到膳食平衡,就要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
因此,人们的日常饮食应该在五谷杂粮的基础上,以果为助,以畜为益,以菜为充,辩证施食,配合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