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小学生成绩差家长如何管教?对儿子严管对女儿却放养

时间:2024-05-23 03:57:57/人气:428 ℃

“虎妈”还是“猫爸”?该严管还是放养?

我们在争论之余也会发现,哪种教育方式之下,都有孩子被培养成了有理想、有目标的名校学霸,而且都对父母的养育方式充满感激。

教育的真正关窍到底是什么?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收获!

01

刘墉既当“虎爸”又当“猫爸”

著名的美籍华裔作家刘墉有一儿一女。

两个孩子相差了17岁。

在家庭教育上,刘墉仔细思考了儿女们的区别,有针对性地充当起了“虎爸”与“猫爸”:

儿子出生在台北,初来美国时内向而叛逆。如果不好好“调教”可能会有长歪的危险,还是采用中式强权教育比较保险。而出生在纽约的女儿心思细腻,又早早适应了美国的文化和成长环境。纯粹拿老一套的中式家法来伺候,恐怕不会有什么效果,不如彻底放手,对女儿多加骄纵。

▲ 刘墉一家四口的合影

结果,又当“虎爸”又当“猫爸”的刘墉,养出了一个哈佛博士的儿子,又把女儿培养成第一名考进哥大的才女。

他的两副面孔,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本就是每位家长最应尽的责任。

清华博士、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就曾说过:

我们埋怨学校不能因材施教,却没有发现我们常常在以一种想当然的、千篇一律的方法,在要求我们的孩子。

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才是父母最能提供,也最该提供的东西。

▲郝景芳

02

两位藤校大满贯选手

家庭教育却大相径庭

最近有两个孩子备受关注,他们就是美国少年马丁和克瓦斯。

他们双双拿下了八所“常春藤联盟”学校(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以及斯坦福、MIT等名校的录取。

但极有意思的一点是,在CNN的报道中,这两个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甚至说接受的是“截然相反”的家庭教育。

▲马丁(左)与克瓦斯(右)

图片来源于CNN,版权归作者所有

白人男孩马丁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家境优渥,从小在“放养式教育”中成长,从不知被“逼迫”是何滋味;而黑人男孩克瓦斯则是非裔新移民,家庭条件一般,双亲采取的是典型的“高压式教育”。

可在概念不同、路径不同的教育方法下,两个孩子都取得了学业成功,而且目标清晰,充满理想与热情。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白人男孩马丁

父亲是筹款人、母亲是护士的马丁,从小就是一个天资聪颖、兴趣广泛的孩子。

拿到藤校“大满贯”后接受CNN采访,他在镜头前展示了自己拉小提琴的样子,优雅而自信。

学业成绩全A、标化考试接近满分、拉小提琴、进合唱团,拿大奖,还在高中的多个社团担任职务……

马丁身上的那种“全能感”,哪怕丢到精英扎堆的藤校,也不会逊色。

难能可贵的是,马丁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领域,做出的贡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他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北达科他州长大,亲眼目睹了发达的石油工业如何改变了家乡,便把平衡经济与环保视作终生追求的事业。

有成绩,有理想,有志向,马丁身上呈现了一个藤校大满贯选手该有的模样。

在被问及成功秘诀之时,他却说是父母给予的“自由的灵魂”,成就了他如今的一切。

马丁的父母采用的是典型的放养式教育。

无论是对马丁,还是对他的两个妹妹,都从来不过问成绩或排名,而是放手让他们追寻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仅在必要时提供支持。

马丁妈妈克丽丝说,马丁是个“好奇宝宝”,从小就喜欢鼓捣各种摆件,追问自然现象的成因。

每逢此刻,她与丈夫便耐心解释,并提供让孩子自发探索的机会。

▲马丁一家人

克丽丝认为,让孩子学会独立与自我激励非常重要,尤其对于那些想上好大学的人。

“到了大学里,根本就不会有父母指导你该做什么,一切要靠自己。” 克丽丝说,她的总结也获得了马丁的认同。

发挥自我激励的作用,是马丁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动因。

▲ 最终,马丁选择了斯坦福

马丁父母的放养,似乎是成就藤校学霸的关键所在。

而在距离北达科他州数千公里的纽约,另一个藤校大满贯选手的出现,却展现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教育图景。

▼ 黑人男孩克瓦斯

在多所名校录取中选择了耶鲁的克瓦斯,出生在一个非裔移民家庭。

他说他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父母的高压严管。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从非洲西部小国加纳移民来美的克瓦斯父母,都在从事护理相关的工作。

对于家中的一儿一女,他们最讨厌的就是听到孩子说“我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在他们看来,做一件事就要做到百分之百完美,不留后悔的余地。

克瓦斯的父亲埃比尼泽表示,他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一科成绩低于95。

因为他相信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足够用功,一切皆有可能。

▲克瓦斯一家人

年轻时,他与妻子历尽艰辛来到美国,终于为下一代创造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但面对时不时浮现的“黑人就是懒鬼和学渣”的鄙夷,埃比尼泽心有不甘。

于是,他用最严厉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学业,始终让他为符合父母的期待而奔跑。

事实证明,他也成功了。

在严苛的教育措施下,克瓦斯成了多所名校争抢的“香饽饽”,埃比尼泽也成了人们口中的非裔虎爸。

但他不觉得这样有何问题:

人们觉得我疯了,但是你看,逼着孩子去挑战极限,很多东西是可以做到的!

克瓦斯不仅成绩优异、社交广泛、获奖无数,也和马丁一样,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有着清晰的认知。

受父母影响,他对从医十分感兴趣,从中学时就坚持在医学中心担任志愿者,并开展独立的生物学研究。

如同马丁感谢父母所给予的“自由的灵魂”一样,克瓦斯也感谢从小受到的严格教育。

他们的家教经历虽然大相径庭,却殊途同归。两个人都成为了受藤校青睐的优秀孩子。

03

虎妈VS猫爸

永恒的争辩与迷思

马丁与克瓦斯这两个同时受到所有藤校青睐的少年,其实刚好反映出两种“对立”的路径:

是高压严管,还是放任自流?是当个虎妈,还是做个猫爸?

事实上,在马丁与克瓦斯的成功案例之余,有关“虎妈VS猫爸”的迷思,早就是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虎妈”流派的典型代表是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一位真正让“虎妈”模式走向世界的人。

她在自传式著作《虎妈战歌》中详细描绘了自己是如何通过辱骂、恐吓等高压手段强迫两个女儿,逼着她们朝着预定方向前进。

▲“虎妈”蔡美儿与她的两个女儿

大女儿Sophia在一次竞赛中拿了第二,蔡美儿非但没有表扬,还逼着孩子每天晚上做2000道题,直到在竞赛中夺回第一;

小女儿Lulu练琴的时候,被要求从傍晚一直弹到深夜,不准喝水吃饭,不准上厕所……

在她的严加管束下,两个女儿都在勤学苦读以及无止境的练琴中度过了童年。

她不能容许孩子的“不完美”,更讨厌孩子的“不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国内,被媒体冠以“猫爸”之称的常智韬,则以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宽容、沟通”的家庭教育态度,与“虎妈”唱起了“对台戏”。

他会容忍女儿偶尔的落后,也会对她翘掉舞蹈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让孩子自主自立地去学习去探索,有能力有方法去追求理想,才是“猫爸”努力培养并希望看到的场景。

▲“猫爸”常智韬做客精英说两周年论坛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虎妈还是猫爸,他们的孩子都被培养成了有理想、有目标的哈佛学霸,而且都对父母的养育方式充满感激。

看到“虎妈”把两个女儿送进哈佛,许多家长或许会恍然大悟:以严苛方式去要求下一代,肯定没问题!

可了解到“猫爸”分享的家庭教育心得,不少人又会开始犹疑,想着放养是不是才是培养天之骄子的最佳方式。

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没错,否则也不会有马丁与克瓦斯的事迹,“虎妈”与“猫爸”的女儿也不会个个都进了哈佛。

真正的关窍在于,你的孩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04

因材施教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心理学家Nancy Hill曾在长期的调研实验中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会影响其学业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孩子未来的表现究竟如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父母的“对症下药”。

在她的研究中,那些有意识地针对孩子的特点与环境而开展活动的家庭,下一代学业成功的概率是那些盲目的家庭的2-3倍。

她还总结出了一些基本“原则”:

有个性、有想法、主动自觉,或是拥有负责任好老师的孩子,更适合“放养”;缺乏自我约束力与目标,或时常遭遇外界挑战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严苛对待。

严格意义上来说,“虎妈”也好,“猫爸”也罢,都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没必要神话也没必要照搬,而与某种特定方法相比,“因材施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回到马丁与克瓦斯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多多少少都契合了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与成长环境:

马丁拥有对世界的天然好奇心,乐于刨根问底,所以父母根本不需要再加以“逼迫”,反而需要放手,将孩子的本性完全发挥出来。而克瓦斯是新移民,遭遇的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总是如影随形,因此更需要在高压之下刻苦努力,获得成功,证明自我。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