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2个不被城市包容的孤独灵魂,能守住城市的,生命线也能守住内心的孤独

时间:2024-04-25 04:59:32/人气:168 ℃

一只乖巧的拉布拉多将记者“迎”进了外八工段排涝闸管理室的小院里,几株碧玉托盘似的荷叶不蔓不枝地立在水缸里。

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守闸人陈钊荣和沈国良正盯着监控录像,记录着杭州市钱塘江水位与内河的水位。开闸、关闸、巡逻、检查……像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已经在这里重复了六七年,柜子里十几本防汛调度记录、巡查记录和闸门运行记录,和碧波潮声一起成了他们在这工作生活的唯一见证。

选择坚守 重复的工作却不平凡

简陋的办公桌上,两台显示器格外显眼,一台实时监控着闸口附近和水闸控制室,一台显示着闸内外水位和设备运行情况。墙边的小方桌上还放着中午吃剩的饭菜。沈国良双手插袋站在桌前,拉布拉多趴在他的脚边。陈钊荣面对记者略显局促,不停地搓搓手,但热情地从桌子底下拿出几瓶可乐递给记者。

到了农历八月,钱塘江将迎来汹涌磅礴的望汛大潮,外八工段排涝闸管理室楼上的小屋就成了钱塘区观潮安保指挥中心,公安、城管都会来指挥中心值班,以保障观潮游客的安全排涝闸旁的堤坝也会进行交通管制。

“我们每场雨都能看潮,已经看腻了。”对于沈国良和陈钊荣来说,潮涨潮落只是开关水闸的标志。“涨潮的时候关闸,防止潮水倒灌;退潮的时候开闸排水,控制内河水位。”沈国良介绍,外八工段排涝闸一共有四个闸门,守闸人需要根据闸内外水位决定开闸的孔数和高度。别看只有开闸、关闸两个简单的动作,正是这四道闸门在开合之间精细地调整着内河的水位,发挥着调水、防汛、排涝的重要作用。

守闸人的工作枯燥而又严格,每天都机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上午8点、下午4点汇报闸内外水位;根据潮汛和总控制室通知运行闸门,记录排水量;每隔一个小时外出巡逻,检查水域安全、水工建筑安全,劝退行人……“虽然电脑上能够直接控制闸门的开关,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都会到水闸控制室里操作。”沈国良解释,每次开闸前都会启动广播,提醒附近的船只离开。闸门启动需要两个人,一位在控制室里检查设备、操作闸门,另一位则需要在外面检查水闸是否漏水以及闸口附近是否有人或船只。在水闸开启期间,陈钊荣和沈国良需要回到管理室里,时刻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实时水文数据以及水闸附近的情况。这样的流程即便重复了千万次,他们也从不掉以轻心。

今年9月,台风“灿都”来袭。为了防止内河水位上涨,产生内涝,沈国良和陈钊荣9月10日就开始进行预排。7月台风“烟花”来袭时两人在值班室里待了6天,值班的日子里,即使是半夜俩人也得去开闸放水。当记者想进一步追问台风天工作的具体情况时,陈钊荣和沈国良只是低头笑笑。他们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工作节奏,狂风潮涌在他们眼里已是稀松平常,不值一提。“守闸人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沈国良对记者说。

远离喧嚣 寂寞的生活却不单调

“多多,握手!”沈国良向这只名叫“多多”的狗发号施令,小狗仿佛通人性一般抬起了它的前爪。“这只拉布拉多是老陈女儿抱来的。工作间隙,我们就训练训练它。”沈国良说着便揉了揉多多的脑袋,多多也亲昵地蹭着沈国良的手,这时另一只小黄狗也蹦蹦跳跳地到主人面前示好。“这两只小狗已经陪了我们五六年了,每天在这个院子里蹦来蹦去,捉老鼠、捉蛇,调皮着呢!”两只小狗好像听懂了主任在聊它们的“英雄往事”,忙不迭地站了起来,摇着尾巴,扭着身子,向主人撒娇。“还有一只‘黑猫警长’,今天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说起这三只小动物时,沈国良和陈钊荣的脸上便多了几道喜悦的皱纹。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守闸人平时吃住都在管理室里,一天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尽管一个月有8天假期,但沈国良和陈钊荣一般只在家里有事时才回去。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待在这个远离村社的小院里。陪伴他们的,除了过路的巡河员,就只有二狗一猫和一院子的花花草草。

“这缸是用莲子种出来的,这缸是用莲藕种的。这几盆多肉也养了很长时间。”陈钊荣骄傲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打理的花花草草,仿佛它们是自己精心哺育长大的孩子。“每天给它们浇浇水、剪剪枝,看着它们抽枝、开花,也算是一种生活乐趣。”饱满的多肉挤在墙角的花盆里,猫儿狗儿在一旁嬉戏。这小小的院子自成一番天地,给简单的生活点缀了生机与活力。

除了料理花草动物,陈钊荣和沈国良也会利用闲暇时光阅读学习,管理室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水利、电工以及党史书籍。“不要小看守闸的工作,我们也经常进行培训,还要考证。”沈国良笑着说。守着水闸就是守着杭州城的“生命线”,不能出半点问题。因此,守闸人需要定期前往浙江水电学院进行培训,学习水利知识。此外,守闸人还要考取电工证,以应对紧急情况。“还有一些水闸站的工作人员会选择考取计算机证。”沈国良挠了挠脑袋,“我们两个还得继续学习。”

延续精神 从滩涂走向世界

“我是在1990年走上这个岗位的,那时候骑车三十多公里来水闸站。”陈钊荣回忆起年轻时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样子,满是感慨。在许下凌云壮志的少年时代,陈钊荣为何会放弃喧嚣与张扬,选择陪伴一座沉寂的水闸?

原来,陈钊荣从小就在钱塘江边长大,看着长辈们挑围垦、筑堤坝,把滩涂一点一点变成可以生活、耕种的土地。“我们脚下踩着的这条堤坝就是人工‘挑’出来的。”陈钊荣回忆着过去的时光,面庞也变得更加柔和。陈钊荣的父亲是围垦队伍里的高压电工,负责在滩涂里拉电线、装变压器。“那时候,滩涂里没有办法用车运电线、电杆,电工们只能肩扛手抬,肩上、手上都磨出了印痕。”堤坝建成后,陈钊荣的父亲就成为了十工段排涝闸的守闸人,日夜守护着从钱塘潮水里“抢来”的土地。

谈起父亲,陈钊荣总离不开“数一数二”“优秀”等字眼,满是自豪与骄傲。但讲到自己,他总谦逊地说自己不够上进。“小时候,一放学就去水闸站,天天都待在那里。看着父亲工作也就熟悉了流程,所以也成了守闸人。”陈钊荣干笑了起来。在他看来,一切只是命运使然。刚好有这样一个工作机会,刚好自己对钱塘江的水性比较熟悉,刚好父亲干的也是这份工作。于是,在“刚好”的驱使下,陈钊荣一干就是30年。

30年时间,昔日的沧海变成了桑田,昨日的垦区发展成了城区,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整洁。陈钊荣也从老旧的排涝闸调任到了新建的排涝闸。在控制室里,一台台机器整齐地排列着。每个闸门都连接着两台机器,陈钊荣和沈国良每天都需要不定时来控制室检查。“以前台风天经常断电,我们只能靠人工拉闸门,需要花上15分钟,有时候还没来得及关上,潮水就已经冲进来了。测量水位时,还得去江边看刻度。”陈钊荣感叹道,“现在机器装上了发电机,2分钟不到就能把闸门关上。而且,‘智慧水利’系统会自动测量水位,我们只要在电脑上看就行。”陈钊荣和沈国良都是钱塘变迁的见证者,他们在滩涂玩耍,在垦区成长,在城区奉献。如今,钱塘带着创造了“人类造地史奇迹”的昨日,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陈钊荣和沈国良的孩子也带着父辈的希冀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份工作,我肯定会坚持到我退休。”陈钊荣的一句话获得了沈国良赞同的点头。这不仅仅是一份承诺,更是对父辈围垦精神的延续。因为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所以选择守护在这里。只有守住了根基,才能让钱塘飞向世界。(记者 竹滢艳 沈逸柔 )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CwBa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