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战国策寓言成语:成语一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时间:2024-03-02 01:30:19/人气:436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处】《庄子·山木》

【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庄子·山木》的一则寓言故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这则故事我们很熟悉吧,用于形容做事目光短浅、利令智昏、不计后果。

这个成语和吴王阖闾有什么关系呢?

那就要从春秋末期吴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说起。春秋末期,晋楚争霸,无暇顾及其他国家。这时吴国经过几代发展越来越强大起来,强大当然要扩张了,那吴国的邻国楚国就倍感威胁,吴楚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多。双方是你来我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大打出手,而且两国的高层之间也交流频繁,比如楚国的伍子胥、伯嚭被楚王抄家,就投奔吴国被吴王重用;吴国的公子盖余、烛庸,还有阖闾的弟弟夫概政治斗争失败,也都投奔楚国,为楚王效力。所以吴国和楚国之间可是错综复杂,互相看不顺眼。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讲的是吴楚之间的一个故事。西汉刘向在《说苑·正谏》这样写到:一次吴王要攻打楚国,但群臣都不太同意,平时和颜悦色的吴王,突然就大发脾气,怒斥左右大臣:“你们不知道楚国有多肯很吗?有人还再敢劝谏的话,就处死谁。”听完阖闾发怒的话后,众臣是胆战心惊啊,都不敢冒死劝谏了。但这时有个少年侍卫每天早上不务正业,就在王宫后花园游玩,还把衣服弄得湿漉漉的,一连三天都是如此。吴王实在看不下去了,整体湿着衣服上班,成何体统,就把他叫过来问道:“你这整天吊儿郎当的,天天钻花园玩,干嘛呢,不想好好干了?”少年坦然自若的回答道:“大王,王宫花园的树上,有很多蝉,蝉每天在树上放声鸣叫,渴饮露水,然而却不知道螳螂在其身后;螳螂藏起来虎视眈眈的准备捕蝉,但它却不知道黄雀已经盯住它了;黄雀伸长脖子想吃掉螳螂,但却不知道我已经拿弹弓瞄准它了。”吴王恍然大悟,说道:“你说的很对。”于是罢兵回朝。

虽然这段故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劝退吴王罢兵,但为什么吴王会听这样一位少年的话,就退兵了呢?难道是吴王很宠信少年,那就把吴国最有名的君主阖闾想的太简单了。

前面已经简单讲了,吴国和楚国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彼此仇视。吴国此时已经比较强大,多次击败楚国,但楚国也不能坐以待毙啊,自己正面打不过,于是就拉拢其他国家一起对抗吴国。而恰好吴国和自己后方的越国相处的不好,所以越国就成了楚国坚定的盟友,于是只要吴国和楚国开战,楚国就会背后通知越国,让越国在后方捣乱。其中就有两次战争造成了比较严重后果:一次,吴王阖闾五战五胜,而且已经攻破楚国郢都了,伍子胥也已经鞭尸复仇了,吴国所有君臣都处于一片兴奋愉悦的景象中。但就在这时,越国出兵攻打吴国,直接导致吴王阖闾功败垂成,而且最终还引起阖闾的弟弟夫概造反了,让吴国实力大受影响。第二次就是夫差出兵北上时,又越国偷袭得手,都城都被攻破了,太子也被杀了,从此吴国一蹶不振,直到灭亡。

吴王阖闾前期执政时,还比较清明,战略眼光比较高,听完少年的故事后,马上有所警觉,于是罢兵;还有一次,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出兵攻打楚国,攻取了舒邑,杀了吴国逃亡的公子盖余、烛庸后,想继续扩大战果,攻打楚国郢都,此时将军孙武就说:“时机不成熟,请大王千万不要劳师远征,以防后患。”阖闾也都听进去了意见,退兵还朝了。而之后,随着吴国一次又一次胜利,阖闾放松了警惕,就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忠告抛之脑后了,结果就是阴沟里翻船,有去无回。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