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勐撒至沧源高速公路最新动态:孟连至勐海高速公路工程

时间:2024-01-27 17:34:59/人气:138 ℃

路面工程

拟建项目选择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共计沥青混凝土路面 34.092 公里,路面面积为 750.022 千平方米。

主线路面总厚度为 76.6 厘米,各结构层厚度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AC-13C)厚 4 厘米,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6 厘米,AC-25(F)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 8 厘米,改性沥青下封层 0.6 厘米,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GM-30)38 厘米,骨架密实型级配碎石层 20 厘米;硬路肩结构层同行车道。具体路面结构方案如下

连接线路面总厚度为 63.6 厘米,各结构层厚度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AC-16)厚 5 厘米,AC-25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 7 厘米,乳化沥青下封层 0.6 厘米,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GM-30)36 厘米,骨架密实型级配碎石层 15 厘米;硬路肩结构层同行车道。具体路面结构方案如下:

桥涵工程

本项目沿线河流众多,沟箐发育,跨越的河流属于澜沧江流域。桥梁以旱桥为主,部分桥梁跨越河谷、箐沟、公路及地方道路。

主线共设大桥 20430m/60 座,中桥 860m/10 座,涵洞 268 道。桥梁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 1/300,大、中桥、小桥、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 1/100;连接线共设大桥 1010m/5 座,中桥 182m/3 座,小桥 322m/8 座,涵洞 73 道。

拟建项目主线主要桥梁(中桥)一览表

拟建项目主要桥梁(大桥)一览表

隧道工程

为克服高差,改善平纵线形,减缓纵坡,缩短里程,减少深挖,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开挖面,利于环境保护,拟建项目共设置特长隧道 17272m/4 座,长隧道 7878m/6 座,中隧道 9521m/13 座,短隧道 3874m/10 座。隧道主体工程设计标准如下: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地震:设防基本烈度值Ⅷ,地震动峰加速度为 0.30ɡ。

设计速度:80km/h;

车道数:双向四车道;

行车道净空:限界净高为 5m。

主洞限界:净宽 10.75m(0.75 0.75 3.75×2 0.75 1.00),净高 5.0m;

紧急停车带限界:净宽 13.0m(0.75 0.5 3.75×2 3.5 0.75),净高 5.0m;

车行横通道限界:净宽 4.5m(0.25 4.0 0.25),净高 5.0m;

人行横通道限界:净宽 2.0m,净高 2.5m。

隧道断面:选择受力条件较好、经济较合理的三心圆净空断面形式。

(1 )隧道形式

对于长度大于 3000m 的特长隧道,采用分离式双洞方案及小净距分离式双洞方案;对于长度 1000-2000m 的长隧道,采用分离式双洞方案及小净距分离式双洞方案;对于长度小于 1000m 的中隧道和短隧道,采用小净距分离式双洞方案及连供隧道方案。拟建项目共设置 5 个分离式双洞隧道、16 个小净距分离式双洞隧道、12 个连供隧道。

隧道示意图

隧道标准断面图

( 2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

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和施工,即以系统锚杆、喷砼、钢筋网、格栅钢架等组成的联合初期支护与二次模筑砼相结合的复合衬砌形式;洞身衬砌支护参数依据本路段围岩级别的不同进行工程类比,共拟定了 V、IV、III 三种衬砌。

隧道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用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和钢拱架组成初期支护体系;模注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共同组成永久性承载结构,通过工程类比、结构理论计算和现场监控量测来确定衬砌设计支护参数,必要时采用辅助施工手段加固围岩。

( 3 )隧道洞口设计

隧道洞门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的影响,结合洞门排水及边坡稳定的要求,按照“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洞口建筑遵循“安全、经济、和谐、自然”的设计理念,尽可能采用“无仰坡”开挖技术进洞,禁止大挖大刷,洞口周围边仰坡采用自然的生态防护,整体上突出“小洞门、大绿化”的洞口效果。洞口位置尽量减少洞口边仰坡的开挖高度,尽量避开软基、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4 )隧道通风设计

公路隧道的通风方式主要有自然通风、纵向射流通风、半横向通风及全横向通风,自然通风适用于中短隧道而且交通量不大的情况,其余三种通风方式是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洞内卫生标准时采用的,其中纵向通风是以隧道主洞为风道,射流风机依靠轴向推力引入新鲜空气的通风方式;半横向及全横向通风是另设风道,轴流风机向风道吹入新鲜空气,再通过风道均匀地向隧道送风通风方式。纵向射流通风工程施工方便,营运期间维护及控制均比较方便,但是洞内的风速比较大;半横向通风及全横向通风均可使洞内的风速降低,对隧道的通风非常有利,但其土建工程和动力消耗很大。

根据工可,拟建项目隧道采用分段式通风方案,并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对于长度在 700m 以下的隧道可采用自然通风,对于长度在 700m-6000m的隧道结合交通量大小可考虑采用全纵向射流通风。

隧道地下风机机械洞室和风机配电洞室设置在洞身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带,同时综合考虑有利于通风和竖井施工及结构经济等因素。地下风机机械洞室主要用于放置轴流风机和通风管道,风机配电洞室主要用于配电设备和维修人员休息兼有紧急避难洞的功能,两个洞室之间用通道连接。

( 5 )隧道防、排水设计

在设计中隧道防、排水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使隧道洞内外形成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避免衬砌滴水、路面渗水、洞内结冰、围岩冻胀等病害,保证隧道建成后达到洞内基本干燥,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及行车安全的要求。衬砌防水主要是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敷设一层复合防水板,范围布及拱部及边墙;二次衬砌混凝土标号为 C25,并掺入防水剂,抗渗标号不低于S6;施工缝、沉降缝采用中埋式止水带和膨胀止水条,要求止水带的材料具有耐寒、耐气候老化的特性。

隧道排水采取衬砌背后水和路面清洁污水分开排放的原则,以保护环境减少地下水污染。隧道路面污水排入隧道路面两侧的边沟,最后流出隧道汇入路基边沟中。隧道衬砌背后的地下水经环向排水管和横向排水管流入隧道路面两侧的边沟排出洞外。

( 6 )隧道竖井、斜井设计

竖井、斜井的设计对特长隧道的纵向分段式通风方案起决定性作用,可解决采用纵向通风隧道受长度限制的问题,能有效优化工程规模和工期,并关系到后期后期运营费用和防灾救援。目前,设计规范对公路特长隧道规定较简略,公路特长隧道竖井、斜井设计主要借鉴铁路、冶金、煤炭等行业,但其具有自身特殊性,公路隧道竖井、斜井设计不仅涉及到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还要结合路线平纵断面,与隧道通风、消防、供配电等交通工程息息相关,考虑因素较多。

拟建项目共设置特长隧道 17272m/4 座,位于山区,目前拟建项目为工可阶段,尚未对特长隧道进行具体设计,但按以往特长隧道施工经验,特长隧道需要设置辅助坑道(或竖井、斜井),隧道辅助坑道(或竖井、斜井)可单个、多个或组合设置。

因此,隧道辅助坑道(或竖井、斜井)的设置需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中,根据隧道长度、施工期限、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及断层分布情况等条件,结合施工、通风、排水、防灾和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 7 )隧道工程内容

拟建项目隧道设置情况见表

路基工程

( 1 )横断面布设

本项目大部分为山岭重丘区地形,局部处于河谷、坝区。路基设计高度由路线纵坡和地形条件决定。沿河线段的设计高主要由沿线河流的洪水标高控制,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 的要求,高速公路的路基设计频率应控制在 1/100 以上,保证公路路基不受洪水的侵蚀。

本项目推荐方案主线按照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 80km/h,路基宽度为25.5m,双向四车道。具体路幅组成:

①整体式路基行车道宽 2×2×3.75 米,硬路肩宽 2×3 米,土路肩宽 2×0.75 米,中间带宽 3.0 米。路面横坡行车道及硬路肩采用 2%,土路肩采用 4%。

②分离式路基行车道宽 2×3.75 米,右侧硬路肩宽 3 米,左侧硬路肩宽 0.75米,土路肩宽 2×0.75 米。

路基标准横断面形式见下图:

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25.5 米整体式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25.5 米分离式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 2 )路基处理

①填方路基

当填方边坡高度 H≤8m 时,边坡坡率为 1:1.5;当填方边坡高度 8m<H≤12m时,采用折线式边坡,边坡上部 8m 为 1:1.5,8m 以下为 1:1.75;当填方边坡高度 12m<H≤20m 时,采用台阶式边坡,边坡上部 8m 为 1:1.5,8m 以下为1:1.75,变坡处设 2m 宽平台,平台外倾横坡 3%。

②挖方路基

当坡高 H≤8m 时,只设一级边坡;当坡高 8m<H<12m 时,根据边坡地质情况,采用一坡到顶,或采用折线边坡,在坡高 8m 处分级;当坡高 H≥12m 时,则采用台阶式边坡,每 8~10m 为一级,各级坡设 2.0m 宽的平台及平台截水沟,最后一级边坡高度小于 12m 时,不增设边坡平台。

③特殊路基

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拟建项目涉及的特殊路基段主要为软塌软弱土特殊路基,共计 99446.904m,具体涉及路段及处理方式见下表:

( 3 )路基边坡

路基高度及路基边坡:路基高度由路线纵坡和地形条件决定,并且为减少占用农田、耕地,填方路堤及半填半挖的路基较多采用挡土墙或矮墙。根据沿线地质情况,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采用路堤边坡坡度、路堑边坡坡度。

填方边坡:当填方边坡高度 H≤8m 时,边坡坡率为 1:1.5;当填方边坡高度8m<H≤12m 时,采用折线式边坡,边坡上部 8m 为 1:1.5,8m 以下为 1:1.75;当填方边坡高度 12m<H≤20m 时,采用台阶式边坡,边坡上部 8m 为 1:1.5,8m 以下为 1:1.75,变坡处设 2m 宽平台,平台外倾横坡 3%,护坡道宽 1m。

挖方边坡:挖方边坡,当坡高 H≤8m 时,只设一级边坡;当坡高 8m<H<12m 时,根据边坡地质情况,采用一坡到顶,或采用折线边坡,在坡高 8m 处分级;当坡高H≥12m 时,则采用台阶式边坡,每 8~10m 为一级,各级坡设 2.0m 宽的平台及平台截水沟,最后一级边坡高度小于 12m 时,不增设边坡平台。

半挖半填:对纵横向填挖交界的半挖半填路基,当纵向地面坡度陡于 1:2.5 时,为避免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挖台阶外,还需在路面底面下路床范围内铺设土工格栅,格栅应伸入挖方段不小于 2.0m,纵向设置长度为 15m。

坡率:挖方边坡坡率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有条件时边坡坡率宜适当放缓。土质、全风化白云岩、灰岩以及全~强风化砂岩、泥岩、页岩及板岩等路段的边坡坡率采用 1:1~1:1.25;强风化的白云岩、灰岩以及弱风化砂岩、泥岩、页岩及板岩等路段的边坡坡率采用 1:0.5~1:0.75;中风化白云岩、灰岩等路段的边坡坡率按采用1:0.3~1:0.5;原则上挖方路基边坡高度控制在 30m 范围内,对于路基中心挖深大于 30m 路段,进行路基与隧道方案比选。

( 4 )路基防护

填方路段:坡高<4m 釆用植物进行坡面防护;坡高≥4m 的边坡釆用浆砌 拱形防护,拱形格内釆用植被防护,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草类和树灌木防护,在防护的同吋兼具绿化和观赏效果。

挖方路段:当路堑高度 H≥4.0m 时,采用浆砌片石拱型防护,圈内植草(挂纤维网);当 H≤4.0m 时,采用植草防护(挂纤维网);坡积层、土质松散及其他宜引发滑溜路堑路段应考虑抗滑桩、护面墙、挡土墙等加强防护;挖方边坡表层风化、破碎较为严重,且易产生崩塌、落石的岩质路段采用主动防护网进行防护。

石质挖方路段:对于一级边坡原则上釆用植草、点缀灌木防护;岩质边坡可结合坡顶、坡脚栽植攀缘植物、坡面刨坑栽植灌木等措施进行防护;对于二级及以上土质及碎石土边坡,比较稳定的采用植草点缀灌木,岩质或有隐患的可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挂网绿化、格构防护、刨坑植灌木等,必要时配合锚杆、锚索等深层加固措施。

( 5 )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综合考虑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使各种排水设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并有足够排水能力的完整排水系统。路基防护设施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及有关规范进行选择,合理布置。不良地质主要是路基开挖产生的滑坡,稳定性较差的岩石堆积层,需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采取设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防护等处理措施。对膨胀性土质路段应把路基高度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既不能深挖,也不要高填,以保证路基范围地基的既有稳定性,挖方边坡要采取适当的工程防护措施,使其快速封闭。

路基排水系统由排水沟、边沟、截水沟、衬砌拱泄水槽及急流槽、跌水、渗沟、天然河沟等组成。路基排水原则上不与农田灌溉、鱼塘、水池相干扰。截水沟、排水沟的水可就近排入天然河沟。各类沟的纵坡一般不小于 0.3%,沟长原则上不超过 300m,最长不超过 500m;当排水沟与沟渠发生交叉时,设置过水涵。

路堤边沟:一般路段一般采用 0.6m×0.6m 或者 0.4m×0.4m 的矩形断面明沟,汇水面积较大路段采用 0.6m×0.8m 的矩形明沟,用 C15 混凝土浇筑。排水沟出口均应汇入涵洞或天然沟渠。

路堑边沟:一般挖方路段采用 0.5m×h(h≥60cm)的矩形盖板边沟(暗埋式矩形边沟),沟壁及沟底用 C20 混凝土浇筑。

截水沟:挖方截水沟设置视需要而定,当坡顶汇水量不大时,采用生态截水沟;当坡顶汇水面积较大时,采用 L 形 C20 混凝土浇筑截水沟,尺寸采用30×40cm。

平台截水沟:挖方边坡分级时,设置 L 形边坡平台排水沟,采用 20cm 厚C15 混凝土浇筑,尺寸 40×40cm;填方边坡分级时,设矩形边坡平台排水沟,尺寸 40×40cm。

急流槽:路基边沟与排水沟相接处坡度大于 1:5 以及排水沟出口水进入沿线人工河沟或自然河沟时,急流槽采用 C15 混凝土浇筑。

地下水位高的路堑地段或低填路段,边沟下设置渗水盲沟;地下水位高的填挖交界处设置横向渗水盲沟。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