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到来,大地回暖,春催万物。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近日在采访中目睹一只正在冬眠的刺猬,由此,想到了“冬眠”这个与农时变化密切相关的现象。
01
本想察看古槐树
无意邂逅小刺猬
我与一只刺猬的相遇纯属偶然。
2月23日,去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蒋官屯街道采访,抵达时,听说来自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聊城大学的几位专家,正在当地调查一棵古树,并启动古树名木保护项目。
我随后赶到古树所在的大孟营村,在村庄北边的一处废弃院落里,找到了古树。这是一棵国槐,主干下部树皮剥落、内心枯朽,形成一个空洞,斜伸的一个主枝已经断裂,残存火烧或者雷击的痕迹。询问村中老人,即使高寿90有余者,亦说不清楚它栽植于何年何月,寿命几何。
来自聊城大学的植物学专家现场一番测量推算,得出初步结论:这棵古槐为清朝时栽植,至今已历经200余年风雨洗礼。
历经沧桑的古槐。
“咔,咔,咔”,我从不同角度拍摄了若干幅古槐的照片。正要离开,忽然发现树冠覆盖下的地面,有一处似有异样,与土壤相比颜色略浅,蹲下仔细察看,呵呵,是一只刺猬!
它卷缩成团,躲在地下的洞穴里,用坚硬的棘刺紧紧护住柔软的头部和四足。这是一只处于冬眠状态的刺猬。
我拍摄了一段视频,发到微信群里,并留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地下冬眠的刺猬。以前只见过在地上奔跑的刺猬。”一位网友看了,回复说:“有的刺猬在草窝里过冬,去年我还在猪圈里见过呢!”
正在冬眠的刺猬。
02
惊蛰时节春雷鸣
蛰伏动物始醒来
假如没有外人来到大孟营村,踏进这处废弃的院落,调查古槐,清扫了地面上的枯枝残叶,或许这只刺猬不会被人发现。
当然,除了拍摄几幅照片和一段视频,我没有打扰依然沉睡的刺猬。我知道,3月5日惊蛰,当天——2月23日距离惊蛰还有10天时间,冬眠的刺猬还不到醒来的日子。对于此举,朋友圈里有人为我点赞:“有一双慧眼,还是一名动物保护主义者。”我发了一个带有笑脸的图案,作为回应。
(视频)记者发现一只正在冬眠的刺猬。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紧随雨水之后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最初叫“启蛰”,据说汉景帝名启,为了避讳,遂改称“惊蛰”。唐朝诗人韦应物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蛰到来,春雷始鸣,大地回暖,草木返青,长期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们逐渐从沉睡中苏醒,伸展腰肢,迈步外出,生息繁衍。
03
天寒食缺是外因
激素诱发为内因
借此机会,说说动物冬眠。
冬眠,又叫“冬蛰”,在山东、河北民间亦称“下蛰”。它属于一种休眠现象,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匮乏等)的一种适应。
到了暮秋时节,冬眠之前,动物便四处寻找适合冬眠的场所。比如,刺猬喜欢找闲置民房的角落、古老中空的树干,或者自己挖掘一个地下洞穴,并运来杂草、树叶、秸秆,铺垫到上面。布置好栖身场所之后,它便钻进去,蜷缩着身子,渐渐进入冬眠状态。
冬眠期间,动物不吃不喝,不活动,体温下降,呼吸变弱,心跳减缓,陷入昏睡状态。科研人员发现,在冬眠状态下,土拨鼠的体温从原来的39℃降至7℃;心跳频率降幅更大,从每分钟100次减到3次左右;呼吸频率降至每小时1次。处于冬眠期的动物,肝脏、肠子等器官产生的代谢废物积存于肠子的下部,待到苏醒时再排出体外。
总而言之,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之后,新陈代谢大幅度降低,目的就是降低能量消耗,度过严酷的冬季。
尽管冬眠耗能较少,但是要度过漫长的冬季,还是要消耗一些能量的。因此,许多动物冬眠之前,需要加强进食,有些动物从夏天开始着手,在体内积累一些能源物质,如脂肪。步入冬眠模式,它们便仰仗自身贮存的脂肪度日,特别是肩胛骨间的脂肪组织。
整个冬眠过程通常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三个阶段。入眠是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需要一天到数天时间;深眠阶段,不同的动物持续时间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当环境温度回升到一定数值时,深眠动物激醒,各个系统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出眠即告完成。
处于冬眠期的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睡鼠就是一个典型,它在冬眠期间,身体变得十分僵硬,任何外界的声音都无法吵醒它。也有例外,北极熊的冬眠属于局部冬眠,似睡非睡,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马上惊醒,应付突发情况。
动物为什么会冬眠?一言以蔽之,主要是因为天气比较寒冷和食物匮乏等缘故。这是从外因来说的,动物体内有无与此相关的诱因呢?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能够诱发动物冬眠的物质——冬眠激素。进一步实验证实:即使在炎炎夏日,如果把冬眠激素注入黄鼠、蝙蝠体内,它们也会有规律地长时间沉睡。
04
休眠长短因种异
除却冬眠有夏眠
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每年有春、夏、秋三季,也有数月低温的冬季;寒带地区,除了短时间的夏天气温高一些,其它时间长期极其寒冷、滴水成冰。生活于上述地区的动物,如何度过寒冷难耐的冬季?法宝便是冬眠。而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一年四季要么气温适宜,温暖如春,鲜花盛开,要么常年如夏,酷热难耐,没有寒冷的冬季,食物十分丰富,动物就无需休眠。
具有冬眠习性的动物种类繁多,有无脊椎动物(包括庞大的昆虫家族),也有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爬行类,还有许多哺乳类,如蝙蝠、刺猬、旱獭、黄鼠、跳鼠等。
睡鼠。(资料片)
不同种类的动物,冬眠时间长短不一。在动物世界里,冬眠时间最长的当属睡鼠。它从10月到次年4月,每年有5至6个月在酣睡,处于冬眠状态。北美小夜鹰的冬眠时间也较长,每年有5个月左右,冬季来临时,它们就找个岩石缝隙或腐木洞穴躲起来。有的动物冬眠期则很短暂,比如俄罗斯有一种黑貂,每年冬眠期只有20天。
前面说过,冬眠发生于温带和寒带地区,是动物适应寒冷冬季的一种方式。
对于生活在热带干旱地区的动物,例如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沙蜥、草原龟及黄鼠来说,炎热和干旱也是难以抵御的外界环境因素。它们适应环境,采用的技巧也是休眠,主要表现为体温下降和进入昏睡状态,这与冬眠的动物一样,不过,休眠的季节(夏季)与冬眠不同。动物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夏眠,又叫“夏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建志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农科视窗(1)|“海水稻”价值几何?来看看耐盐碱水稻育种的山东实践
农科视窗(2)|一棵野草与小麦杂交成功,为何赢得院士们点赞?
农科视窗(3)|除了“瓜奶奶”吴明珠院士选育的瓜,你还吃过哪些瓜
农科视窗(4)|非洲西来瓜,硕果遍华夏,山东设施栽培技术辐射全国
农科视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个大产业
农科视窗(6)|杂交马铃薯问世!揭秘背后创新故事
农科视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东问世
农科视窗(8)|一项成果改变一个产业,由田间直收籽粒想到紧凑型玉米
农科视窗(9)|实施“搭桥手术”,老树焕发青春
农科视窗(10)|植物基因编辑:改良作物惠民生
农科视窗(11)| 糯、紫、黑、蓝…特殊用途小麦品种“特”在哪?
农科视窗(12)|一棵大豆何以触动国人神经,兼谈大豆的前世今生
农科视窗(13)|农科院专家谈麦田管理:赶紧镇压划锄,暂时不要浇水追肥
农科视窗(14)|能做爆玉米花的,可不是普通玉米粒
农科视窗(15)|造个机器人摘苹果究竟有多难,兼谈机器人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