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俗称“草爬子”,属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总目蜱目。随着天气渐暖,蜱虫等媒介生物开始变得活跃,而蜱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4月至9月最为活跃。蜱虫叮咬“可大可小”,发现蜱虫附着,应及时、正确处理。五一假期即将来临,本文将从蜱虫叮咬的识别、处理、进展迹象及预防作一全面介绍,以备不时之需。
如何识别蜱虫叮咬?
接触史:参加过有接触蜱虫风险的活动,如户外运动、露营、徒步旅行、从事林业和农业。蜱虫在树木繁茂或长满草、环境潮湿的农村和森林地区很常见,也可见于城市花园和公园1。
临床表现:蜱虫叮咬时不会感到疼痛,1-2天后,轻者表现为局部叮咬部位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在瘀点周围红斑可出现水肿或丘疹、水疱,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后期可出现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2。
图1 蜱虫叮咬后的变化3
常见部位:蜱虫常叮咬皮肤较薄、容易暴露但难以发现的部位,比如头皮、耳后、脖子、膝后、脚踝等部位。
发现蜱虫叮咬后该怎么办?
去除蜱虫对于预防传染源的传播和蜱虫叮咬引起的局部感染十分重要,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去除蜱虫。具体做法如下:
用一把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并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缓慢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这可能会破坏其口器并导致其脱落残留在皮肤中。如果方便,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1。
图2 用细尖头镊子正确去除蜱虫4
将蜱虫取下后,放入酒精中、将其放入密封袋或容器,用胶带包裹,或将蜱虫丢进冲水马桶或掩埋处理。
如果蜱虫口器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可以用镊子取出;如无法轻易取出,可以不处理,让皮肤自行愈合。去除蜱虫后,应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应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蜱虫,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有接触,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5。
有几种清除蜱虫的方法是无效的,例如在叮咬部位涂抹凡士林、酒精,或用高温刺激蜱虫,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应尽快去除。
如何观察蜱虫叮咬进展的迹象?
蜱虫叮咬可能进展为莱姆病,但此情况较少。莱姆病是一种经蜱虫叮咬传播并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伯氏疏螺旋体通过蜱虫叮咬而被注入机体,并在皮肤内局部扩散,形成游走性红斑,为莱姆病特异性临床表现。
游走性红斑的具体特征为:在蜱叮刺吸血后1-20天,在叮咬处出现红色小斑或小丘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皮疹,外缘有鲜红边界,中央逐渐褪色似平常皮肤,直径一般为5-50cm,呈牛眼状6(图3)。此外,莱姆病可伴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严重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害,需要尽快就医。
图3 早期游走性红斑1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蜱虫一般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在户外露营、游玩时,可以穿长衣长裤,系紧领口、袖口、裤腿等处,尽量不穿凉鞋,同时不长时间坐卧在草地上,可以每隔2-3小时检查一次衣服和身体是否有蜱虫。
在外出前,还可以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喷洒衣物和装备。从户外回来后,尽快洗澡和更换衣服,并检查身体是否藏有蜱虫,重点检查头皮、耳后、脖子、腋下、膝后、脚踝等蜱虫常见附着部位。如果携带宠物一同出游,还应对宠物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 Razai MS, Doerholt K, Galiza E, et al. Tick bite[J]. BMJ. 2020 Aug 13;370:m3029. doi: 10.1136/bmj.m3029. PMID: 32816780.
2. 张学军, 郑捷. 皮肤性病学 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Goddard J, Wyatt JP. The Evolution of a Tick Bite Lesion[J]. Cureus. 2022 Oct 3;14(10):e29865. doi: 10.7759/cureus.29865. PMID: 36348875; PMCID: PMC9630052.
4. Due C, Fox W, Medlock JM, et al. Tick bite prevention and tick removal[J]. BMJ. 2013 Dec 9;347:f7123. doi: 10.1136/bmj.f7123. PMID: 24324215.
5. 蜱传疾病防治相关基本知识要点. https://ivdc.chinacdc.cn/jkzt/kpzs/202204/t20220412_258375.htm
6. 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莱姆病防治专家共识[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2,38(9):749-756. DOI:10.3969/j.issn.1002-2694.2022.00.127.