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现在国产大飞机c919发展什么样了?国产大飞机沉浮史,从运十

时间:2024-09-25 00:28:09/人气:339 ℃

1999年10月3日清晨,一架通体灰色的飞机自上海冲天而起,插入漫天云层。

第二天,“中美合作飞机首飞成功”的新闻就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

然而,就当国人还沉浸在鲜花与掌声的欢呼中时,我们的大飞机梦却随着首飞成功一头扎进了低谷。

原因是,与我们合作的麦道公司陷入困境,被波音趁机并购。

紧接着,双方合作过程中积累下的5万份图纸、85吨资料、700万字的试验文件、860万字的工艺标准就悉数销毁,导致我们付出的无数人力、物力成为了一场空。

时至今日,在我们乘坐C919国产大飞机出国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横跨了50年,用一个国家的意志、两次突围的搁浅、三代人的汗水换来的沉重成果。

1、萌芽破灭

虽然我国真正发展大飞机,是从70年代开始,但萌芽却要追溯到1955年。

那年4月,一架客机在马拉西亚沙捞海域发生空难,8名华人无一幸存,更关键的是上面还有参加万隆会议的工作人员。

事后,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国内必须有自己的专机——因为坠毁的飞机不仅是租来的,还装了******。

在另一边,苏联狂人赫鲁晓夫自从看到艾森豪威尔的专机后就坐卧难安,他沮丧的向儿子抱怨:

和人家比起来,我的专机就像一只虫子!

随后,为了解决领导人的面子问题,苏联就大刀阔斧的改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图104”。

“图16”专机宣传图

这架由“图16”轰炸机改造而成的专机,一问世就成了全球的焦点。赫鲁晓夫也将其当做心爱的玩具,走到哪都要带上。

1958年,赫鲁晓夫来华时,国内更是组织了一大批设计师进行参观,中国造大飞机的种子也在那时埋下。

次年,一批技术员就被送往苏联飞机生产厂学习。

在课堂上,苏联专家那叫一个豪迈,直接大手一挥告诉中国学生:你们只管听课,不用做笔记,回头我们会送一火车皮资料过去。

除了个别人外,大家都信以为真,结果回来后火车皮没等到,却等来了老大哥的“分手信”。

苏联专家走了,跟随一同离开的还有图纸、资料、实验结果等,国内正在研制的“轰6”飞机陷入了全面困境。

在这个万难之际,将国产飞机拉出泥潭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和一本笔记。

2、大飞机的悲惨命运

中国航空界有一本笔记,其受保护程度堪比电影里的武功秘籍——想看笔记,第一步就是政审,然后还要领导签字担保,而且不许摘抄、不许拍照、不许过夜。

这本笔记名为《马凤山笔记》,是一个名叫马凤山的人,在苏联学习时做的记录,字迹工整、图文并茂。在60年代,完全就是一本“国宝级”的飞机制造教科书。

当时,苏联专家撤离后,西安飞机制造厂接过了处于难产阶段的“轰6”飞机。上级明确指示:需要什么尽管提。

马凤山和运十飞机

最后,厂长只向哈尔滨飞机厂借了一个人,他就是“马凤山”。

有了马凤山的加入,“轰6”很快就被研制和改装成功,并在1967年执行了第一颗空投******的试爆。直到今天,改进版的“轰6K”依旧是我国轰炸机的主力军之一,可见技术的过硬程度。

“轰6”成功后,高层便密集表态,认为可以参考苏联经验,将轰炸机改造为领导人出访专机。

就这样,中国大飞机的征程缓缓拉开了序幕。1970年项目正式在上海立项,被命名为“708工程”,后又改为“运十项目”。

上海飞机制造厂负责总装、第一汽车厂负责发动机制造、电器厂负责起落架制造、无线电二厂负责雷达制造....

运十车间

数百家工厂的技术人员从全国汇聚到上海,向着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发起了冲锋,用叶剑英元帅的话讲就是:全国支援上海,集中力量搞708。

尴尬的是,在那个思想不太开放的年代,总会出现一些令人错愕的事情。譬如,工作人员参照英国飞机设计马桶,却被人质疑:

英国人屁股大,中国人屁股小,为啥不用火车马桶?

这种啼笑皆非背后,伴随着的却是中国团队的艰难。

由于当时环境不好,设计师连固定的工作场所都没有,像餐厅、集装箱、废弃楼房这些但凡有一点平的地方,都有人画图纸。

到了夏天,面对蚊虫的叮咬,工作人员更是用报纸包着手脚,在深夜作图和计算。

在这般艰苦的环境下,他们硬是完成了789份技术报告、14.3万份图纸、200万字的技术手册,让“运十”在制造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大的返工。

1980年9月26日,在《英雄交响曲》的伴奏声中,“运十”在上海机场完成了中国大飞机的首次飞行任务。

“运十”的成功,瞬间就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国际先驱论坛报》就酸溜溜的说:中国航空工业直接提升了15年。

“运十”与厂房

然而,这样一个耗费无数心血研发的大飞机,最终的产量却仅有2架,至今还孤独的停靠在基地,默默注视着自己诞生的厂房...

3、抉择与结局

“运十”国内第一代大飞机,是举国之力研发十年的成果,但在首飞成功后就被写上了淘汰的命运。

一方面与某些历史原因有关;另一方面则是改开后,“桑塔纳模式”的成功为国产大飞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一辆桑塔纳下线

当时,国内确定了“三步走”的研发路线:

彼时,正值国际巨头麦道军转民,被波音、空客夹击的低谷期,迫切需要新的市场扭转局面。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敲定了合作计划,很快第一批MD-82飞机就顺利下线。

MD-82飞机

在此基础上,航空部门又同麦道签订了新飞机MD-90的生产合同,并在1997年全面启动。

与之前不同的是,在新一代飞机的制造中,麦道仅需提供图纸和材料,零件制造、总装、试飞等环节全部由我们自己完成,国内经手的零部件也从2000猛增到了40000多项。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够加速国产化占比,还能带动系统管理、总装、工艺等上下游产业链的集体进步。

但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最为关键的阶段,麦道给大陆送上了一份难忘的“元旦礼物”——由于公司亏损严重,被波音强势收购,并叫停了与我们的合作项目。

合作被叫停时,还有大量的材料、零件正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内,从中可见当时的仓促。

在最后阶段,悲愤的工作人员硬生生抢救出两架MD-90,代价则是三名工人倒在了岗位上。

整个项目前后投资高达数十亿,结果却换来一场空,甚至还搭上了上航的全部家当。

就在国产大飞机再次陷入困境时,麦道昔日的对手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欺诈与淘金。

4、悲壮的征程

1997年,中国航空工业陷入绝境之际,欧洲巨头空客伸出了援助之手。

但事后来看,空客的真实用意却是落井下石。

起初,空客表示愿意协助我们打造一款108座的飞机,全部由中国组装。双方很快签署了合作协议,作为回礼,我们更是一口气从空客采购了30架飞机。

然而,就在项目全面启动前夕,各部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空客却突然发难。

他们先是对我们的能力提出质疑,认为不适合控股,需要拿出10亿美元的巨额技术转让费;随后又在国际上散播舆论,称“100座飞机市场小,没有经济价值”。

但讽刺的是,就在双方终止合作的第四天,空客扭头就宣布要自行研发107座飞机,这一度被业内嘲讽为“借尸还魂”。

美国《商业周刊》更是直言:

他们在天上画了个馅饼。

而国内,项目团队解散后,工作人员在北京告别,面对凶吉未卜的前路,他们极其悲壮的喝了一次酒,几十号人朝着星空掩面痛哭,嘴里还哽咽着:为什么祖国的蓝天就飞不起来自己的商用飞机......

在踩完了所有的坑后,我们终于在市场换技术和自主研发之间,选择了后者。

2000年左右,高层明确表态:集中力量,全力研发支线飞机。

两年后,70-90座的ARJ21飞机立项,扛起项目大旗的,则是30年前制造“运十”的老队伍。

这些60多岁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庆幸我们这些老头子还活着,只需经过传帮带就能避免民用飞机的薪火失传,否则后人面对的就是一张白纸,那样我们就无法向祖国交代了。

在这种憋着劲的奋斗中,ARJ21飞机于2007年完成总装下线,次年完成首飞任务。

接近着,190座的C919飞机又在09年立项,15年总装下线,17年试飞成功,为中国大飞机事业半个世纪的跌宕沉浮画上了句号。

在经历了苏联分手、运十折戟、外资跑路的坎坷与辛酸后,全国上下终于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由最初的“造不如买”转变为“买不如造”。

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中国航空人的信念依旧像最后一架“运十”旁边的丰碑上写的那样——永不放弃。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