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冯氏家族兴旺:冯姓,大树家风代代相传

时间:2023-11-24 04:56:20/人气:209 ℃

家风家训

严护窃 禁忤逆 严婚姻 分尊卑 务正业 睦家族 重师儒 谨继续 隆祭祀 敦人伦

冯氏图腾

【释义】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

在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bīng)”。“仌”是“冰”的古体字,像水凝冻的形状,后来字形就演变成了“冫”。

得姓始祖

毕公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为冯姓得姓始祖。

在玉林始祖

始祖元淑公:高凉冯氏粤中乔公的后裔。乔公居广东南雄府,后分支居福建漳州府,数代传至元淑公。1192年,元淑公由武生中第二名武举,任广东南雄府右营千总,奉命援助胞弟出战,驻扎古白州(今博白),后因中敌计而兵败。1195年,元淑公在博邑城外20公里柯木堡牛路头上岭街州上园创立鸿基。至1242年,其子孙繁衍,分散于柯木堡牛路头周围三里内外的地方。如今,元淑公裔孙除分布在博白县内17个乡镇外,还绵延到北流、玉林、兴业,乃至海外。

语言习俗

玉林冯姓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冯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冯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112863人。

冯姓渊源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对“冯”的解释是:“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远古时期,北方沿河地区生活着一支牧马的氏族,他们以马和冰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后来作为氏族名称和族徽。这支氏族长期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冯”,筑起围墙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冯邑”,最终建立了冯国,出现了冯姓。汉族冯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归姓。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

源流一源于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源流二源于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盖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流五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值得一提的是,冯简子是姬姓还是归姓,历史上和当下均有争论。

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简子是属于姬姓。《元和姓纂》中介绍“冯”姓时说:“《世本》又云:‘姬姓。郑大夫冯简子后。’”河南省荥阳市冯城村冯氏宗祠1994年的重建碑记上记载说,冯氏渊源系出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支子简子为郑国大夫,被封于荥阳冯城,以地取姓,所以为冯。

家族名人

清末将领、民族英雄冯子材英勇杀敌。

冯子材居住于钦州,祖籍博白县顿谷镇狮子头村,清末著名的抗法英雄。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年近70岁的高龄率领军民在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军,史称“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三次出关,抗击侵略,恩威并著。史谓:“克镇南,复谅山,实为中西战争第一大捷;摧强敌,扬国光,子材等之功也。”

冯国材容县冯氏入乡始祖。原系福建省贵德州莆田县胡连珠玑巷甘塘社下人士。大明洪武皇帝封为守备,嘉封二品将军。明洪武二年乙酉年,广西梧州府岑溪县、容县等地,有叛匪盘踞岑溪十三山,结徒为势,为害乡民。皇帝遂遣冯国材率兵马前来讨伐。被寇计引至容县六楠山石人闸落阵失命,后厚葬于此。

冯璜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章。

冯璜原名丕璜,字壁如(1900—1994),1900年10月18日生于容县黎村镇振新村小洋村,是入容始祖冯国材嫡传第二十世裔孙。中华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曾参加北伐战争、桂南抗日会战、昆仑关会战、南宁抗日保卫战、四峡坳抗日阻击战、桂林抗日防御战等战役。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团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广西航空学校校长等职。是冯姓近代杰出人士之一。

冯介号汉光,字介民,生于1891年9月6日,北流山围容村人。历任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第四届委员,广西区人大代表。积极致力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和联系国内外科学家、教育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著名铁路桥梁专家、学者。在胶济路、沪杭路、湘桂路任过铁路工程师、主任等职。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梁思成齐名,有“北梁南冯”之美称。

在玉林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迁徙路线:从河南省荥阳市迁徙到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容县、北流市、陆川县等地。

播迁博白县的先祖后裔,陆续扩散到各乡镇,主要聚居地为博白镇、水鸣镇、英桥镇、顿谷镇、亚山镇、凤山镇。

播迁容县的先祖后裔,主要聚居地为自良镇、县底镇、六王镇、黎村镇、杨村镇。

播迁北流市的先祖后裔,主要聚居地为山围镇、新圩镇、北流镇、民乐镇。

播迁陆川县的先祖后裔,主要聚居地为温泉镇、平乐镇、沙坡镇。

播迁岑溪市的先祖后裔,主要聚居地为大业镇、黎木镇、筋竹镇、三堡镇。

文澡堂进士牌匾。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司令冯璜真迹《积著三廉》。

仁斋公祠之儒林第。

容县自良古济村冯氏宗祠。

本姓人自评

冯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列第9位。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徙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徙。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及朝代的更替,冯姓族人也不断地发展迁徙。明洪武年间,入容始祖冯国材进入容县,从此容县冯姓开枝散叶。

始平世胄,大树家风。冯敏才以散曲写家训,尤以《醉太平·家训》著名,是历史上以散曲写家训的第一人。他一方面要求子弟“男儿志向,休负了前人名望”,另一侧面又告诫子弟“聪明伶俐莫心高,只随缘便了”……正是这些家风,世世代代激励着我们冯氏一族:不论历经怎样的人生磨难,都要懂得慎终追远,奉献国家,珍惜荣誉,谦逊退让,淡薄名利。

祝愿我们冯氏家族人才辈出,续写辉煌。

(冯国材公第二十二世裔孙冯业忠)

专家点评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冯姓族群历来大树家风,重道义,讲交情。战国时食客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得息十万。而他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为孟尝君赢得好名声。后来,孟被罢官回乡,父老乡亲十里夹道欢迎。他感慨地说:“义,千金难买呀!”

可见,冯姓族规家训,一贯提倡珍惜荣誉,淡薄名利。

冯姓族群不仅家风好,而且倡导精忠报国、爱国爱民的思想。清末祖籍博白的广西客家将领冯子材,历任广西、贵州两省总督。他在古稀之年与刘永福并肩作战,橫扫法军,威震边关,名传中外。民国时期容县爱国将领冯璜,参加了北伐和抗日战争,出任桂军中将军长和广西航空学校校长。他戎马一生,英勇杀敌,为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

传承中原古风,旨在读书务本。明有杰出文学家冯梦龙,编著宋元明清话本。其《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北流籍广西才子冯振,先后在十多所大学任教授或系主任、校长等。他悉心研究经、史、诸子百家,治学严谨,执教醇笃,为广西文化事业发展建功立业。而博白籍的冯培澜,在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联盟,曾任中华文艺界抗敌联合会桂林分会理事、广西文联秘书长,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和新人,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爱国将领冯玉祥所吟:“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赵彦行)

大树家风 代代相传

冯姓族群 源远流长

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能报本则枝荣,恒追源则流远。

远古时期,北方沿河地区生活着一支牧马的氏族,他们以马和冰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后来作为氏族名称和族徽。这支氏族长期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冯”,筑起围墙修建了房屋的地方叫做“冯邑”,最终建立了冯国,出现了冯姓。

相比其他姓氏多源头的起源,冯姓的起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有两大来源。冯姓受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源于春秋时期的,为郑国公族大夫简子之后;源于战国时期的,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和其他情况改姓的。

春秋战国时期,冯氏主要分布在今天陕西、河南等地,到了秦汉,又迁徙到河北、山东、四川等地。战国时期上党郡以冯亭为祖,支脉旺盛。唐宋以后,冯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逐渐进入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1467年明成化年间,毕万公第66代贻谋公迁陆川洞心堡后携子迁入安宁村柯树坪创基立业,成为陆川最早迁入的三支冯氏宗支之首。

凡是从广西容县坐车到广东信宜的人,离城三十五公里后,必须经过一处天险之地,那就是闻名两广的雄关漫道——将军岭。从岭头到岭脚仅1300多米的路九曲十八弯,一面是高耸入云的陡壁山峰,一面是湍急咆哮的将军滩,不少经过此处的司机乘客都心惊胆战。

600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间,有叛匪纠集岑溪、容县、北流一带瑶民啸聚山林,杀人越货,为祸乡邑。朝廷命官冯国材衔命前来围剿。冯将军挥师溯梅江而上,至渭龙江六楠山石人闸江段与敌激战,不幸阵亡。其子冯宗罗拼命击溃强敌,平定叛乱。洪武九年皇帝念及冯国材功绩,遂命国师在将军遇难处择地作坟安葬,成为冯氏入容始祖,逐改称此岭为将军岭。而其子冯宗罗也因实边需要,长期驻军容州,从此瓜迭绵绵,开枝散叶。

明朝中后期起人们为纪念彰显冯国材将军之功绩,逐将石人闸岗改称为“将军岭”,河叫“将军滩”,墓叫“将军坟”,村叫“大军村”或“将军村”至今。冯国材乃冯氏入容州始祖,也是大明朝的护国良将和民族英雄,其事迹一直世代传颂至今。

冯姓郡望 大树余荫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姓氏家族的郡望堂号,都是当时的耀眼星辰。

战国冯亭之后是上党郡,东汉冯异之后为颍川郡……冯氏在秦汉魏唐时期就形成了多个郡望堂号,支脉旺盛,成为当时的“高门大姓”。汉代,冯氏宗族再次走向繁盛。此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冯姓子孙,北至辽宁,南至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寻求发展,成为地跨南北、纵横东西的大姓。

在人口的迁徙中,冯氏播迁全国,留下“大树将军”、“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在今天的容县自良镇中平村,有一处占地20多亩宏伟并列的三座蛟湾冯古祠堂建筑群,自仁斋公于1708年由古济村迁居到这里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区内外少有的清代古建筑群,这也是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县较大的姓氏都在县城或城郊建有古宗祠。玉林五属的冯氏大宗祠旧址建在五灯坡,坐落于玉林老城区人民公园北大门前东北角约200米处,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内有三开间三进建筑,两旁有回廊连通,中间头厅与二厅之间有宽敞的天井,大厅二厅供族人祭祖议事。平时各县冯氏学子周末或假期常到此住宿、进修、娱乐。而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博白冯氏宗祠建在县城区中心,古建筑尚存,保护较好。

在北流,至今仍有“山围冯”的美称。走进山围,四面泥质青山环围,形成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间挺立着一座高数十米状如笔架的石灰岩独秀峰。两条源发于大容山顶的玉带河,一前一后绕着这古村落盘着独秀峰而流向容县,为山围平添了一道亮丽动人、独特神奇的风景。

山围人坚持诗礼传家传统,读书成才风气浓。历史上山围出过大小功名30多个,解放前家族内有4万册图书楼一座,是广西民间第二大藏书楼。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冯振主持“无锡国专”大学校长工作时把“无锡国专”搬回北流山围坚持抗日办学四年之久,负重为国培养古汉语人才。当时山围名家荟萃、名噪一时,文化教育氛围达到鼎盛时期。

大树家风 铁血丹心

冯姓族人,凡是冯异后裔,家中堂屋神榜的横额多写“大树家风”4字。要了解这4个字的含义,还得从冯异说起。

冯异生于西汉末东汉初,是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东汉开国功臣。其为人谦虚忍让,从不骄傲自夸。他命令部下,在没有交战打仗时,行军要走在各营后,与各将领相遇,要引车避道,进退有规矩。

更可贵的是,每当战后各将领并坐论功时,他总是独自躲在大树下,从不参与计较。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攻破邯郸后,刘秀对部队将领进行调整,军士都说愿意归到“大树将军”名下。

冯氏后人为宣扬祖德,便把“大树”作为家风的图腾,甚至把大树图像作为族徽。

“大树”二字,浓缩了冯异忠、孝、仁、爱的高尚品格,并把这种品格作为家风代代相传,深远地影响着冯氏家族的每名成员。

冯姓族群历来树家风,重道义,讲交情,一贯倡导精忠报国、爱国爱民的思想。在国难当头,在危机时刻,往往都能以民族利益为重,敢于挺身而出。

祖籍博白县顿谷镇狮子头村的冯子材也继承了先辈的“大树”家风。1885年,年近70岁的冯子材率军在镇南关(今友谊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侵略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威震边关。

“每次,回到故里,我总少不了到祖祠走走,祖祠供奉着祖先牌位,两廊记载着冯氏名人典故,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家族祭祀、世代传承的家规礼仪,教化着我们这些冯氏后人。”玉林市冯氏宗亲会会员冯光源感慨道,祖祠就是我们冯氏一族的文化精神家园,虽千百年,世事变迁而历久弥新,时代又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和内涵。在感怀祖先功德的同时,我们后人又在此汲取祖先的教诲、力量,不自觉地按“大树家风”行事为人。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