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女儿红逛青楼:三水女儿红头巾情动京城

时间:2024-07-19 12:50:03/人气:338 ℃

5月6日晚,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在北京天桥剧场成功上演。

5月6日至7日,一连两晚,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演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编剧,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领衔主演,岑海雁、朱红星、翟春燕、唐思果、冼鉴棠等名家新秀联合主演的国内首部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舞台作品——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在北京天桥剧场成功上演。演出现场,三水女儿们为家人远赴异乡、艰难打拼的故事令观众备受感动、心生敬意。此次进京展演的成功,也标志着“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北京站)——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展演”迎来圆满落幕。

缘起 真实故事改编 三年三十余次易稿

2015年10月2日,中国最后一位“红头巾”黄苏妹,在过完105岁寿辰不久后安然辞世,一段关于三水女儿“下南洋”的时代传奇画上了句号。

2017年,以三水“红头巾”为创作题材的大型现代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正式启动,在其后3年时间里,历经30余次易稿,于2020年8月24日首演成功,收获了大批年轻观众的追捧与热爱,也得到了戏曲界专家们的赞赏与关注。

该剧以粤剧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一段永不消逝的“红头巾”回忆——她们远渡重洋,肩挑手提,扛起了家庭的重任,搭起高楼大厦,让小渔村一跃而成“狮城”;她们头顶一方红头巾,挥洒青春,流淌汗水和泪水,将这头顶的“一抹红”烙刻在新加坡史册与“狮城”人民的记忆里。

饰演该剧主角“带好”的曾小敏,带领广东粤剧院的一众名家新秀,从广州出发,将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带至武汉、上海、佛山、东莞、珠海、深圳、北京等城市,将这段尘封已久、波澜壮阔的华人女性海外奋斗史展现在今人面前,为观众描摹出这群女性的爱与哀愁,让历史与当下在剧场中共鸣。

追寻 “红头巾”异国打拼 向世界展示民族风骨

时难年荒,家园寥落。面对苦难和灾祸,“带好”们平静而坚强,敢于面对七天七夜的海上颠簸,敢于在男人的主场——建筑工地上,担砖搓灰、运石挑泥。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守家持家,“带好”们被迫选择离家,在异国他乡艰难打拼,再把血汗钱邮寄回家,承担了养活整个家的责任。她们在最低微的报酬和最粗重的工作中,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坚持,默默无闻地捱着。

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便是上千名“红头巾”在18层高的脚手架上,采取在第9层接力的办法,蚂蚁搬家般将材料逐层上递,最终完成这一令人骄傲的工程。

负重前行中,“红头巾”展示着中华女性开拓进取的民族风骨,她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一个家的所有向往和希望,点缀了国家的繁荣。她们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强自信、爱国爱家的品格,使“红头巾”成为早年新加坡对当地从事建筑粗工的三水籍华侨妇女的代称,她们那独立自重的人格品质和生命丰采,被视为华人华侨融入海外世界的独特代表,赢得国际社会的崇敬。

主创说 诠释“苦捱”意义 传递岭南文化精神

主角“带好”人如其名,集合了“好”所蕴含的美德,集合了岭南女性的集体气质。演出当天,“带好”饰演者曾小敏,以粤剧独特的唱腔和身段,用一剧诗情演绎南洋往事,领红巾一片尽展女性力量。她将真情融于角色,成功演绎了“带好”从被迫去国离乡的弱女子,成长为新加坡“红头巾”新一代领头人的艰辛历程,令观众印象深刻。

当谈及“带好”的人物塑造时,曾小敏坦言:“在一次次的剧本细读、一次次的排练中,越来越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肩膀上的重担、内心的强韧和性格的隐忍,使得她内心浩瀚如海,默默消化了一切的不平。她咬紧牙关、默默行动,正好诠释了‘苦捱’的归宿和意义。她捱得苦,几大都要捱下去;她是‘带好’,她一定能带来好!”

“三水女人承担起来对生活的责任、对传统美德的褒扬,值得我们从文化源头上打量我们构架于中国文化的结构和体系;‘红头巾’的人生哲学状态,使得我们的中国戏曲在表达这一类人物关系、行动的时候,能够更具有一种诗性的美。”导演张曼君表示,“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讲的是一个中国故事,表现的是人类精神,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去认知‘人面对世界’的一种和解态度、一种美的态度,它在更高、更普遍的层面上,回答了与人类共振、共情的一种可能;这出戏对广东戏曲、广东粤剧院来说,意味着艺术在本土化上不断深入,对于广东文化的宣传,它能够具体呈现出广东继往开来的习俗和文化认知,这是一种可感可复的能够传递出岭南文化精神的表达,我觉得它可能对广东文化的全面展现,打开了一个非常美丽的舞台窗口。”

观众说 传统粤剧融入现代风格 留下余音绕梁美感

“没想到一段苦难史能用这么唯美的舞台来表达,而且这么恰到好处,太震撼了!”市民王小姐激动说着,仿佛还沉浸在演出的余韵中,深受感动。

地道的北京人刘女士喜爱粤剧多年,每次一有粤剧到北京演出,她必会到场。她说:“《三水女儿·红头巾》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女主角带好楚楚可怜又坚强隐忍,太让人喜欢了!”

同样对粤剧情有独钟的,还有朱先生。虽然是北方人,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粤剧戏迷,对粤剧进京巡演期待已久。当晚,他组织了40多位同好为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捧场,他说:“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很多现代风格,让这一岭南戏曲艺术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个突出女性奋斗的故事。”被预告吸引而来的付先生,带着女儿一起来观演,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看粤剧。剧中,三水女儿们为了家人远赴异乡、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让父女俩备受感动。

“这群女人太了不起了!”刘先生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居然在‘下南洋’那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还赢得了国际的尊敬和认可,真的非常难得!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她们的致敬!”

“非常有南方气质的一出戏,”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张同学说,“无论是舞台上各种水的表达,还是三水女儿们的故事与命运,总让我不由自主想起导演说的那句‘女人如水,上善若水’。结尾的处理也很有意味,千帆过尽后的坦然、释然,留给了观众一种余音绕梁的美感”。

预 告

5月8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粤剧艺术创新与推广主题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来自戏曲研究、戏剧评论等领域的专家们将围绕粤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播、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等主题进行研讨,进一步挖掘“红头巾”的内涵与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傅圆媛 林经武 通讯员 林楷虹

摄影:南都记者 邵欣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